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3章 咄咄逼人——反複催促使對方下定決心(1 / 1)

“衛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衛真書,咄咄逼人。”——晉·衛鑠《與釋某書》

1941年6月28日,即納粹軍隊大舉進蘇聯的第6天,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打電報給德國駐東京大使歐鬆·奧特將軍,要他盡一切力量促使日本從背後襲擊蘇聯。電報指示奧特利用日本人搶奪領土和財富的貪欲,同時力陳這是使美國保持中立的最好辦法。

裏賓特洛甫解釋說:“我們可以希望迅速打敗蘇聯——特別是日本如果在東京采取行動的話——最可以說服美國使其相信,跟完全孤立的英國站在一邊,與世界上最強大的聯盟相對抗,是徒勞無益的。”

鬆岡是讚成立即進攻蘇聯的,但是,東京政府並不接受他的看法。日本政府的態度是:如果德國果真像他們所說的那樣,能夠迅速打敗蘇聯,他們就不會需要日本的幫助。可是,東京方麵對納粹能否取得閃電式的勝利尚難肯定,所以{L-End}表示並不采取希特勒要求的行動。

但是,希特勒仍不死心。7月10日,正當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勢如破竹的時候,他命令納粹外交部長給德國駐東京大使發去一份電報,重新提出更強烈的要求:

“我要求日本盡早參加對蘇聯的戰爭……日本參戰越早越好。德日兩國的目標,當然仍是在冬季到來之前,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上會師。”

這樣一個令人頭暈目眩的大好前景,並沒有能打動軍國主義的日本政府。四天以後,奧特大使回答說,他仍在盡一切力量說服日本方麵盡早進攻蘇聯。他說鬆岡是完全讚同的,但是東京的內閣中阻礙很大,奧特必須對之進行鬥爭。

事實上,性情暴躁的鬆岡,不久就被排擠出內閣。他的去職,使德國暫時失去了一個最好的盟友。盡管不久的將來,柏林和東京又恢複了比較密切的關係,但是,德國無論如何也沒能使日本人相信,幫助德國進攻蘇聯是明智的。希特勒又一次在自己擅長的慣伎上,輸給了一個狡猾的盟友。

說話的時候,反複催促對方可以造成巨大壓力,從而讓對方早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采取咄咄逼人的口才{L-End}表達技巧,通過反複催促使對方下定決心,是一種行動的催化劑。希特勒的外交口才是花招多樣的,死皮賴臉地一再催促對方下定決心,按照己意行動,也是他慣用的伎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