正文 第1章(2 / 3)

第四、你可以主動尋求反對意見,同時努力使自己不因此而煩惱。選擇一個肯定會提出不同意見的人,正視他的反對意見,沉著而冷靜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你將逐漸學會不因反對意見而感到煩惱,並且不輕易改變自己的觀點。你可以對自己說,你早已預料到了這種“對立”,他完全可以有他自己的看法,這與你實在沒有任何關係。通過尋求、而不是回避反對意見,你將逐步掌握有效對付反對意見的各種方法。

第五、你可以逐步學會不理睬反對意見,根本不要理會那些企圖通過指責來支配你的人。當我們做事之前已經預想到某種後果,而一旦出現這種後果時,你就不會出現很大的情緒波動,或者措手不及。因此,如果你知道會有人反對你的意見,你就不會自尋煩惱,同時也就不會再將別人對你的某種觀點或某種情感的否定視為對你整個人的否定。無論你的主觀意願如何,反對意見總是在所難免的。你的每一個觀點,都會有與之不同甚至完全對立的意見。

心之感悟:

好言難得,兼聽則明。一個從善如流的人,無論是什麼人的批評或者建議,他都能洗耳恭聽。正如明朝陳繼儒所說:“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積銖累,自成富翁。”所以,我們要善於傾聽他人的反對意見,從而正確地審慎自己,做到不愧於心。

虛心接受他人的忠告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或在待人處世方麵,總難免有一時疏忽或是不曾發覺的死角。若有人及時地提醒我們的缺點,我們都應虛心接受,衷心感激。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樣的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可現實是,我們誰都不願意聽那些“逆耳忠言”。尤其是那些手握大權的人,更喜歡獨斷專行,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住在北邙山的一家,主人叫彌子麂,他家中辦喜事的時候,籠中的喜鵲在一邊婉轉鳴唱,槐樹上的烏鴉卻“呱呱”亂叫,擾亂了喜慶的筵席。這時,一位老人經過說:“烏鴉是天使,它在警示人們洪水要來了!大家趕快逃命去吧!”

而這位彌子麂卻不信,認定烏鴉是喪門星,報憂不報喜,會帶來災難,而喜鵲報喜不報憂,唱歌說明根本沒有洪水。於是,彌子麂一家三代三十六口人堅守“家園”,不料洪水果真來了,此時想要逃跑已為時過晚,彌子麂一家全都做了水中魚鱉。

《漢書 霍光傳》中也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新房蓋起來後,賓客人人稱讚,有人卻說,這煙囪太直容易噴火星,柴草(薪)堆得太近,容易發生火災,這句話惹得主人很不高興。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虧得鄰居及時趕來把火撲滅,才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

事後,主人殺牛擺酒,酬謝前來救火的鄰居。他特地請那些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席,其他的則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惟獨沒有請建議他改砌煙囪、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

這個故事後來就叫“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賓”,如果我們在事前就能不斷聽取別人合理的意見和和建議,那麼我們的人生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了,他善於聽取臣下的批評意見,他與魏征的故事曆來為人們所傳頌。李世民曾評價魏征說:“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唐太宗與魏征可說是千古絕配,有唐太宗的寬大氣度,才有魏征的遊刃空間,敢言敢諫。有魏征的冒死直諫,才能成就唐太宗輝煌富強的貞觀之治。

在生活中,工作中,我們也常常會碰到一些給我們找點刺、挑點小毛病的人,雖然心裏如鯁在喉,但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卻不能缺少這類人,他們可以讓我們時時警惕,少犯錯誤,一個人如果缺少了提醒,缺少了約束,那麼他離身敗名裂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古今多少腐敗案例,探其根源,皆是因缺少了權力的監督,個人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隻手遮天,以至於走上了不歸路。

有位將軍,領兵作戰20餘年從未有過敗績,他熟讀《孫子兵法》和《六韜》,並且對曆代陣法也頗有研究,打起仗來更是英勇無敵,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勇將,他的赫赫戰功令敵軍一聽到他的名字都會被嚇得聞風喪膽。所以,他很受皇帝的器重,掌握著全國的兵權,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人物。

這位將軍手下有個謀士,此人足智多謀,從將軍帶兵打仗時,便跟隨他左右,為他出謀劃策。將軍和這位謀士親如兄弟,不分彼此。

有一天,將軍接到聖旨,說鄰國敵軍帶兵來犯邊境,命令將軍立刻帶兵迎敵。將軍接旨後不敢怠慢,立即點齊兵馬準備出發,謀士自然跟隨前往。

兩軍對壘,將軍連勝數陣,把來犯的敵軍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鼠竄。皇帝聞知這個消息後,特意派人送來千兩黃金以示嘉獎。

