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月子病不用怕(1 / 3)

01 產褥感染:產後不可忽視的險情

產褥感染,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月子病”。它廣義上是指生殖器感染性疾病,凡是女性在產褥期中由生殖器官被感染而引起的一切炎症,統稱為產褥感染或產褥熱。對於產後的新媽媽來說,感染的問題都是不容被忽視,因此,了解常見的感染種類,發病時間,以提高警覺,保障自己和孩子的健康。

生殖道感染

產後即俗稱的“坐月子”這一段時間,新媽媽全身各係統變化較大,生殖器官創麵有待愈合,皮膚排泄功能旺盛,乳腺分泌也較多,新媽媽身體虛弱,容易發生感染。

要知道什麼是生殖道感染,首先要明白生殖道由哪幾部分組成。以女性為例,女性生殖道包括外陰、陰道、子宮頸、子宮、輸卵管、卵巢。生殖道感染是指因多種致病微生物的侵入,引起生殖道感染或經生殖道感染(如艾滋病)一大類疾病的總稱。一般生殖道感染最為常見(40%以上的女性程度不等的患有此病),也容易診斷和治療。主要有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病、宮頸炎等。

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症狀:白帶量增加、顏色和氣味有明顯改變。育齡女性正常的白帶為白色、稀糊狀、黏性分泌物、一般無氣味。患生殖道感染後,則有明顯變化。如滴蟲性陰道炎的白帶常呈泡沫狀,有其他細菌混合感染時常有腥臭味。典型的黴菌性陰道炎白帶黏稠,呈豆渣樣或凝乳樣;細菌性陰道病白帶常呈膿性或漿液性,嚴重時有魚腥臭;淋病白帶常呈膿性。

外陰部有瘙癢、疼痛、燒灼和墜脹感。有時有性交痛。如感染上性病,還可出現一些潰瘍、增生物等。

生殖道感染包括一般性生殖道感染和性病(含艾滋病)兩大類。

女性在妊娠和產後,體力下降,身體虛弱;子宮腔內原胎盤的附著部位遺留下一個很大的創麵;子宮頸、陰道和會陰部也可能存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因此容易導致感染。此外,產前性交、感冒、胃腸炎、營養不良、貧血、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不注意個人衛生以及產程過長、產後失血過多等,都會引起生殖器感染。

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危害是較大的。由於女性生殖道生理的脆弱,很容易被細菌、病毒、支原體等感染。除了生殖道本身受到影響外,還會引起一係列的並發症。反複的生殖道感染,會導致生殖器腫瘤、月經疾患、不孕不育、妊娠疾病、產科疾病等。這對於女性近半生的生殖期及其以後的健康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生殖道疾病的發生和蔓延,直接影響的女性的心理健康。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常被人稱之為“難言之隱”,患這類病症,往往使人煩躁不安,常常導致精神上功能失調,降低工作效率,削弱女性意誌,心理上造成壓抑和自卑。嚴重、久治不愈的患者,還會產生輕生念頭,因而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重視。

女性要認真了解性器官的特點,知道如何保護其正常功能,知道這類疾病的由來,積極參加有關防治婦科疾病的學習班,認真閱讀一些有關婦科疾病防治的醫學科普期刊、雜誌,沒有以上條件者應經常向有關大夫谘詢,向有防病經驗的女性請教。作為丈夫,應主動關心妻子,避免其從事不利於女性生殖道健康的勞動,承擔起自己應負的一份責任。

生殖係統感染,隻要在平時生活中注意一點一滴就可預防。

飲食

改變飲食可增強免疫力,避免常常感染黴菌,如少吃澱粉類、糖類以及刺激性的食物(例如酒、辛辣物、油炸類),多吃蔬菜水果類,水分要充足。

清潔

新媽媽在“坐月子”期間,身體分泌出的多種分泌物,會滋生細菌,這就要靠及時清潔來保證新媽媽和孩子的健康。

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陰,必須用肥皂時,選用刺激性較小的嬰兒浴皂,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不與他人共用浴盆、浴巾,洗下身和洗腳的盆、毛巾要分開,盡可能洗淋浴;避免共用不潔的馬桶;內褲要勤換洗,在陽光下曬幹;使用清潔的月經衛生用品。

