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年輕時原一平曾在一家機器公司當推銷員。有一次他在半個月內就和30位顧客做成了生意。不久,他卻發現他現在所賣的這種機器比別家公司所生產的同樣性能的機器價錢要貴。他想:如果客戶知道了一定以為我在欺騙他們,會對我的信用產生懷疑。為了妥善解決問題,原一平便帶著合約書和訂單,逐戶拜訪客戶,如實向客戶說明情況,並請客戶重新考慮選擇。這種誠實的做法使每個客戶都深受感動,結果30人中沒有一個解除合約,反而成了更加忠實的消費者。

做生意的規律是,隻要你的一個產品有問題,你的全部產品就都會受到懷疑。做人也是如此,比如你在說話過程中,隻要你十句話中有一句是謊言,你的全部話語就都會受到質疑。

心之感悟:

古今中外,凡成就事業、對人類有所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辛苦工作的人。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流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可功成業就。

認認真真走好每一步

世上有以金錢財富為榮者,有以職稱名譽為榮者,有以文憑服飾為榮者。然而,這些東西都不能表明一個人的真實價值。如果一個人不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創造,為社會和他人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如果不是堅持正直、誠實、高尚的人格,那麼一切財富、地位、職稱、文憑、服飾,以及華而不實的知名度,都不過是掩蓋其真相的假麵具,而這假麵具也終究會有被揭穿的一天。

一次老同學聚會上,誰也沒想到阿昆是混得最好的人,更沒想到的是,從畢業至今,他竟然在一個公司待了10年!10年,現在還有誰會在一家公司幹上10年?能做5年就已經是奇跡了。他現在是一家外資企業的生產總經理,年薪20萬。他是自己開小車來的,全班僅他一個。不少同學向他討教成功之道,誰知他隻有一句話:“我隻為今天的牛奶。”

他說:“其實我也曾想過換個環境,但現在的工作這麼難找,再說,你又不能保證新工作會比原來的好,與其這樣浪費精力,倒不如全身心投入到現在的工作上去,多學點東西。我在生產線待了3年,然後當技術員兩年,後來當上了副經理,現在把副字去掉了…一為今天的牛奶努力吧,兄弟們,別一山望著一山高。我們常說‘牛奶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可是我們必須得為今天的牛奶努力,不然一切都沒有了。”

今天有一種說法叫做:光有埋頭苦幹的精神不行,還得會搞關係。許多人認為現在學會“做人”比幹好工作更重要,會“做人”的人吃香,而一門心思幹工作,不過是“傻幹”、是糊塗,得不到一點好處。有人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曆得出了“光靠實幹要吃虧”的結論。為什麼有人會欣賞“既要幹工作更要拉關係”的觀點呢?問題恰恰出在沒把“做什麼人”、“做老實人是否吃虧”等問題搞清楚。

有些人受社會上流傳的“幹得好不如關係硬”、“辛苦幹一年,不如領導家裏轉一轉”等歪理的影響,片麵相信關係是萬能的,導致價值取向和思想道德標準發生偏移,曲解了做人的真諦,把做人之道庸俗化了,如何做人,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態度、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我們不否認身邊確有極少數人靠拉關係得到“回報”和“好處”,但絕大多數人是靠實幹獲得進步的,這也是事實。靠實幹贏得進步,才有做人的尊嚴,才能受到他人的敬佩。

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28年,徐霞客寫《徐霞客遊記》用了34年,哥白尼寫《論天體的運行》用了36年,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用了37年,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歌德寫《浮士德》用了60年。

真讓人感歎,我們同時能想到相似的數據:愛迪生發明蓄電池,試驗了1萬多次才告成功;諾貝爾研製無煙炸藥,屢敗屢試,煎熬8年才出成果;陳景潤為證明“1+l=2”,拖著嚴重衰竭的病體,頂著種種無知的嘲諷,於鬥室中、油燈下埋頭演算……

以上人物,以文學藝術或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按通常的理解,他們都有卓絕的聰明才智,都屬於天才。然而,這裏非但沒有讀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反而讀出了他們非凡的糊塗勁來。

寫一部書,有的數十年,有的盡畢生精力,能說不糊塗?而另外幾位,除了幾近瘋狂地埋頭於自己的選擇,簡直不知世上還有其他可愛的事物。能說不糊塗?我們的世界豐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數不勝數,許多聰明的人,有條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沒條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創造條件享受。哪像他們,糊塗到這般地步,連常人應有的享受,也隨便放棄了,而是千方百計自找苦頭來吃!可是他們的最終成功卻是得益於這種糊塗。

心之感悟:

對一個聰明人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你當然可以謀劃自己的理想和前程,甚至可以放眼世界尋找更好的機會,但不要忘了我們首先得“為今天的牛奶努力”,在每個“今天”執著、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做事不要好高騖遠

