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月子病不用怕(2 / 3)

其實子宮脫垂完全可以預防。關鍵在於接生人員應正確處理分娩過程,及時發現和仔細修補產道與骨盆底組織的裂傷。

新媽媽本人應注意產時和產褥期衛生。分娩時,新媽媽一定要做到不過早和不過度用力。

分娩後,應充分休息;經常改變臥姿;注意營養;體質虛弱的更要注意調理;積極進行體操運動以鍛煉骨盆底肌肉及腹壁肌肉。

避免過早和過度操持家務與體力勞動,最好是站著或坐著,避免蹲位幹活如蹲著洗尿布或擇菜。

警覺腰酸背痛現象

子宮脫垂的女性在自我檢查時,會很容易觸及到子宮頸口,身體上會出現腰酸背痛或是白帶增加的現象,就要有這種警覺。

產後更應防止便秘或咳嗽,因為這些都能增加腹腔內壓,使盆底組織承受更大的壓力,從而容易發生子宮脫垂。

產後檢查時,如果發現子宮複位不佳,要遵醫囑糾正。至於患有慢性咳嗽及習慣性便秘的女性,應該積極治療。

治療子宮脫垂的方法很多。如果屬於早期脫垂或症狀較輕者,可取平臥位或稍坐一會兒,即可使會陰部恢複常態;也可使用體育療法,如縮肛運動,一縮一放地進行,每次10~15分鍾,每天2次。可采用針灸、中藥外用和內服、子宮托等綜合治療。嚴重的子宮脫垂應作保守性手術,使子宮恢複正常前位以利受孕。

例如陰道前後壁修補術加主韌帶縮短術及子宮頸部分切除術。但術後一旦受孕,應進行剖宮產術分娩,以免產後再次造成子宮脫垂症。

除此之外,產後24小時,應開始做俯臥體操,每天2~3次,每次15分鍾,這樣可使子宮位置盡快複原到正前傾位。

運動療法

縮肛運動:用盆底肌肉收縮法將肛門向上收縮,就如同大便完了收縮肛門那樣。每天做數次,每次收縮10~20下。

臀部抬高運動:平臥床上,兩腳踏起,緊貼臀部,兩手臀平放在身體兩側,然後用腰部力量將臀部抬高與放下。每天兩次,每次20下左右,並逐步增多次數。

下蹲運動:兩手扶在桌上或床邊,兩足並攏,做下蹲與起立動作,每日1~2回,每回5~15次。但要注意,平時要防止空蹲,如需蹲下,最好放一隻凳子。

凱格爾運動:凱格爾運動本身就是一個閉氣的提肛肌收縮運動,運動本身有加強提肛肌肉張力的能力。

借著持續為斷的提肛運動,讓提肛肌的肌肉肥大,可以減緩或減少因為肌腱脆弱造成子宮脫垂。

推薦食療方

方法一

雞1隻,去毛及腸雜,洗淨。將升麻15克,黃芪30克,納入雞腹中,置盛器內,加水500毫升及調料少許,隔水用大火燉熟,每劑分3天服食,連服3劑為一療程。

方法二

黃鱔150克,薑汁20毫升,粳米500克,將鱔魚洗淨切段,以薑汁20毫升、花生油拌均,酌加調料,盛碟備用。將粳米克入鍋,待飯煮至水分將幹時,把黃鱔平鋪於飯麵,小火燜15~20分鍾即可。日1劑,分3次食用。7天為一療程。

方法三

將金櫻子根30克,柿蒂20個,洗淨切碎,納入紗布袋中,與桂圓幹20個同置砂鍋內,加水500毫升,煎煮20分鍾,去藥袋,加入白糖適量。喝桂圓湯,日1劑,分2次溫服,7~10天為一療程。

方法四

將豬大腸150~200克,洗淨去油,把巴戟肉35克納入豬大腸內,加清水適量,調料少許,隔水燉服。日1劑,7天為一療程。

03 月子裏的痛:產後風濕病

產後風濕病又稱“產後風”,按照中醫的說法,就是女性在生產孩子的時候,因肌表、筋骨大開,身體虛弱,內外空虛,這時,風寒悄悄地趁虛而入。在“月子裏”的恢複期,肌表、筋骨又合閉起來,使風寒停留於體內,為之月子產後風難治的原因。

產後風盯上新媽媽

女性在產褥期間,由於風寒濕邪,就會出現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重者稱為產後風,又做叫“月子病”。

“產後風”是一種民間傳統的說法,它幾乎包括了產褥期以及流產後的所有疾病,甚至是生產後或流產後延續出現的問題也歸於“產後風”。但現代醫學認為這些所謂的“產後風”往往有不同的原因,而且有時同樣的症狀也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

女性在月子的自然恢複期,筋骨與腠理一個合閉,可以把風濕寒邪包入體內,難以排出,病邪長期滯留於體內,損壞腠理與筋骨組織,導致嚴重的筋骨病。它的臨床反應症狀是:怕冷、怕風、活動關節疼痛之外還伴有麻木、抽搐、脹痛等因素。

風濕寒邪侵人人體的途徑有:

1.產後大汗淋漓,而未保暖,感受了風寒之邪。

2.孕婦所住房屋潮濕陰冷。

3.孕婦感受門窗過道之過堂風的侵襲。

4.孕婦過早勞累或使用冷水來洗衣服。

5.孕婦過早行房事。

警惕產後風

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出汗、身體乏力、心慌或者心悸、食欲驟降等現象,病情嚴重時,即使是三伏天,沒有被子也不能入睡,就應懷疑有產後風可能。

6.孕婦淋雨受濕。女性產後由於胞宮受傷出血,導致血脈空虛,元氣大傷,經絡、血脈肌肉筋骨空虛,如果外邪乘虛而人,就會使肌肉、關節疼痛酸困沉重,怕風怕冷,從而導致此病。

盡管“產後風”不是產後通風所致,但的確有許多孕婦在分娩後,特別是冬季會出現怕“風”、怕“冷”的情況,這是因為分娩後大量血液從子宮進入體循環,加之妊娠期間許多組織間液也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中,因此孕婦體內血容量升高,產後24小時內增加尤其明顯,致使心髒的負擔加重,這種狀態一般要到產後3周或更長時間才可逐步恢複到孕前水平,所以在此期間孕婦體內水分必須很快排出,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排尿,產後尿多是常見現象;二是通過呼吸,把水分以蒸汽方式呼出體外;還有皮膚大量出汁。因此孕婦的汗毛孔總是處於開張狀態,遇風就會覺得全身濕冷。

部分病人發展為類風濕,長期風濕侵入人體,占位機體,影響血脈流通,導致體內器官血脈失去營養、變形,有些機體肌肉組織萎縮,重者直接侵入到五髒六腑,引起髒腑疾病,導致髒腑功能衰退,氣血運行無力,四肢供營不足,筋骨幹燥,形成嚴重的類風濕。

而致產後風難治的一個主要原因,如風入腎髒可導致腎功能下降。

新媽媽拒絕產後風

產後風多認為是不治之症,此種說法是錯誤的。

產後風治療方法與風濕、類風濕不同,產後風治療,以補氣、補血為主,不用寒冷的藥,才能治好產後風的症狀。

產後風是女性分娩期間,體質受到消耗,身體虛弱。

在此狀態機體受到風寒的侵害,出現了關節疼痛、怕風、怕冷,隨之腰痛、腿痛、手腳接觸冷水疼痛明顯。當機體遇到寒冷,關節疼痛也更加重。

麗彤30歲出頭,一向十分健壯。她從小愛好運動,是體育健將,經常操練,狀態甚佳。

不過,她兩年前生完第一胎之後,開始感到手指、手腕關節酸痛無力。最初,她以為是睡眠不足,以致關節疼痛,沒當是一回事。

後來,情況持續,她開始懷疑生育後缺鈣足,於是開始進補。不過,無論她吃什麼燉雞、當歸、魚湯,情況依舊,既不好轉,也不惡化。

產後風一般很難治療,一部分患者可轉為類風濕病,而大部分患者可終身帶疾,有人可從35歲開始,合並骨質增生,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

所以,對產後風濕病的早期預防十分重要。

充分休息

應注意充分的休息,不宜做過多的家務勞動,特別要注意減少手指和手腕的負擔,例如,給孩子洗澡時夫妻應配合,避免由孕婦一個人經常一手托頭一手洗。洗尿布時一定要用溫水,避免寒冷的刺激。

避免受涼

孕婦在產褥期要避免受寒,不能吹冷風或是喝涼水,飲食方麵也不能吃涼或刺激性的食物。

平時要特別注意避免身體勞累或精神刺激。不僅是正常分娩的孕婦,剖宮產、自然流產後的孕婦,也有患產後風的可能性,因此一定要注意。

服用產後補藥

中藥中的產後補藥對補充孕婦氣血、幫助產後快速恢複、預防產後病效果顯著,但必須在惡露排淨的產後3周後服用。

惡露全部排出之前服用補藥反而會誘發產後風。要治療產後風,可以煎服具有補充體力之功效的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黃之類的藥材。

接受中醫治療

產後風應當及早治療,否則非常難治。治療產後風一般用中藥,如果出現骨節發冷、關節刺痛等產後痛症狀時,建議立即去中醫院接受必要的治療。產後痛一般配合中藥和針灸等方法治療,應該堅持治療1年以上。

飲食上的注意

應給容易消化,富於蛋白質,糖類及維生素C的飲食。重症病例可額外供給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可適當地限製鹽及水分的攝入。

為防止胃部膨脹壓迫心髒而增加心髒負荷,可采取少量多餐。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者亦應適當限鹽。冷飲、冷水浴暫時跟你無緣。尤其是汽水,不單傷脾胃,它的高糖分更會帶走骨中的鈣質,令礦物質失平衡。