如非必要不要衝洗陰道,維護女性生殖道的天然防線,不破壞陰道內的生態平衡,不讓外界的病原體進入陰道。

鍛煉

有研究發現,每周運動6個小時可使生殖道感染的風險降低27%。

曬太陽

充分的日光浴可以提高女性的免疫能力。有資料顯示,在日光充裕的季節,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概率明顯低於其他季節。

產褥期注意清潔衛生

生殖道感染是很多新媽媽麵臨的疾病。它不但會給患者在身體上造成傷害,而且陰部的瘙癢、難聞的氣味及夫妻性生活時的疼痛都給患者心理上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產褥期一定要做好清潔衛生工作,以免受生殖道感染之苦。

勤上廁所

由於女性尿道比男性尿道短,又接近肛門,大腸杆菌容易侵入,所以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概率很高,勤排尿可以減少尿道中的細菌含量。大便後用手紙由前向後揩拭幹淨,並最好養成用溫水清洗或衝洗肛門的習慣。若不揩淨,肛門口留有糞漬,汙染了內褲,糞漬內含有的腸道細菌會趁機拐入陰道,引起炎症。

泌尿道感染

其實,尿道感染是最普遍的女性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大約有25%~50%的女性,一生當中至少會患一次泌尿道感染。

所謂泌尿道感染就是細菌侵犯到腎髒、膀胱或其他尿路,造成發炎現象,包括腎盂腎炎、膀胱炎及尿道炎。有泌尿道感染的人,通常會出現頻尿、常尿急、夜尿、排尿會痛或灼熱感、尿液呈現混濁狀、尿中帶血、下腹部或後腰部疼痛等症狀。

上帝在製造人類的排尿係統時,並未對女性施以厚愛。由於女性尿道口距離膀胱隻有4厘米,比男性的25厘米短很多,細菌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對女性的威脅通常比男性要大得多。加上女性的生理結構中,尿道、陰道、肛門就像是三隻手指頭並排一樣的接近,透過性行為或不當的衛生習慣,陰道和肛門口附近存在的細菌很容易入侵到泌尿係統而造成感染。由此可知,女性泌尿道感染的機率確實比男性高。

常見的泌尿道感染原因包括飲水量過少、長時間憋尿、衛生習慣不良(排尿後及排便後擦拭時由肛門擦到陰道口)、性交(性行為的動作把外陰、陰道內的細菌帶入尿道,或男性分泌物及精液帶菌進入女性尿道,逆行入膀胱而感染)及避孕方法不當(不當使用子宮避孕套,使之壓迫到膀胱,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是預防發生泌尿係感染的重要方麵。一旦感染,在發熱、尿化驗異常的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恢複期就要參加適度的體力活動,避免體質虛弱,延誤治療。活動的方式可因人而異,但不能過度疲勞。以後的治療更加困難。如果尿道炎和膀胱炎沒有及時、徹底地治療,細菌沿輸尿管向上蔓延,侵襲到腎髒,就會發生“腎盂腎炎”,產生背痛、發熱、寒戰、全身不適等症狀,有時還可能有惡心、嘔吐,治療起來也更複雜。如果轉成“慢性腎盂腎炎”,長期反複發作,會使腎髒外形凹凸不平,兩個腎髒變得大小不一樣,腎功能受到損害,甚至發展成“尿毒症”。

注意個人衛生

女性陰部及尿道口寄居著大量細菌,是發生尿路感染的先決條件。每日清洗外陰1次,勤換內褲,大便後擦拭肛門,應從前向後,避免將肛門汙物帶到尿道口。

堅持大量飲水

腎髒排泄的尿液,對膀胱和尿道起著衝洗作用,有利於細菌的排出,每天大量飲水,2~3小時排尿一次,能避免細菌在尿路的繁殖,可降低尿路感染的發病率,這是預防尿路感染最實用有效的方法。在疾病的發作或緩解階段,每天大量飲水,亦有利於疾病的恢複,飲茶水或淡竹葉代茶飲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防止尿液瀦留