有些人總是有很高的夢想,他們不屑於眼前的這些小事。旁人在他們眼中,也大多是一群庸庸碌碌之輩,談不上有什麼共同語言。但在最初交往時,人們往往會被他們表麵的雄心壯誌所迷惑,老板也會認為他們是難得的棟梁之才。而事實上,他們眼高手低,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自己宏偉的夢想中,卻不懂得從低點起步,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長此以往,他們不能也不會做出什麼成就,曾經的雄心壯誌難免會變成同事們茶餘飯後的玩笑。除非他們幡然悔悟,奮起直追,否則,等待他們的往往是慢慢沉淪,或者跳到其他的公司去繼續發牢騷,即使這樣,同樣的悲劇也難免再次上演。

陳晗畢業於某大學外語係,她一心想進入大型的外資企業,最後卻不得不到了一家成立不到半年的小公司“棲身”。心高氣傲的陳晗根本沒把這家小公司放在眼裏,她想利用試用期“騎馬找馬”。

在陳晗看來,這裏的一切都不顧眼——不修邊幅的老板,不完善的管理製度,土裏土氣的同事……自己夢想中的工作可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啊。“怎麼回事?”“什麼破公司?”“整理文檔?這樣的小事怎麼讓我這個外語係的高材生做呢?”“這麼簡單的文件必須得我翻譯嗎?”“就一篇小報告而已,為什麼自己不寫要我幫忙呢?”“噢,我受不了了!”

就這樣,陳晗天天抱怨老板和同事,雙眉不展、牢騷不停,而實際的工作卻常常是能拖則拖,能躲就躲,因為這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根本就不在她思考的範圍之內,她夢想中的工作應該是一言定千金的那種。為什麼那麼遠呢?

試用期很快過去了,老板認真地對她說:“我們認為,你確實是個人才,但你似乎並不喜歡在我們這種小公司裏工作,因此對手邊的工作敷衍了事。既然如此,我們也沒有理由挽留你。對不起,請另謀高就吧!”

被辭退的陳晗這才清醒過來,當初自己應聘到這家公司也是費了不少力氣的,而且,就眼前的就業形勢,再找一份像這樣的工作也很困難啊。初次工作就以“翻船”而告終,這讓陳晗萬分失望與後悔,可一切都已晚矣!

有些員工則不同,他們也有很高的夢想,但他們不會每天都深陷於幻想中難以自拔,他們會製訂好切實可行的計劃,從現在的工作開始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並這樣毫不鬆懈地堅持下去。他們知道除非是他們努力把事情做成,否則什麼也不會發生。就這樣,他們一步步地默默努力著。即使原本起點很低,但一天一點進步,就會慢慢縮短與目標的差距。終於有一天,他們晉升成為公司的骨幹,所有人都不禁會大吃一驚,但仔細回想,這一切其實純屬正常,畢竟天助自助者。夢想對於他們,已經變成了活生生的現買。

李妍大學一畢業就去了南方,然後順利地在一家跨國公司找到了一個職位。上班的第一天,李妍就發誓要讓自己成為公司裏的不可缺者之一。

李妍負責的工作是檔案管理,資源管理專業出身的她很快就發現了公司在這方麵存在的弊端。她開始連夜加班,查閱大量資料,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寫出一份係統的解決方案,並將公司內部工作運行流程、市場營銷方式以及後勤事務的規範,也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方案,然後一並發到行政經理的電子信箱中。沒過幾天,行政經理就請她到公司的餐廳喝咖啡,離開時語重心長地拍了拍她的肩頭:“公司對勤奮的人,向來是給予足夠的空間施展才華的,好好努力。”

李妍更加努力工作。公司想競標一個大商廈周圍的霓虹燈方案,同事們整天翻案例找朋友,忙得焦頭爛額。李妍白天做自己分內的工作,晚上卻通宵不眠熬紅了眼做方案文書。競標前一天交方案時,李妍去得最晚,行政經理不解:“你們部門已經交來了。”李妍充滿信心地看著他說:“這是不一樣的!”競標的當天,各種方案一下子被否決掉好幾份,公司高層開始緊張,決定試試李妍的方案。這一試讓李妍為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二天,消息就傳遍了整個公司,大家都知道了人事資料管理科有個叫李妍的人很出色。一個月之後,公司人事大調整,原來的部門經理調到別的部門,新來的行政任命文件上赫然印著李妍的名字。在同事們複雜的眼光裏,李妍收拾好自己的東西,邁著悠閑的腳步走進了18層那間豪華的辦公室。

想一想你周圍的人們,像陳晗或者李妍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應該都不在少數。也許你會對那些剛開始豪情萬丈的人充滿由衷的向往,忍不住在心中勾畫起自己的藍圖來。這樣做是沒有錯,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一定要切合實際,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好行動的計劃和準備,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理想。

因此,那些像蜜蜂般踏實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績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畢竟,每個人來公司都是要做一些事情的,隻有空想是不行的,如果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夢想中,以至於耽誤了正常的工作,想做的還做不到,該做的又不去做,老板會繼續需要你嗎?同事們會視而不見,毫無怨言嗎?

