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2 / 3)

這位女士的氣立刻消了一半,再仔細一看,他竟然是偉大的前任首相,她感到羞愧難當,喃喃地說道:“不,不,您知道嗎?我是半分鍾之前才學會的,教我學會騎車的就是閣下您。”

一個人在社會中,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敵人;一個人在生活中,也會事出有因或莫名其妙地遇上各種各樣沒有善意的事情。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人們便容易動怒、較真、較勁。

可見,人有一種天生的對抗情結。遇到敵對或敵意的事情便容易以死相爭。如果針對生命攸關的事情,原則性事情,倒還情有可原,說得過去。若為那些非原則性問題,尋常小事而大動幹戈,殊死相爭,則就毫無意義。然而,一般人卻偏偏難以悟得這種道理,常常為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小事情,而打得頭破血流,甚至命歸黃泉。其實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來處理這些事情,也許還顯得更省事、更少費事一些。比如放棄對抗,“向對手投降”,就是消除這些災禍的一種優良方式。

向對手裝個鬼臉:“我走了,不陪你玩了。”但是,這種單方麵放棄對抗的行為也不容易做到,一方麵你要超越自己狹隘的胸襟,另一方麵你也必須具備單方麵放棄對抗的能力和資格。隻有勢均力敵者,甚至比敵人強大者,才能這樣瀟灑而富有胸襟,弱小則沒有“投降”的可能。這樣看來,向對手投降,不是弱小和怯懦者所做的事情,向對手投降,更多是強者與對手鬥爭的另一種選擇。消解敵人或敵意,注重自我發展和自有主張,勝過打擊敵人或消滅敵人。

從另個角度說,人生的實踐太有限了,而一個人要做的事、要玩的地、要享樂的、玩物卻太多了。何必在本來有限的時間內,和別人爭著去做那種惱人和掃興的事情?這實在是得不償失。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瑣碎的小事是需要我們去適應的。比如過集體生活時難免要吃自己不愛吃的某,如果過於挑剔隻會給人留下“此人婆婆媽媽”的印象,倒不如稍稍改變一下自己的口味,也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了。再比如,在工作中或許會遇到合不來的同事,可是工作上又必須要與之打交道,如果抱定不融洽的心態去合作,那麼肯定會出問題,倒不如忍耐幾分,大度一點,欣賞他的優點,找出交流的渠道,這樣也有利於工作的開展。

先知穆罕默德帶著他的40個門徒在山穀裏講道。他說,“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關鍵,也就是說,人有信心,便沒有不能成功的計劃。

一位門徒對他說:“老師,你有信心,你能讓那座山過來,讓我們站在山頂嗎?”穆罕默德對他的門徒滿懷信心地把頭一點,對山大喊一聲:“山,你過來!”他連喊了三次,山穀裏響起了他的回聲,回聲終於消失,山穀又歸於寧靜。

大家都聚精會神地望著那座山,可是山紋絲不動。這時穆罕默德說:“山不過來,我們過去吧!”他們開始爬山,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到了山頂,他們因信心促使希望實現而歡呼。

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凡是被他教過的學生,少有順利拿到學分的。因為這位教授平時不苟言笑,教學古板,分派作業既多且難,結果學生們不是選擇逃學,就是渾水摸魚,寧可被罰,也不願多聽“老夫子”講一句。但這位教授可是國內首屈指的經濟學專家,叫得出名字的幾位財經人才,都是他的得意門生。誰若是想在經濟學這個領域內闖出一點幾名堂,首先得過了他這一關才行!

一天,教授身邊緊跟著一名學生,二人有說有笑,驚煞了旁人。後來,就有人問那名學生說:“你幹嗎對那種八股教授跟前跟後地巴結?你有點兒骨氣好不好!”那名學生回答:“你們聽說過穆罕默德喚山嗎?穆罕默德向群眾宣稱,他可以叫山移至他的麵前來,等呼喚了三次之後,山仍然屹立不動,絲毫沒有向他靠近半寸;然後,穆罕默德又說,山既然不過來,那我們過去吧!教授就好比是那座山,而我就好比是穆罕默德,既然教授不能認同我想要的學習方式,那麼隻好我去適應教授的授課理念。反正,我的目的是學好經濟學。”

這名學生,果然出類拔萃,畢業後沒幾年,就成為金融界響當當的人物,而他那些驕傲的同學,都還停留在原地“喚山”!

既然山不過來,那麼我們就過去,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便道出了做人的道理。遇到強硬的對手時,我們需要妥協,不要和他們硬拚、逞能。倘若我們硬拚的話,到頭來吃虧的終究是我們自己。

心之感悟:

妥協的人不高傲,也可謂是一種低調,就像三喊山過來,而山不來,何必高傲的等一個物主動過來呢,為何不能放下身價去過去呢?隻有有這種默契的人,才可能在人生中、事業中,獲取成功!