有尿意時,及時排尿,不要憋尿,每晚臨睡前,排空膀胱。積極治療引起尿路梗阻的疾病,如泌尿係結石、腫瘤前列腺增生包莖、腎下垂、瘢痕狹窄、泌尿係先天性畸形等。

積極治療感染性疾病

如扁桃體炎、皮膚簾腫或外傷感染、膽囊炎盆腔炎、闌尾炎前列腺炎、齲齒感染、鼻竇炎等,要足量用藥,徹底幹淨,防止病菌通過血行、淋巴道等進入泌尿係,同時殺滅已經侵入泌尿道的病菌。

加強體育鍛煉

增強體質,是預防發生泌尿係感染的重要方麵。一旦感染,在發熱、尿化驗異常的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恢複期就要參加適度的體力活動,避免體質虛弱,遷延不愈。

02 子宮脫垂:錯位的煩惱

產後子宮脫垂,是嚴重困擾新媽媽的又一疾病。正常子宮的位置是前傾前屈的,子宮頸在坐骨水平以上。這個正常位置是依靠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以及子宮的韌帶來支持的。

如果這些組織發生了損傷或過度鬆弛,子宮就會沿陰道下降,甚至全部脫出於陰道口以外,這就是所謂的子宮脫垂。

導致子宮脫垂的原因

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於陰道口外,所以稱為子宮脫垂。

正常子宮的位置是前傾前屈的,子宮頸在坐骨棘水平以上。這個正常位置是依靠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以及子宮的韌帶來支持的。如果這些組織發生了損傷或過度鬆弛,子宮就會沿陰道下降,甚至全部脫出於陰道口以外,這就叫子宮脫垂,俗稱“掉茄子”或“掉葫蘆”。發病初始子宮隻是在腹壓大或站立過久時脫垂,休息後即可縮回,但病情發展後就會終日脫出在陰道口外不能送回。

分娩時,過早下迸、急產、滯產,尤其是困難的陰道手術產都有可能使子宮韌帶、子宮旁組織和骨盆底肌肉與筋膜過度伸展或撕裂。產後如不注意保健,這些組織的“產傷”恢複不良,將影響子宮支托,成為日後子宮脫垂的主要因素。

產後如經常仰臥,由於支持組織鬆弛,子宮常向後傾。子宮後傾的結果使子宮軸與陰道軸一致,為子宮脫垂創造了條件。產後如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或有慢性咳嗽、習慣性便秘,或長期從事蹲、站工作,迫使腹壓增加,引起子宮向下移位。子宮脫垂常發生於晚年;或在絕經後方始加劇,這是因為年老後,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宮支持組織萎縮和缺乏張力的緣故。

同樣道理,體質虛弱或先天性盆底組織發育異常的女性,即使年輕、未婚、未孕亦可發生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的主要症狀

陰道有腫物脫出

輕者僅在勞動時感到有腫狀物自陰道掉出,臥床休息後多能自動回縮;重者,腫物不但容易脫出。

而且體積逐漸增大,休息後也不能回縮,需用手還納才能複位,甚至不能複位。查體可在陰道口處觸到脫垂的子宮。

下墜感或腰酸背痛

由於子宮脫垂牽拉韌帶、腹膜及盆腔充血所產生的症狀。每逢下蹲或站立過久,走路與勞動時加重。

大小便異常

因子宮脫垂常合並陰道前壁膨出,病人可有排尿困難、尿瀦留,也常容易繼發泌尿係感染。當合並有腸膨出時,可發生便秘、排便困難。

及時診治子宮脫垂

對於子宮脫垂的患者來說,一旦發現有子宮脫垂的現象就應及時到婦科就診,確定病情的嚴重程度,根據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白帶增多

脫出的子宮頸和陰道壁由於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而充血,水腫,上皮角化,增生,分泌物增多。當發生糜爛、潰瘍和感染時,可有膿性分泌物或出血。

