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為什麼會有“狼孩”、“神童(1 / 3)

為什麼會有“狼孩”

你聽說過狼孩的事嗎?在報紙上有過報道。狼孩實際上是被母狼用乳汁哺養的離開人類社會長大的野生兒。這野生兒是剛出生不久就被失去幼崽的母狼叼走的。母狼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他並與狼群朝夕相處,共同生活後,當狼孩回到人間後,白天睡覺害怕強光;夜間視覺敏銳;深夜像狼一樣嚎叫不停,即使天氣寒冷也不穿衣服,隻能甩四肢行走,隻吃地上的東西,隻能發出不清楚、不連貫的聲音,不、能說話,智力水平比較低下。

據科學家研究驗證,狼孩大腦的物質結構是完全正常的。那麼,為什麼狼孩智力水平如此低下,又難以回複。

科學家認為,1至7歲是人的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旦錯過這個階段,以後將難以補救。因為人出生後的大腦幾乎是片空白,最初幾年接收的大量外界信息和刺激將給大腦打下終生的烙印,影響著人的一生行為和生活方式。

人隻有生活在人類社會裏,通過與人交往,接觸社會才能逐漸學會語言和人的生活習性。狼孩卍是由於脫離人類社會,錯過身心發展的時期、所以才造成人間的悲劇。

怎樣看待“大器晚成”現象

人們經常說某某人是大器晚成。所謂大器晚成是指那些小時候表現很一般甚至較差,年齡大一些甚至到晚年以後才顯露才華做出成就的人。

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名人的確不少。古代宋朝的蘇洵,27歲才開始刻苦學習,最後終成具有曆史地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繪畫藝術大師齊白石,早年隻是一般木匠,40歲以後才顯露出傑出的繪畫才能。

國外有名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天資並不算高,3歲才會說話,在學校時因功課不好而被學校勒令退學的,26歲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給物理學帶來了劃時代的革命。為什麼會出現大器晚成的現象呢?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智力具有潛在性,就如人們常說的內秀。平時並不顯露在外麵。一些智力特別好的兒童,他們具有獨立思考、標新立異、不墨守陳規、不追求分數的特點,所以貌似呆頭呆腦,實際上卻是出類拔萃。

另一種情況,一些人天資並不高,但是通過後天的長期艱苦努力才獲得成功的。

由此可見,智力的可塑性很大,即使天資略低些,隻要加倍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出傑出成就而終成大器。

怎樣看待神童現象

你一定聽說過神童的故事吧!所謂神童就是指在某種智力技能特別出眾的孩子。

古今中外神童的例子不少,如我國唐代大詩人,出生後6至7個月就能識字;駱賓王5歲時寫出了《詠鵝》詩;德國大詩人歌德8歲就能用5種語言進行汝寫;奧地利天才音樂家莫紮特5歲就能作曲和熟練地用小提琴演奏。

我們知道,人從出生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感官逐發育完善,神經係統特別是大腦漸趨成熟,人的智力也就日益發展起來了,一件兒童由於神經細胞成熟較快,閃而智力發展也較早。如果此時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他們就問以在某些方麵表現出超人的才華被人們稱為神童。

其實,神童不是偶然的,它與家庭、環境、特別是好的早期教育是分不開的。例如德國的一名叫威特的鄉村牧師,他有一個先天有些傻呆的兒子,但他孜孜不倦的地對兒子進行早期教育,結果小威特9歲時便能熟練地口用6種語言、通曉5門學科、14歲獲得博士學位。

了解了神童是怎麼回事,我們不必盲目迷信。即使智商較高,但缺乏後天的艱苦努力,最終也是一事無成。

腦袋大就一定聰明嗎

在我們周圍經常聽到有人這麼說:這孩子的腦袋真人,肯定特別聰明!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科學。腦袋大並不等於智力就發達。

科學家們對此做過長期的研究。首先從人與動物來比較:人腦重隻有1400克左右;而大象的腦重有3400克;鯨的腦重達9200克。可是它們的智力哪能與人相提並論呢?

具體到每一個人情況也不一樣。據有關人士統計,世界上一些著名人士的腦重分別為:英國詩人拜侖為1807克;德國哲學家康德為1450克;俄國作家屠格涅夫達2012克明顯高於一般人;意大利詩人但丁為1420克;德國數學家高斯為1490克,與普通人差不多;而德國史學家竇林格是1207克;法國作家安東的腦袋僅為1017克,明顯低於一般人。

他們的腦重相差竟達1000克,可他們都是一些智力超群的人。因此,腦袋決定智力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科學家研究認為,人腦由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構成。人的智力高低隻與神經細胞的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有關。人腦的重量大小是不能決定智力高低的。而且每個人大腦的結構和機能也並沒有多大的差異,隻有通過努力學習才能使自己聰明起來。

為什麼說天才是智慧加汗水

正常生活中常會看到這種情況一些孩子能背幾旨古詩或是能做幾道算術題,就被稱讚為聰明,逢人便讓他表演一番以顯示其聰明,家長也當成了沽名釣譽的工具。

被讚揚的孩子也飄飄然起來。自以為聰明也不思渭取。天長日久,就平庸得不能再平庸了。

天資聰明本來是件好事但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就走向反麵。正如常言所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心理學家把與人們學有關的因素分為: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語言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憶力、操作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則包括學習動機、興趣愛好、自信心、自尊心、性格特點、意誌品質、習慣等。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經常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是智;發展的重要因素。一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遠大的?I想濃厚的興趣,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意誌等,都能調動人的極性、強化大腦神經細胞的活力。從而大大促進智力的駕展。

隻有不依賴於聰明,踏實努力,靠辛勤的汗水,這才是真正的聰明者。

為什麼說穿插學習比單打一效果好

有些同學在複習功課時習慣於長時期單打一地攻一門課,結果往往是昏頭脹腦,複習效果也不理想。

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效率,可以采用穿插學習的方法。就是一門課學了一段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小時,之後休息一會兒,然後再開始學另一門課,這樣間歇穿插著學習,就會感到頭腦清楚,記住的東西也多。

為什麼這樣穿插學習比單打一的效果要好得多呢?因為學習和記憶是密不可分的,但人們記憶時或多或少總會有些遺忘的,造成遺忘的原因是由於其他刺激的幹擾,使記憶印痕產生抑製的結果。

對記憶產生了困擾程度的因素是:前後學習材料的性質相似程度越大,幹擾作用越強,另一個是前後學習材的時間間隔。中間休息一會兒,受抑製的作用就明顯減小。

穿插學習降低了前後學習材料的相似性,尤其是文理科交替進行,就可以把相似性造成的幹擾降到最低限度。學習中間要有休息,避免疲勞戰術,就可以減少抑製作用的影響。

同學們不妨試驗一下,在穿插學習時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否則隻能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