當人們抱著過高的目標接觸現實環境時,感到處處不如意,事事不順心,於是就整天地抱怨。其實在做事時,你首先要做的是根據現實的環境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即使你給自己定位很高,但做起事不妨把自己放低一點,做好上級交給的各種任務,甚至主動完成額外工作。

心之感悟: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隻有辛勤耕耘才會有所收獲。再宏偉的夢想,也經不住隻說不做;因此做事一定要腳踏實地,堅決杜絕眼高手低。

腳踏實地,步步為營

許巍的一首“浮躁”,唱出了多少人心裏的真實感受?在這個經濟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夢想自己能振翅高飛,出人頭地,最大化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正因為如此,太多的人顯得過於浮躁。我們忘了,達到目標的基礎,恰恰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來。

有一個年輕人,畢業於名牌大學,應聘進一家公司工作時,正好公司出現變故,一些老職員因故集體跳槽。這個年輕人自告奮勇要擔任策劃部經理,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力挽狂瀾。老總一時束手無策,加上他吹噓得很厲害,把自己的能力誇到無限大,也隻好暫時接受了他的請求,聘任他為策劃部經理。

年輕人開始夢想著用自己非凡的才能,在公司獨當一麵,創造豐富的利潤,同時也實現他的價值,然後他從此將在事業上平步青雲。

但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沒有從底層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經曆,沒有積累必要的經驗,麵對客戶的要求,他輕易承諾下來,草率地簽了合同,卻找不到得力的助手協助他一起完成。談判、策劃、設計等一係列的事搞得他焦頭爛額。後來任務完成得非常糟,用老總的話來說,就一個字“爛”。合同到期,客戶看到這樣的作品,宣稱要和他們打官司,否則就讓他們賠錢。

本來公司就處在危機中,他這一舉動無異給公司雪上加霜。氣得老總叫他立馬“走人”,然後,老總想辦法把原來的老職員招回來,重新把公司推到正軌上去,才挽救了公司。

這個年輕人這才明白,好高騖遠、急功近利是很難真正把事做好的。他的第一份職業是經理,可這份職業卻成了他最具諷刺的“經曆”。

在職場上,可能每個人都想升職,成為人上人。但很多人不是好高騖遠,就是不擇手段。然而,社會往往會用殘酷的現實來告訴我們,靠這樣的方式很難得到真正的成功,就是成功了,也會如曇花一現。

“每當我想往高處飛翔總感到太多的重量,遠方是一個什麼概念如今我已不再想,在每一次衝動背後總有幾分淒涼……”

查理 貝爾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15歲的時候,他去了一家店裏打工。15歲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處於懵懂的年齡。但是,15歲也是一個懂事的年齡,已經開始明白“理想”是何物,已經有了自己對未來模糊的憧憬。查理 貝爾也不是沒有理想,但當時他的處境讓他考慮的不是發展,也不是為自己設計多麼輝煌的未來,他隻是想有一份工作,掙錢生活。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打掃廁所,就是那種最底層又髒又累的雜役類勞工。貝爾對待工作很認真,把自己的分內工作掃廁所做完了,還做其他的雜事,比如擦地板,給其他正式員工打下手。

貝爾的勤奮和踏實,讓他的老板看在眼裏。沒過多久,老板讓他簽了員工培訓協議,讓他進行一次正規的職業培訓。培訓結束後,又讓他在店內各個崗位進行鍛煉。貝爾經過幾年的鍛煉,很快獲得了生產、服務、管理等一係列工作經驗。19歲時,他就被提升為店麵經理。

這就是踏實帶給貝爾的最大成就。如果一開始他就很浮躁,或是急於求成,也許將不會再有後來的那個查理貝爾了。也許在那個年齡的他,也意識到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會帶給他豐厚的回報。所以他堅持了這種工作作風,並且堅持了一生。

貝爾不但踏實地學習、工作,而且還常常用心研究業務和顧客的消費規律。他總和員工們一道親自去做站台服務、接待顧客之類的小事。在他擔任澳大利亞分公司副總裁期間,他把公司的連鎖店從388家擴展到683家。

貝爾後來的路走得越來越順,27歲成了公司澳大利亞分公司的副總裁,29歲成為公司董事會成員……43歲,他成為總公司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