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蔭樞的老家在韓城,他一生為官清廉,晚年回鄉探親時,看到寬闊的漏水河阻礙了韓城與南麵的聯係,給當地人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多少個不眠之夜,劉蔭樞輾轉反側,最終他下定決心,傾其一生的積蓄,包括變賣自己的家產,籌集資金,要在漏水河上架橋,造福於韓城的父老鄉親。
橋建成後,當地群眾拍手稱讚。但劉蔭樞的一些親屬和子女們卻一時不能理解。他們目睹當時的一些貪官利用職權為自己,也為子女們聚斂私財的普遍現象,再看看自己的爸爸,雖身居高官,仍兩袖清風,不但不為孩子們積點私產,還身背債務修路築橋,有些不滿。
劉蔭樞平時治家嚴謹,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們自強自立的能力,不允許孩子們利用自己的特權,躺在父親的功勞簿上撈好處。為了對孩子們的未來前程負責,當劉蔭樞自感不久於人世的時候,他把當地政府的官員召到家中,坦誠地對他們說:毓秀橋是我出資建造的,我無法保證在我身後我的孩子們不會利用這一點將橋占為私有。如果有朝一日,他們在橋頭設造關卡,收取買路錢,為害百姓,後果不堪設想,這也是真正坑害了他們自己,我的靈魂將不得安寧;我也無法預料,我的孩子們之間是否會因為爭奪這筆私產而傷了和氣,乃至大動幹戈。於是劉蔭樞執意要將毓秀橋以十幾兩銀子的象征性價格,轉賣給當地政府。
在賣橋的契約上簽名畫押之後,劉蔭樞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說:“萬貫家財有可能變成沉重的包袱,葬送後代的前程。多少富家子弟就是被這個坑害了。我如今已一無所有,總有~天,後代人會理解我這麼做的用意。”
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劉蔭樞的是,他修橋、賣橋的這番良苦用心已為包括他子孫後代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每當人們走在這座靜躺在漏水河上的毓秀橋上,回味起這段有趣的史事時,無不受到深深的啟迪。
2.臨終遺囑
楊繼盛是明朝河北保定府容城縣的一個進上,別號椒山。他7歲喪母,從小失學放牛,到了13歲才得以繼續學業,但他勤奮努力,邊放牛,邊讀書,加倍刻苦學習,終於在科考中中舉,官至南京吏部主事等職。他為官正直,不畏權貴,曾經數次上奏本,列數十大罪狀,彈劾大奸臣嚴嵩,不幸落入嚴嵩黨徒手中,入獄三年吃盡苦頭,最終遇害,年方四十。被稱為當時受害的直諫諸臣之首。
楊繼盛不但自己剛直不阿,至死不屈,而且要求子女秉承自己的誌向和品格,做光明正大的天下第一等人。楊繼盛在臨刑前的夜晚,思緒萬千,揮筆疾書,給夫人張貞寫了遺書,也給兒子應尾、應箕寫了遺書,留下囑托。
在給兩個兒子的遺囑中,楊繼盛首先要求孩子要立誌。他說:人須要立誌,幼時立誌為君子,後來少有變為小人的。若初時不先立下一個定誌,則中無定向,便無所不為,便為天下之小人,人們就都會厭惡你。你發憤立誌要做個君子,則不拘於是否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們第一要先立起誌氣來。
其次,他希望兒子們正心。他說,心為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壞了心。他希望兒子們日後若是做官,必須正直忠厚,赤心報國。故不可效吾之遇,亦不可因吾為忠受禍,遂改心易行,懈了為善之誌,惹人父賢子不肖之笑。
他也希望兒子見賢思齊,見善必行,決不為惡。他說,讀書時見到一件好事,則便思量吾將來必定要行;見了一件不好的事,則便思量吾將來必定要戒;見一個好人,則思量吾將來必定要和他一般;見一不好的人,則思量吾將來一定不要學他。則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會苟且,便為天下第一等人矣。
他要求兒子將這一遺訓的手稿裝入布袋,日後放在他的靈前桌上,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全家大小都要在靈前聽讀遺囑,堅定不移地繼承他的遺誌,足見他用心之良苦。
3.鄭板橋的遺囑
聰明的父親,留給孩子的是精神;愚蠢的父親,留給孩子的是物質。
“揚州八怪”之一的書畫家鄭板橋老來得子,但他從不溺愛孩子。病危時,鄭板橋把兒子叫到床前說:“兒啊,我想吃你親自做的饅頭。”兒子不會做,鄭板橋命其向廚師請教。兒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蒸熟的饅頭端來時,鄭板橋已經辭別人世。兒子發現茶幾上有張墨跡未幹的紙條,上麵留言:“滴自己汗,吃自己飯;自己事業自己幹,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兒子終於明白了爸爸臨終要他親手做饅頭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