臨床上將子宮脫垂分為Ⅰ、Ⅱ、Ⅲ度。

Ⅰ度子宮脫垂無須治療,注意休息即可恢複。

Ⅱ度子宮脫垂又分輕、重兩型。

輕Ⅱ度:子宮頸及部分陰道前壁翻脫出陰道口外。

重Ⅱ度:宮頸與部分宮體以及陰道前壁大部分或全部均翻脫出陰道口外。

Ⅱ度子宮脫垂首先要及時把暴露在外的子宮回複到陰道內,然後臥床休息,同時服用中藥補中益氣丸。

Ⅲ度子宮脫垂是最嚴重的,子宮全部脫出於陰道外,所以必須住院治療,醫生將根據病情、年齡和全身情況等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Ⅲ度:指整個子宮體與宮頸以及全部陰道前壁及部分陰道後壁均翻脫出陰道口外。

產後發生子宮脫垂的原因

1.分娩時軟產道過度伸展,支持子宮正常位置的韌帶、筋膜、肌肉發生損傷和撕裂;宮口未開全即向下迸氣用力;難產、急產、滯產等導致盆底組織損傷;如提肛肌及會陰體裂傷,裂傷後還未能及時縫合,產後保健又不理想,就成為子宮脫垂的常見原因。產後經常臥床休息,子宮容易變成後位,使子宮軸與陰道軸相一致,一旦遇到使勁用力時,就會產生子宮脫垂。

2.分娩時未能很好保護會陰,產後又未能及時修複,導致子宮的支持組織鬆弛或撕裂,從而為子宮脫垂創造了條件。

3.新媽媽原來體質就虛弱,產後由於經常咳嗽、便秘,腹壓增加而引起。此外,產後過早活動,尤其是過早從事重體力勞動,如提拉重物,長時間蹲位、立位等,這些是女性患子宮脫垂的最主要的病因。

產後當心子宮脫垂

在正常的狀況,子宮位在骨盆腔中,與膀胱、直腸接連著,正常女性站立時子宮長軸幾乎呈水平,與陰道呈一直角的狀態,當其骨盆腔的支撐發生減弱或改變時,子宮就無法維持其原來的位置,就會就成子宮“脫垂”或“異位”。

子宮最主要由下麵兩種構造支持:第一是骨盆腔底部的肌肉,其最強而有力的就是提肛肌,子宮就是很穩當的固定在提肛肌中,假如提肛肌脆弱的話,那就會造成子宮的下垂。提肛肌表麵有很多的肌腱,其中有主韌帶、潤韌帶及子宮骶骨韌帶。這些韌帶中,子宮的圓韌帶及擴韌帶,本身對於非懷孕期子宮位置的支撐是相當微弱的,最主要的還是靠子宮骶骨韌帶來支撐。在生產或骨盆腔創傷時,會造成子宮骶骨韌帶或是骨盆腔底的主韌帶損傷,子宮維持在骨盆腔內的位置就會發生改變,逐漸脫出到骨盆腔外麵形成脫垂的現象。

患子宮脫垂的女性常有下腹、陰道和會陰部下墜感,並常覺腰酸。另有塊狀物自陰道掉出感,腰背酸痛,勞動後更重,如陰道黏膜脫出陰道口以外,還會因常受摩擦潰爛,分泌物增多出血、組織角化、並發膀胱膨出而出現泌尿道症狀。由於子宮頸長期脫在外麵,受到摩擦後就會肥大、發炎、潰爛、出血。如合並有膀胱或直腸膨出,還會發生尿頻、尿急或排尿、排便困難,甚至引起輸尿管積水、腎盂積水,反複發生尿路感染,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小敏自從生過第二小孩之後,常常覺得下腹部有悶痛的現象,有時候也會覺得在下腹部有東西要“掉下去”的感覺,而且不時總感覺腰酸背痛,整個月下腹部沒有幾天是感覺舒服的。

後來小敏自己在洗澡的時候,檢查下體發現在陰道中似乎有一硬硬的東西存在,感覺到在陰道旁有相當多皺,因此小敏特別的擔心。再到婦產科醫院作檢查,發現小敏的子宮有Ⅰ度到Ⅱ度的脫垂現象,所以小敏有下腹部疼痛或是下腹部下墜的沉重感覺,有時候還伴隨著背痛。因此醫生建議小敏先作“凱格爾運動”看看能否改善。過一陣子後,因為症狀仍然持續存在,所以小敏要求作進一步的治療。醫生建議她做腹腔鏡子宮的懸吊術後,整個子宮即恢複正常的位置,小敏的腰酸背痛下墜感也全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