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四大流派(1 / 2)

燕國無墓,始於百年前。

當今天下唯一一個禁止使用墓葬的國家。

這一句話不說還好,可一說便嗆的人啥都說不出來了。

他們之中都是南方人士,對北地的燕國幾乎沒有什麼了解,所以不解其中緣由。

“居然整個燕國連墳墓都沒有,這是為什麼?”眾人皆是疑惑。

“路上說。”

本來預定的行程因為胡騎的出現而不得不加快,同時在接下來的路途中順便將一切都給理明白了。

不得不說,如果沒有獨鷹給眾人耐心細細道來,這其中的淵源還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盡的。

早在百年前,盜墓又稱墓盜,是盜中的一種,在當時可以說是一項與士農工商平等的職業,他們盜墓為生,信奉死者既逝,何不造福於後人,盜墓後所得大多錢財也是幫助窮人,故名聲還不錯。

當時有四大門派最為出名,也算是這一派的開山始祖,分別是摸金門,搬山門,發丘門,卸嶺門。又有別稱摸金校尉,搬山道人,發丘將軍,卸嶺力士。同時他們各有靈通,化為十六字便是“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

雖說四大門派皆是盜墓謀生,但走的路線卻各是不一樣,摸金校尉多注重技術,在找墓時遠勝其他三個門派一籌,同時他們也十分注重規矩和傳統,盡量減少對墓的損壞,而且在之後留下標記以告示後來者此墓已經有人取了,不能多次來叨擾死者。擅長單獨行動,偶爾也會小規模組隊合作。

相比摸金校尉,搬山道士就粗魯多了,直接使用外力破壞,對墓葬的損毀極大,不過他們對機關陣法頗有研究。

平時扮成道士模樣,四處雲遊,實則到處考察。

發丘一派向來與摸金不和,二者在觀念上就有許多差異,發丘門提倡與官府合作,經常出入於王侯將相的大墓中,而且事先就有嚴密的計劃和部署。

至於卸嶺一門,多為武力高強之人,有墓時便盜墓,無墓時便聚嘯山林,號為綠林好漢。

最開始掘墓的目的隻為能糊口飯吃,可人的貪欲卻不是你所能想象的,當獲取的越來越多,當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裏麵來時,這便成了一種災難。

而當時的燕國便是重災區,那時的燕國隻是中原大周國的一個附屬國,實力遠非今日強大,再加上連年的饑荒,難民可是多的數不勝數,這盜墓營生的方法倒使許多人存活了下來。

對於這種行為,燕國的統治者也隻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時中原並不太穩定,說句實話,要有人口才能發展起來。與其讓他們易子而食,還不如讓他們掘墓然後拿去其他國換回糧食,度過災荒年便一切都好了。當然隻要他們不動王陵。

這時卻有人做了燕人共憤的事,那便是發丘門和搬山門。他們盯上了這個時機,這可是一個可以完全光明正大盜墓的機會。摸金門認為這樣做太有損陰德了,拒絕參與其中,而卸嶺門在燕國少有分布,故也沒參加。在晉國的暗中支持下,發丘門開始了燕國掘墓之旅,無數的地下財富流向了晉國,搬山門也是把燕國翻的底朝天,散戶如何能爭奪過他們,越來越多人被餓死,暴屍荒野。燕國統治者的算盤被他們全攪黃了。而且更要命的是,搬山門唯恐天下不亂,直接破開了兩座王陵,讓燕王怒不可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