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3)

“少說多做”是踏實人的具體表現,這樣的人也必定是位虛心之人。有時說的多,不如做的多,所以為人一定要踏實,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覺得這樣做會沒有回報,要知道所有人都能看到你所做出的努力。

雄辯是銀,沉默是金

沉默是一種智慧,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曾說過:“多說話並不表明有才智”,卡蒂爾有句名言:“雄辯是銀,沉默是金。”朱自清說得更好:“沉默是一種出世哲學,用得好,又是一種藝術。”生活中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必要的沉默不是軟弱,而是理智和大度;不是冷漠,而是內心深處的安寧和淡泊;不是消沉和放棄,而是奮進的前奏。人總是在飽經世間的喧囂和爭鬥之後,才歸於恬淡和平靜,才徹悟沉默是無價之寶。

三國時期,魏太祖曹操的二兒子曹植才思敏捷,聰明能幹,很得曹操的寵愛,他決心廢掉太子曹丕,而立曹植。廢長立幼在封建社會被認為是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事情,往往會引發動亂不安,所以大臣們總要據理力爭,甚至不惜獻出生命。但做皇帝的人卻往往不願意聽從臣子的意見,雙方會鬧得很僵。曹操也是這樣,自己下了廢長立幼的決心,便不再願意聽臣子討論這件事。

有一次,曹操退下左右侍從,引謀士賈詡進入密室,向賈詡問話,賈卻沉默不語。曹操再問,賈詡還是不答。這樣一連幾次發問後,曹操生氣了,責問賈詡:“和你講話卻不回答,到底為什麼?”賈詡回答:“對不起,剛才正在考慮一個問題,所以沒有立即回答。”曹操追問:“想到了什麼?”賈答:“想到了袁本初、劉景升父子。”曹操大笑,決心不再廢長立幼。

袁本初、劉景升父子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曹操聽到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就回心轉意?袁本初即袁紹,是東漢末年崛起的大軍閥,占據了青、幽、並、冀四州,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有四個兒子:譚、尚、熙、實。袁紹認為二兒子袁尚長得像自己,有心培養他為接班人,留他在身邊,而把其他幾個兒子放為外任,讓他們一人領一個州。大兒子袁譚不服,於是弟兄兩個各自組成一個派別,彼此爭鬥,勢如水火。結果兩敗俱傷,曹操坐收漁人之利,各個擊破了袁譚、袁尚。

劉景升即是劉表,東漢末任荊州牧,成為一方霸主。劉表和妻子都喜歡小兒子劉瓊,想立他為後嗣。最有實力的將領蔡瑁、張允攀附劉瓊,結為死黨。劉表把長子劉琦趕出去,到江夏做了太守。許多大臣便尊奉劉瓊為劉家繼承人,以致弟兄兩個結下怨仇,終生不和。

袁紹、劉表都廢長立幼,最終釀下了苦酒,這些事情又都是剛剛發生過的,“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曹操為自己長遠的政治利益考慮,自然改變了原來的決定。賈詡並不是不知道爭太子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情,他也不可能不提前做周密的考慮,設想多種方案。曹操連問不答,難道是他真的聽不見?賈詡隻是為了使曹操發問,為自己製造一種說話的環境而已。曹操一追問,賈詡便很自然地說出自己早已想好的話。

這種方法現在也經常被人們采用。有些政治家在談判時愛裝聾作啞,為了使自己的意見能被接受,故意對別人提出的意見充耳不聞。

周武王伐紂王取得殷後,聽說殷有個長者。武王就去拜訪他,問他殷之所以滅亡的原因。這個長者回答說:“大王想知道這個,那麼就讓我在中午的時候來告訴你吧。”然而到了中午,那位長者卻沒來,武王因此很生氣,暗暗責怪他。可周公說:“我知道了,這位長者真是一位君子呀!他義不誹主。正如和人約好了而不來,言而無信,這不正是殷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嗎?這位長者已經以他的行為告訴大王答案了。”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簡潔地表達你的看法,然後保持沉默,留一個寧靜的空間給別人去慢慢思考。在你批評別人時,適當的沉默可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通常來講,當你批評他人時,那人一定情緒相當激動。他可能不但不虛心接受意見,而且還會反唇相譏,使出渾身解數為自己開脫。這時的你,最好就保持沉默吧。

請相信,你的沉默、你的無言是對當事人的一種威懾。這既顯示出了你寬廣的胸懷與大度的品格,又給對方留有思考的餘地,他的態度也會就此改變。你的沉默並非是對矛盾的回避、對錯誤的遷就,而是在提醒對方,冷靜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在無聲的戰場上,情緒越是強烈的人,越是會陷入被動的局麵。

“沉默”是你的緩兵之計,也許你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形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內部爭執。爭執的結果是將和諧的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誰還能安心專注於做事呢?適當保持沉默吧,等爭執的雙方失去了精神上的亢奮、精疲力竭之後,再發表你的意見也不遲。