將軍高興得嘴都合不攏了,拉著謀士說今晚要一醉方休!但出乎將軍意料的是,謀士並沒有顯現出高興的神情,反而是一臉的愁容。

謀士沉思了片刻,對將軍說:“你不覺得這場仗打得很蹊蹺嗎?原來我們和敵軍交戰時,有過這樣輕鬆取勝的記錄嗎?從來沒有過,敵軍既然來犯,勢必來勢洶洶。可是,我感覺好像他們全都無心戀戰似的,這很不正常。我認為,今夜他們一定會來偷營劫寨,我們還是小心些好呀。”

將軍心裏甚是不快,但是礙於謀士一直為自己出謀劃策的份上,沒有反對。晚上讓人輪流值班,不可懈怠。一個漫長的不眠之夜就這樣在平安中度過了,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將軍的臉色由紅變白,又由白變灰,最後鐵青著臉看著謀士,一句話都沒有說。

當夜,將軍又提議飲酒,謀士依然把他攔住,誠心誠意地對將軍說:“古語雲:‘兵不厭詐’,我們還是小心些好,不如我們輪班站崗,這樣將士們可以保證充足的睡眠,還能防患於未然。”

這回將軍沒好氣地說:“你真是過於多慮,你要是想守夜,你自己去守吧。”說完,將軍就命令備上酒席,全體將士晚上,來個一醉方休!

謀士還想再勸,將軍揮了揮手,讓他退下去了。謀士搖搖頭,帶著為數不多的幾個士兵去看守營寨。

半夜時分,敵軍果然來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了將軍的大營,大部分將士還在沉醉中便喪失了性命,謀士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死。將軍撫著謀士的屍體悔恨交加,最後拔劍自刎了。

奉承話雖然聽來順耳,卻能害人,有些忠告聽來雖然是讓人心聲不快,但那卻是真的在助你。所以,無論你身居何位,都不可剛愎自用,適時的聽聽那些逆耳的忠言,才不至於敗了事業,丟了性命。

然而,現代社會能夠直言不諱地指責他人缺點者已日漸減少。無論是你的上級、長輩或同事,大都不願意冒著使別人惱恨的危險去忠告別人,而都抱著獨善其身的態度漠視一切。如果人人皆能誠懇、虛心地接受別人的忠告,而且人人都期待他人的忠告,則這種現象又如何會出現呢?

平心而論,真正能夠苦口婆心地勸告我們,指責我們的人是誰呢?是父母、師長、兄弟、妻子、朋友或子女等。他們的目的無非是希望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更圓滿,在事業上更成功。但是,忠言逆耳,大多數人對於忠告總是有一種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原有的密切關係破裂。在某種程度上說,忠告確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如在這種情況下仍有不顧後果提出忠告者,一定是對我們懷有深厚感情之人。一個從來不曾受到他人忠告的人,看似完美無缺,實際上可說他是一個毫無良好人際關係的孤獨者。

因此,受到忠告正說明你周圍有人在關心你。“不聞不論,則智不宏。不聽至言,則心不固。”但是,若接受忠告時的態度不夠坦然,則將會使你的朋友棄你而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忠告者也能從你的態度中得知你是否是一個坦誠的人,或是個驕傲自大的人,或頑固不化的人,進而影響對你整個人格的評價。

心之感悟:

一個謙虛上進,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是個能夠接受任何善意建議的人。即使是與你隻有點頭之交的人,也將樂於對你提出忠告。

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麵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做法:一些人可能會采取掩飾的方式,千方百計地推卸責任;而有些人卻能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因此也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和尊重。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的錯誤時,我們就要主動承認它,隻有改掉了壞習慣,我們每個人才可能進步。

卡耐基寫完了最後一頁紙,來到窗前,伸伸懶腰,準備出去散步。“好久沒有看到這樣的陽光了,到公園裏去走一走該有多舒服呀!”卡耐基心裏對自己說,他決定出去散步。在經過公寓房東的房門時,他看見了一條波士頓鬥牛犬,那是房東的寵物。

房東讓卡耐基帶著這條名叫雷斯的狗出去散步。因為卡耐基沒有給狗係上鏈子,也沒有戴上口罩,所以雷斯特別歡,讓卡耐基也感到很開心。但是,沒想到,竟然招來了禍事。

在公園裏,卡耐基碰上了一位騎著馬的巡警。警察騎在紅棕色的馬上,身上的銅扣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看上去顯得威風凜凜,警察更是一副好像要迫不及待地表現出權威的樣子,厲聲問道:“公民,你為什麼讓你的狗跑來跑去,不給它係上鏈子或戴上口罩?”

卡耐基不禁一怔,他醒悟到自己的粗心大意,但是無言以對。

警察可不管這麼多,他申斥道:“難道你不知道這是違法的嗎?”

“是的,我知道,”卡耐基趕忙輕柔地回答,“不過,我認為它不至於在這兒咬人。”

“你不認為!你不認為!法律是不管你怎麼認為的。它可能在這裏咬死鬆鼠,或咬傷小孩。這次我不追究,但假如下回我看到這條狗沒有係上鏈子或套上口罩在公園裏的話,你就必須去跟法官解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