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快樂的爸爸(1)(1 / 3)

一、樹立孩子樂觀的心態

樂觀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它使人能夠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麵,期待最有利的結果,更有利的是它能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兒童心理學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即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憂鬱症,而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有力。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認為,樂觀與悲觀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對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釋。樂觀主義者認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總是永久的、難忘的。而一旦不利事件發生,他們也能視為是暫時的;悲觀主義者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好事總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好事隻能碰運氣,偶爾才會發生,壞事才是必然的。

由此看出,遇事樂觀還是悲觀,不僅體現了一個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強弱,還決定了他能否使自己從困境中走出來,積極地總結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就會有成功的希望和機遇。孩子在生活中常常會碰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欺負,爸爸的訓斥,以及學習上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朦朦朧朧地感到自己能力不足,這些挫折足以使一個對生活沒有經驗的幼小心靈產生恐懼感,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出現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後果。

孩子樂觀的性格是可以養成的。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樂觀的性格可以通過實踐逐步培養,悲觀的性格也可以在實踐中慢慢改掉。快樂的爸爸帶給孩子的影響是積極的,如果孩子的性格屬於悲觀型的,父親應該采取一些具體辦法影響甚至改變孩子的性格。

首先,孩子現有的性格是否屬於悲觀性格,爸爸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爸爸和孩子要確立戰勝悲觀性格的信心,確立起塑造樂觀性格的信心,明白“性格是可以重塑的”。

其次,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地進行自我分析。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自我分析也就隨之產生,但這種能力還較弱,不能獲得正確的結論。當孩子在學校和朋友或是在家和父親遇到一點問題就垂頭喪氣,這就要引起父親的注意了,因為經常垂頭喪氣,就會養成悲觀的性格。

再次,指導孩子從樂觀性格認同中重塑自己的性格。所謂性格認同,就是認定自己和某人性格一樣,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父親可以將自己的孩子和具有樂觀性格的孩子組織在一起學習或做遊戲等,激發孩子向樂觀性格的認同,進而達到改變性格的目的。

最後,在家庭中,爸爸隨時要注意指導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礙。爸爸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是孩子樂觀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比如,孩子有了苦悶,要讓他盡量說出來,不要讓他的委屈長期鬱結在心裏,更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責備。

爸爸培養孩子樂觀性格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

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父親要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建立愉快融洽的人際關係。

同時要給孩子提供獨自作出決定的機會和權利。快樂性格的養成與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指導有著密切的聯係。

2.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

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要讓他認識到前途總是光明的,並教導孩子注意調整心理狀態,使他恢複樂觀的心情。

3.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平時要注意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孩子的興趣愛好廣泛了,自然也就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

另外,還要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

4.批評孩子時要恰如其分

過度批評會給孩子造成極度的自責和羞辱感,不批評孩子又會使他喪失責任感。要掌握樂觀解釋的方法,指出孩子錯誤的具體原因,讓孩子懂得錯誤是可以改的。

5.在生活中要給孩子作出榜樣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即使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難,也要勇敢地麵對。爸爸沮喪的心情不是不能在孩子麵前表露,而是要讓孩子和你自己一起感受生活的經曆。關鍵是爸爸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生活會越來越好。

二、讓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父親想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首先自己必須了解自己真正的感覺,而不是去假設其他父親對於同樣的事會怎麼感受,因為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是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除非你真的知道自己的立場,否則你說出的話將不具有信服力,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