請記住頭腦發熱時的人們隻想向外發散能量,誰會再去接受你的善言良語呢?你的沉默可使矛盾衝突趨於緩和,當人們爭辯得不可開交時,看到他們身邊有這樣一位靜靜的旁觀者,他們也許會後悔於那醜態百出的激烈交鋒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冰炭不言,冷熱自明。”有一些蘊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德,一旦用語言表達出來,個中的韻味往往蕩然無存,抑或索然寡味。如對他人表示關愛時,默默地給予實際幫助,比口若懸河地表白更顯真誠,更具感人魅力。此時,盡管什麼都沒說,又仿佛什麼都說了,可謂無聲勝有聲。

麵對複雜局麵和大是大非,沉默往往是潛心思索,凝聚智慧,為從容應對積蓄力量。當然沉默不是故作深沉或天性木訥,而是盛開在心靈深處的智慧之花。“沉默是金”並不意味著“萬馬齊喑”,我們應當崇尚內心充實而不失真誠的沉默。

心之感悟:

沉默是金,懂得沉默也是一種能力。適時的沉默是低調做人的智慧金訣,巧妙地應用它,你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理不爭,獲利三分

—無理讓人難,得理也讓人那就更難了,當和別人競爭之時,我們常會自恃有理,據理力爭,決不罷休。殊不知,即使你有理,但是你的話可能已經傷害了對方,使他尷尬,下不了台,甚至惱羞成怒,這是人際交往的大忌。有理也要讓三分,對別人謙虛忍讓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

克裏斯托弗?雷恩爵士是英國17世紀著名的建築大師,他一生設計了很多有名的建築,西敏斯特市的市政大廳就是他的不朽傑作。1688年,雷恩爵士為西敏斯特市設計了這個富麗堂皇的市政廳。當時市長住在二樓,他不懂得建築的原理,看了設計圖之後,非常擔心三樓會掉下來,壓到他的辦公室。

於是,他要求雷恩再加兩根石柱作為支撐,加固房子的結構。雷恩很清楚市長的恐懼是杞人憂天,沒有什麼道理,但是他沒有同市長爭辯,也沒有跟他解釋其中的原理,而是按照市長的要求建造了兩根石柱,市長為此感激萬分,工程也得以順利進行。

多年以後,人們才發現這些石柱其實根本沒有頂到天花板。這位傑出的建築師為了滿足市長的要求,在他的設計中加了兩個並不起實際作用的石柱。他沒有跟市長爭辯,因為他知道爭辯是沒有用的,有可能還會激怒市長,使得整個建築工程無法進行,所有的設計都前功盡棄了。實際上多出來的兩個石柱並沒有影響到他的設計藝術,相反,當人們看到這兩根柱子沒有頂到天花板的時候,明白了他的苦心,更加讚賞他了。

有理也要讓人三分,非原則問題,凡事都要爭個對錯,比個高下,證明自己更聰明更正確,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話多無用,行動則更有力得多。在雷恩的設計中,石柱隻是一個擺設,是虛假的,但是雙方都從中得到了滿足,市長可以鬆一口氣,不用擔心三樓掉下來砸到自己的辦公室,而後世也將會了解雷恩的設計是成功的,加建石柱其實並沒有必要。

在我們的生活中,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但是,怎麼解決矛盾?這是最關鍵的問題,也是最難辦,最頭痛的事情。在與他人的矛盾中,有些人總是得理不饒人,非要證明自己才是對的,咄咄逼人,結果隻能把事情越弄越大,越弄越僵,最後無法收場。而懂得做人的人,懂得凡事讓三分,少說幾句,少爭無謂的“理”,再大的矛盾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輕鬆解決。

1502年,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其羅來到佛羅倫薩,他要用一塊別人認為已經無法使用的石頭雕出手持弓箭的年輕大衛。他的讚助人是當時的執政官索德裏尼。

工作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雕像快要完成了,索德裏尼進入了工作室。他自以為是行家,在仔細地“品鑒”這項作品後,開始對這座雕像品頭論足。他站在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說:“米開朗其羅,你的這個作品誠然是個傑作,很了不起,但它還是有一點缺陷,就是鼻子太大了。你來看看是不是?”

米開朗其羅知道索德裏尼沒有鑒賞水平,並且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觀察的角度不正確。但是米開朗其羅什麼都沒有說,而是拿著工具,讓索德裏尼跟著他爬上支架。他在雕像鼻子的部位輕輕敲打,一邊敲打一邊讓手裏事先拿好的石屑一點一點掉下去,還不時問索德裏尼的意見,表麵上看起來他是按照索德裏尼的意見在修改,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改動鼻子的任何地方。

經過幾分鍾後,他站到一邊,問道:“現在怎麼樣?”

索德裏尼端詳了半天,得意地微笑著回答道:“我比較喜歡現在這個樣子,更栩栩如生了,這才是最完美的藝術!”

