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洞!是的,就是人洞。
我從未想到,這輩子會再聽到這兩個字。而且,僅僅是在那件事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
我確信這支探險隊和寫出這篇報道的記者,絕對不會知道“人洞”這兩個字背後的東西是多麼令人震怖和恐慌,其詭異凶厲的程度,要遠勝過洞裏的枯骨。
2002年5月的一天,在《晨星報》的記者工作區裏,我,那多,又看到了“人洞”!
我是在上網瀏覽新聞時看到這則訊息的。每天到報社的第一件正事,通常就是上網看一下當天或前幾天的新聞。特別是像我這樣沒有條線的記者,更是什麼雜七雜八的新聞都要關心。這種關心並不是源自我對這些新聞本身的興趣,恰恰相反,有時候我連自己的報紙《晨星報》都懶得看。
會不會上網看新聞,怎麼看,這是決定一個記者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我可以厚著臉皮在這裏說,就上網看新聞來說,我是非常擅長的。
或許很多新入行的記者同行會不太明白,看網上的新聞和自己采訪的關係。唔,我想把其中的訣竅略微透露一下也沒什麼關係,雖然我會有所保留,但如果一個新記者有優秀的潛質,不用我多說什麼,甚至我不說,日後也會漸漸明白這個道理,但如果他愚笨不堪,我說得再明白對他也是白搭。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的。
或許有些自作聰明的人看到這裏會認為,網上的新聞之所以對我們記者有用,是因為網絡無國界,直接拿下來就是。不是沒有人做這樣的事,但那樣作的大多數是編輯,尤其是他在編明天報紙的時候,忽然發現沒有足夠的新聞稿,不得以隻好從網絡上照搬下來。但那絕不會署個人的名字,通常以“本報綜合報道”出現,其實什麼綜合報道,抄抄而已,有的時候,起一個“綜合”的名字,也是常用的手法。但如果一份報紙上整天都是這樣的報道,不但在業內的聲譽會一落千丈,恐怕報紙的銷量也會迅速下跌,所以隻能在迫不得已的時候偶一為之。
我所說的,當然不是這種害處極大的利用網上新聞的方法,而把網上的新聞直接署上記者自己的名字,則更是犯了行內的大忌。真正正確的方法是,利用網上新聞裏透露出來的信息,進行二次采訪。
恕我直言,這個世界上愚蠢的人永遠是大多數,在記者這樣一個對個人判斷力和文化修養要求相對較高的職業裏,其實情況也是這樣。你往往可以看到,一篇長達千字以上的新聞,其實什麼內容都沒有,或者無關緊要的和大家都知道的事寫了一大堆,真正有新聞價值的事反而草草帶過;相反,一個背後很可能大有文章的新聞,結果隻寫了二三百字的小消息的情況也屢屢發生。如果在網上看到了這樣的新聞,那就有福了,根據上麵的線索,一個電話打過去采訪,立刻就可以寫出非常好的新聞稿,有兩次我還因為這樣的稿子而得了報社的獎金,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這天,我在上午10點左右走進辦公室,泡上一杯鐵觀音,在電腦前坐定,到各大新聞網站看了一遍昨天和今天的新聞,發現沒有什麼可供我二次采訪的消息時,就開始到各個地方亂逛。而就在逛到搜狐網旅遊頻道的奇聞欄目時,我看到了這則新聞。
我很少有這麼失態的時候——看到這則新聞時,我剛好喝了一口茶,茶還很燙,如果在平時我早就直吸涼氣,可當時我已經完全呆住了。我隻覺得一股冰寒從背脊裏直衝上來,頭皮發麻,連呼吸都停止了。經濟部的美女記者林海音走過我身邊的時候和我打了個招呼,我就像沒聽見一樣,任何反應都沒有,雙眼直鉤鉤地盯著那方屏幕。
那段我拚命想忘記的回憶,可怕到我原本不想寫入手記裏的回憶,在一瞬間又回來了。
足足有三分多鍾,我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連潛泳時我都沒試過屏息這麼長的時間。新鮮的空氣吸入肺部,正常人的感覺才一點點回來。我艱難地把嘴裏已經變得溫熱的鐵觀音咽下,舌尖已經被燙得刺痛了。
那則新聞的後麵,有一些網友的回貼,許多網友堅信這是一則假新聞。他們覺得這很荒謬。單單一百多具枯骨就覺得荒謬,如果他們看到我這篇手記,不知會作何感想。幻想小說?隨他們去想吧,畢竟,知道真相的人,這個世界上隻有十幾個人而已。確切地說,是十四個人,加上你,第十五個。
一切都已經過去了。我對自己說。
那個探險隊又去過那裏了,還有一個記者寫了,足以證明他們平安無事。那個噩夢,不會重演。
真的嗎?
真的……真的不會再發生嗎?突然之間,我變得不太確定起來。因為“它”可能並沒有被真正消滅,從某種角度說,“它”還活著,就活在我生活的這座城市——上海。
我決心把這個故事寫出來,相信我寫完之後,就可以真正從一年前的那場陰影中解脫出來。
那麼,讓我們回到一年前。
2001年,夏。
中國內地的教育機製,一直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往往學生承受著數倍於他國同齡人的課業壓力,實際的能力,卻遠不如人家。有鑒於此,最近幾年來,教育體製改革的力度越來越大,同時為學生“減負”和“素質教育”的呼聲也一年比一年高。其覆蓋麵之廣,從學齡前一直到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