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榜樣的老爸(2)(1 / 2)

(二)身教應伴隨言傳

身教是一種無聲的自然的教育,孩子可能注意到父親的身教,也可能根本沒覺察到。孩子會模仿,但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會產生誤解。因此,爸爸在用自己的行為去具體、形象地教育孩子之時,也要輔以語言講解,讓孩子理解行為的意義,明白事理。語言還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可引起和激發孩子對父親模範行為的注意與模仿。

身教過程中的言傳,要注意如下三點基本要求。

第一,言傳不必多,但要精。言詞不必多,但要言簡意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二,言傳要恰如其分。爸爸不能對自己的優點和善行誇誇其談、自吹自擂。這樣反而會使孩子反感,覺得你是在賣弄自己。有時父親自己以身示教,默不作聲,讓旁人點出其妙處,效果會更好。如爸爸悉心照顧病重的奶奶,媽媽在旁對兒子說:“你看爸爸多孝敬老人,他真了不起。”

第三,爸爸要善於向孩子承認錯誤,向孩子的優點學習。父親不是完人,也用不著裝扮成完人。父親做了錯事,要真誠地向孩子認錯檢討,但要不卑不亢。父親認錯不是掃自己的威風,而是以身示範告訴孩子什麼叫“誠實”。反過來,對於孩子的優點,爸爸要及時熱情地稱讚,虛心向孩子學習。

八、父親的失望易傳染給孩子

孩子很小就已經能覺察出父親的內心活動。當爸爸對什麼事不高興、傷心或生氣時,孩子能很敏銳地感覺到,並在心裏留下印象。有時,甚至父親一些不易覺察的輕微哀怨,孩子也能記在心裏。

有的孩子在父親不高興時知道去安慰父親。孩子通常會表現得很乖,逗父親高興,或者用某種方法讓他們從生氣的狀態中轉移出來,而有的小孩則會把父親的嫉恨裝在心裏,當成是自己的嫉恨。

小孩子一般總會相信自己父親的所作所為是最正確的,父親的感覺一定是沒有問題的。對於獨生子女來說,這種堅信父親的傾向還更勝一籌。孩子對爸爸的情緒和感覺會更認同更接受,而且這種接受和認同的程度要比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更強烈。孩子有了兄弟或姐妹,他們內心中的感覺就會很容易釋放出來,讓它們消散。兄弟姐妹可以起到同盟軍、支持者、緩衝器、安慰者的作用。一般來說,兩個或三個孩子可以共同分擔家庭的總氛圍。父親不愉快所產生的緊張和壓力,他們可以共同化解掉,在不知不覺的相互幫助中,他們心中的緊張情緒就會煙消雲散。

獨生子女就沒有這樣的釋放途徑。如果父親的不快是因為想要更多的孩子而無法辦到所引起的,那麼孩子可能會隱約感覺到。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自己不能完全滿足父親的希望而導致他生氣。

研究表明,如果父親對隻有一個孩子基本滿意的話,獨生子女會對自己“獨生”這種局麵非常滿意。例如,在一項對獨生子女家庭情況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獨生子女對弟弟或妹妹的渴望程度,明顯地與他母親是否還想要孩子的願望密切相關。

在這項調查中,有一位離婚的婦女,她很喜歡隻有一個孩子,並且不想再有更多的孩子。她說,她的女兒以前確實也問過能不能再有一個弟弟或妹妹的問題,但是“這種發問很少”。另一位母親,由於丈夫有病,不能再生第二個孩子,她說她覺得這很“丟人”,因為她女兒不能再有弟弟或妹妹了。她的女兒同樣也對自己是一個獨生子女感到憤憤不平。

爸爸將自己的失望傳染給孩子是很容易的事。有位爸爸說他的孩子的同伴之間有互為兄弟姐妹的孩子,同這些同伴玩耍後,她常表現得很壓抑。其實他和妻子都因為不能再有孩子而總是很不高興,他們孩子才有了那種不痛快的感覺。如果父親對自己的現狀不滿,即便他非常熱愛和關照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會覺得現狀肯定是不夠完滿的,肯定有些事是不對頭的。

還有的爸爸以最直接的方式不斷地讓孩子知曉自己的想法,孩子便會更強烈地渴望有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孩子會當真覺得自己很孤單,他最終也許會接受父親的觀念,斷定獨生子女就是會有很多先天的不利。

如果孩子的成長氛圍中包含著父親的無奈,那麼父親的失望和壓抑這類不正常的心理很可能會轉化成一些其他不正常的舉動,而孩子將承受這一切的後果。不同的家庭在這方麵的表現不同,有的爸爸可能表現出對現有孩子過分地溺愛和過分地保護。有的可能用某種方式拚命地“打扮”孩子。

九、落伍的爸爸

在爸爸角色的轉變中,最明顯的現象就是過去那種“權威至上”型的爸爸已不再適合現代孩子的需要。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爸爸過於權威而不易使子女親近,從而導致孩子更容易變得盲從、缺乏主見、內向、怯懦及害羞,尤其是反抗期的孩子,因為缺乏父愛的滋潤,更常顯得焦慮、消極或反抗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