保持良好情緒

保持心平氣和,情緒穩定,不宜生氣,不宜著急。

不要過度活動關節

分娩前一點小小的刺激在分娩後都會出現問題,因此產後2~3周內絕對不能過度活動關節。多休息,自然運動為好,運動後注意著涼,不能過度疲勞。

如果不慎患上產後手腳痛,可以采用一些自我熱敷、按摩等方法。熱敷用熱毛貼即可,如能加上一些補氣養血、通經活絡、去風除濕的中草藥效果更佳。還可以用按摩,一般是在痛點處先輕壓後重壓,壓30秒放開15秒,交替進行,注意按壓時不要揉捏,否則會使疼痛加重。

04 肛裂:產後媽媽的難言痛苦

肛裂,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在分娩後的新媽媽中更是常見。新媽媽容易發生肛裂的原因,除了因分娩時陰道擴張、撕裂累及肛門所致外,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便秘。

導致肛裂的罪魁禍首

現代醫學認為,肛裂的形成主要是由於肛門皮膚及血管機械刺激和炎症改變引起的,是一種感染性病變,長期反複感染,可出現一係列的慢性病變。

肛裂是齒線以下肛管皮膚破裂形成棱形裂口或潰瘍,初起僅在肛管皮膚上有一小裂口,有時可裂到皮下組織或直至括約肌淺層,裂口呈線形或棱形,如將肛門張開,裂口的創麵即成圓形或橢園形。早期及時治療可以痊愈。此病特點為肛管括約肌痙攣,排便時肛門疼痛及便血,易受刺激和感染,使裂口常久不愈。裂口下端皮膚因發炎改變,形成袋狀皮膚隆起,酷似外痔,常稱為“哨兵痔”或“前哨痔”。如果治療不及時,裂口反複發炎,感染向肛緣皮下發展,還會形成皮下膿腫和瘺管。同時肛裂也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而分娩後的女性尤為多見。

肛裂形成因素

解剖因素

肛管外括約肌淺部在肛門後方形成肛尾韌帶,較堅硬,伸縮性差,且肛門後方承受壓力較大,故後正中處易受損傷。

外傷

慢性便秘患者,由於大便幹硬,排糞時用力過猛,易損傷肛管皮膚,反複損傷使裂傷深及全層皮膚,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有人報告,便秘致肛裂占14%~24%,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裂的後果,由於病人懼怕排便所致。此外,產後也可致肛裂,約占3%~9%。

感染

齒線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後正中處的肛竇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膿腫、破潰而成為慢性潰瘍。

急性肛裂發病時期較短,色紅、底淺、裂口新鮮、整齊、無瘢痕形成。慢性肛裂病程較長,反複發作,底深不整齊,上端常有肥大乳頭,下端常有前哨痔,一般稱為肛裂“三聯征”。前哨痔是因淋巴淤積於皮下所致,似外痔,由於在檢查時因先看到此痔而後看到裂口,對診斷有幫助,故稱為前哨痔或裂痔。在晚期還可並發肛周膿腫及皮下肛瘺。

新媽媽容易發生肛裂的原因,除了因分娩時陰道擴張、撕裂累及肛門所致外,更主要是由於便秘所傷。調查資料表明產後便秘者達76.4%,而肛裂者中70.6%有便秘。

有的新媽媽喜吃羊肉、狗肉、薑湯等熱性和辛辣食物,長時間不吃或很少吃蔬菜、水果,加上新媽媽臥床休息,活動量減少,腸蠕動減慢,以致大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久,水分被吸收而過於幹燥、硬結,排便就困難。再者,產後肛肌鬆弛,盆腔壓力突然降低,直腸弛緩也易使大便貯留,從而發生便秘。一旦出現便秘,若強行排解,即很容易造成肛裂。

預防產後肛裂

產後便秘、肛裂是新媽媽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而肛裂通常又是便秘引起的。因此預防產後肛裂,關鍵是注意飲食,糾正便秘,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的習慣。

肛裂主要症狀是便後疼痛,嚴重者便後疼痛持續可達數小時之久,因而使患者懼怕大便,結果糞便停留腸腔內時間更久、更幹燥,下次排便痛,形成惡性循環,苦不堪言。

肛裂的主要症狀

疼痛

肛裂可因排糞引起周期性疼痛,這是肛裂的主要症狀。當有便意時,肛門舒張,疼痛開始。排便時,糞便衝擊裂口,立即感到肛門內灼痛和刀割樣疼痛,為排便痛。排便後數分鍾疼痛減輕或停止,這個時期為疼痛間歇期。然後因肛門括約肌痙攣收縮,病人又感覺劇烈疼痛。

疼痛的程度隨著肛裂的大小和深淺的不同而有輕重。這一期間的疼痛,常持續半小時至數小時,病人常坐臥不安,十分痛苦。當括約肌因痙攣而疲倦時,疼痛才逐漸停止。這是疼痛的一個周期。以後又因排便或噴嚏、咳嗽、排尿等,引起周期性疼痛反複發作。

便秘

多因患者恐懼排便時的劇痛,有意推遲排便時間和次數,使糞便在直腸內停留時間延長,水分被完全吸收,大便變得幹硬,而此時排便,則會使裂口創傷加重,裂口加深,疼痛加重。如此往複,形成惡性循環。為此許多患者服用緩瀉劑,致肛管缺乏正常糞便的擴張,肛管狹窄,並形成藥物依賴性頑固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