很明顯是索德裏尼不對,但他是米開朗其羅的讚助人,米開朗其羅知道冒犯他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他看不起自己的讚助人,跟他爭辯起來,最後可能會勝利。但結果是除了逞一時的口舌之快,不會有任何收獲,並且還可能因此而得罪這個讚助人,使自己麵臨資金短缺的困境,最後可能連這個雕塑都無法完成。他在口頭上忍讓,沒有據理力爭,但是並不是因此而對索德裏尼言聽計從,因為如果改變鼻子的形狀,很可能就毀了這件藝術品。對此,他的解決辦法是讓索德裏尼在無意中調整自己的視野——讓他靠近鼻子更近一點,而不是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有些人總想在嘴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歡與人爭辯,有理要爭,沒理也要爭三分,即使是開玩笑也不肯以自己吃虧告終。不論國家大事,還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見對方有破綻,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讓對方敗下陣來不可。他們不知道得理讓人三分是更加高超的競爭之術,退一步就會天高地闊,讓三分就會心平氣和。

心之感悟:

有理也要讓三分,這是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好辦法。遇到矛盾,首先想著有理也要讓三分的道理,這就好辦多了。對方本來無理,卻要爭個高下,占個便宜,如果你讓人三分,他一拳打空,未免會有些心驚,細想起來也就不會如此計較了。

低調做人,踏實做事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個人種下什麼,就會收獲什麼。種下坦誠,收獲的就是坦誠。以誠感人、踏實勤奮,收獲的就是事業上的成功。

李雯芳是一所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校期間,她熱情、活潑、幹練、大方。她挑選了一家信譽較好、知名度較高的合資企業,並如願以償做了公司的文員。

李雯芳挑選合資企業是因為這樣更容易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要當個領導。她要在這裏學習外國人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也積攢點錢,為日後自己的發展打基礎。因此,從底層做起的思想準備很充分。她所在的辦公室連她才三個人,一個是四十多歲的湯姆,一個是與她年齡差不多的劉剛。湯姆是頭,經常與領導外出談生意,劉剛忙著永遠也不見少的文件資料,每當電話鈴聲一響,劉剛總是朝李雯芳努努嘴,示意要她聽電話,她手頭的活再忙也得放下。要是有客戶來,端茶遞水也總是李雯芳幹的活。至於業務上的事,無論李雯芳怎樣態度謙恭地請教,湯姆和劉剛都隻會裝聾作啞,除了是或不是,絕不會多說半個字。

同仁間的冷漠是李雯芳最不理解的。如何適應一個冷漠的環境成了李雯芳的心病。她心裏明白,這樣的事情是每一個初入職場的人都會碰上的,所以盡量讓自己放低姿態,用誠懇去打動別人。

李雯芳的行為體現了低調做人、踏實做事的原則。生命的延續是艱難的,為了生存,一個人必須辛勤地做事;為了發展和成長,必須努力麵對挑戰,設法解決許多難題。所以肯吃苦的人,不但精神生活充沛,物質回報也多。低調又踏實的人會健康有活力,前程樂觀,反之,好逸惡勞的人會逐漸消沉、墮落。

低調做人、踏實做事,代表一個人肯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是一位肯擔當、不敷衍塞責的務實者,他們肯在失敗中尋找教訓和經驗,肯在順境中打下更廣的根基,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種鍥而不舍的樂觀和衝勁。當別人笑他們不懂得享受時,他們卻暗暗地告訴自己:勞動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幸福是從我們的勞動、做事中產生的,事業是幸福的最主要源泉。很多俗語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幸福來自低調做人、踏實做事的真理。有歌詞唱道: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不管你是否願意,生活總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地將難題、困境推到你的麵前,讓你時常領略到爬山、趟河的滋味。

低調做人、踏實做事,可以貫穿整個人生的方方麵麵。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廠長就職時向員工發表別出心裁的講話:“我來當廠長,我打心底裏高興!但廠長不好當,擔子重啊!從現在起,我把這個廠給大家交個底兒,我不想幹兩件事就‘撈一把’,所以我一定要和大夥兒一塊幹出個樣子來。這就好比一根繩子上拴著兩隻螞蚱,飛不了你們,也蹦不了我……”

這幾句話平實、通俗,沒有大道理,更沒有表麵的客套,隻是想帶領員工踏踏實實地幹一番事業。顯然,他能夠贏得員工的信任,因此有許多人說:“這個廠長挺實在……”“廠長是個老實人,我們跟著實在的廠長幹,叫人心裏踏實……”

就是因為這位廠長的謙虛低調的態度,以及誠懇實在的話語,當著全廠職工第一次亮相就“得了高分”。他這次亮相前對說話的方式、內容、角度進行了周密的考慮,實實在在地講出了自己上任時的心理活動及上任後的打算,從而達到了與職工交流的目的。

日本著名的推銷員原一平說過:“做人做生意都一樣,第一要訣是踏實坦誠。踏實坦誠就像樹木的根,如果沒有根,那麼樹木也就沒有生命了。”原一平自身的成功也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