敢於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缺陷:外貌上的,性格上的,經曆上的……當一個人懂得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時,他也就真正地成熟起來。

盧女士已經37歲了,兩年前丈夫不幸病故,家裏人都執意讓她再找一個意中人,熱心的朋友也勸她早日結束獨身生活。盧女士雖然也看過幾個對象,但都沒有成功。原來,盧女士和別人見麵後,總是先把自己的缺陷和盤托出,暴露無遺,令一些人望而卻步。

她的朋友數落她時,她卻振振有詞:“年輕時搞對象都沒有裝模作樣過,老了更不用掩飾,我就是這樣一個有瑕疵的女人,先讓對方看清楚點不好嗎?”後來盧女士還真找到了一位心心相印的意中人,據說對方在假貨遍地、人也愛裝假的今天,就是看中了盧女士毫不掩飾、勇於承認缺陷的優點,認為這人難得的實在。

由於盧女士事前把自己的缺陷毫無保留地告知對方,對方“揚長避短”,兩人配合默契,生活得很美滿。朋友們都說,實在人有實在命,這是盧女士用袒露缺陷換來的幸福。

人有缺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刻意掩飾,自欺欺人。把自己的缺陷袒露人前,也就同時把自己的真誠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對方。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越是刻意掩飾自己的缺陷,自己活得越累,有時甚至還顯得很尷尬。這是因為缺陷是客觀存在的,掩飾往往會弄巧成拙。盧女士真誠袒露缺陷的結果,使對方理解她的缺陷,容納她的缺陷,還有意識地彌補她的缺陷,這正是他們後來生活幸福和諧的基礎。

台灣著名畫家劉墉在教國畫的時候,經常發現有些學生極力掩飾自己作品上的缺點,有時畫得差,幹脆就不拿出來了。遇到這種情況,劉墉會對他們說:“初學畫總免不了有缺點,否則你們也就不必學了!這就好比去找醫生看病,是因為身體有不適的地方,看醫生時每個病人總是盡量把自己的症狀說出來,以便醫生診斷。學畫交給老師作業,則是希望老師發現錯誤,加以指正,你們又何必掩飾自己的缺點呢?”

還有一個男人,單身了半輩子,突然在43歲那年結了婚。新娘跟他的年紀差不多,但是她以前是個歌星,曾經結過兩次婚,都離了,現在也不紅了。在朋友看來,覺得他挺虧的,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新娘身上的瑕疵太多了。

有一天,他跟朋友出去,一邊開車、一邊笑道:“我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就盼望著能開寶馬車,可是沒錢,買不起;現在,買不起,買輛二手車。”

他的確開的是輛老寶馬車,朋友左右看看說:“二手?看來很好哇!馬力也足!”

“是的!”他大笑了起來,“舊車有什麼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麵嫁個廣州人,又嫁個上海人,還在演藝圈20年,大大小小的場麵見多了。現在老了、收了心,沒有以前的嬌氣、浮華氣了,卻做得一手好菜,又懂得做家務。說老實話,現在正是她最完美的時候,反而被我遇上了,我真是幸運!”

“你說得挺有道理的!”朋友陷入沉思。

他拍著方向盤,繼續說:“其實想想我自己,我又完美嗎?我還不是千瘡百孔,有過許多往事、許多荒唐,正因為我們都走過了這些,所以兩人都變得成熟、都懂得忍讓,都彼此珍惜。這種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啊!”

正因為這位男士能夠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他才不苛求愛人的完美,結果兩個人才能湊到一起,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從某種意義上看,人就是生活在對與錯、善與惡、完美與缺陷的現實中,我們既然能從自己非常優秀與完美的現實中受益,為什麼就不能從自己的缺陷中受益呢?

我們應該明白有缺陷並不是一件壞事,那些自認為自身條件已經足夠好以至於無可挑剔、不必改變現狀的人往往缺乏進取心,缺少超越自我追求成功的意誌;相反,承認自己的缺陷,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卻可以使我們處在一種清醒的狀態,遇事也容易做出最理智的判斷。

心之感悟: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是一種成熟,一種豁達,更是一種智慧。當別人用難聽的語言攻擊我們的弱點時候,我們往往會反擊,可是有時候,誠然自己的不足,也是低調的一種表現,承認不足,找到優點,生活過得不就更完美了麼?

淡泊名利,低調處世

人當有高遠的理想,更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在人們看來,壯誌淩雲和淡泊名利似乎自相矛盾,其實不然。他們不但不矛盾,而且還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完美結合。

古代先賢尚且可以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那麼我們現代人則更應有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

1999年,馬祖光得知學校把為自己申報院士的材料寄出後,就十萬火急地給中科院發出這樣一封信。他的理由是很多比他優秀的學者還沒有成為院士,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話是發自內心的。

2001年,新的院士評審規則要求申報材料必須由申請者本人簽字,馬祖光卻拒絕簽字。申報期限最後一天,原校黨委書記隻好以校黨委名義到他家做工作。“我年紀大了,評院士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應該讓年輕的同誌評。我一生隻求無愧於黨就行了。”馬祖光還是不同意簽字。

“你評院士不是你個人的事,這關係到學校,是校黨委作出的決定。你是一名黨員,應該服從校黨委安排。”書記的話激起了馬祖光對入黨以來的美好回憶:“我這一輩子都服從黨組織的安排……”

“迂回戰術”奏效了,馬祖光勉強簽了字,可簽字後他卻半天沒再吭聲。申報後,馬祖光當選為中科院院士,他說:“第一是黨的教育和培養,第二是依靠優秀的集體,第三是國內同行的厚愛。”

按規定評上院士後,學院給馬祖光配了一間辦公室,並要裝修。馬祖光急了:“要是裝修,我就不進這個辦公室。”最後不但沒進去,他還把辦公室改成了實驗室。馬祖光和六名同事們擠在一個辦公室裏,大夥說太擠,他卻說:“擠點好,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