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快樂的爸爸(1)(2 / 3)

其次,要使孩子了解你的感受,你不僅要說出你真正的想法,你的表情和說話語調和言語也必須一致,真正達到表裏如一。如果堅定的語氣中帶有矛盾的微笑或歎氣,孩子就很理解你。生氣的語氣也同樣是這種效果。

讓孩子了解你的技巧是你必須以堅定的語氣說出你的期望和真實的感受,同時以令人信服的眼光直視著你的孩子,且要適時嚴肅,如果對孩子的教訓發生之後馬上就施以微笑的話,就好像在對孩子說“請不要生我的氣,我剛才所講的話都不是真的”一樣,這會使孩子不那麼認真地去看待這個問題。

假如你在說話時感到相當生氣和憤怒,又包含了懲罰的語句,那就先暫時壓製住火氣,先別講出懲罰的具體方法,隻要簡單地說:“你這樣做必須要接受處罰,但是我希望找出一個合理的懲罰方式,等會兒我再和你一起討論。”如此一來,你就可以避免不負責任地脫口說出體罰的方式,這樣會使你陷入兩難的境地。當然假如你很堅決和肯定地說出了處罰方法,但後來你發現不合理的話,你還是可以稍作讓步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你必須用特別的方式來作出讓步。許多父親懊惱自己做得太過分時,就會說:“好吧!我承認我有點太嚴厲了,過了今晚你就可以看電視了。”結果到頭來隻懲罰了孩子一天,未起到應有的效果。你應該讓孩子了解,接受懲罰是很合理的,即使懲罰過了頭,也不意味著你可以忘記這整件事或者你在為不恰當的懲罰方式而內疚。

假如父親對許多事都含糊其辭,就必須表現得堅定和認真來改變這個模式,比如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接受懲罰,孩子會不斷予以抗爭,直到他了解到你是當真的。接下來你才能個別地、有係統地著手解決其他的問題。

這技巧會奏效,是因為你的孩子通過你的言語舉止表現了解你的感受,因為你很肯定。他知道這件事沒有什麼商量的餘地,他也不會嚐試逃避,因為他已經了解你會說到做到。此外,孩子不喜歡受到父親太多的控製是另一個奏效的原因。

一個孩子,不管多大都有太多想要的東西,太多的誘惑,有許多他們認為值得探索的問題,由於令他們害怕的衝動本能,讓他們總是模糊地意識到有個危險區域存在,也就是來自外界的危險以及源自內在的危難。堅定的態度會剝奪孩子自我控製的全部責任,直到他長大較能調整自己的心理變化。

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了解衝突和設定界限之間的聯結是很重要且有幫助的。不論孩子如何抱怨你在怎樣束縛他的創造性和自由性,這樣做會讓孩子有安全感。

沒有人能擁有所有的東西;沒有人可以做所有的事情;也沒有人可以心想事成,但是人仍舊能夠覺得滿足和快樂,即使沒有整個世界供他依靠和使喚。父親要從小將這條人生準則傳授給孩子。

三、讓孩子形成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

每一個孩子都想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這種快樂可以表現為探索知識和未知的好奇心,也可以表現為親密的家庭關係或者友愛的同學關係而產生的愉悅心理,也可體現為有張有弛的校園生活帶來的心理適應。對於枯燥乏味的事情,孩子總是沒有太高的興趣,尤其是還處在幼年的孩子。

要引導孩子不斷進取,最好的方法是使他開心。孩子的心情愈好愈充實,所表現出的防衛性行為也就愈少。孩子們最常見的防衛性行為包括撒謊、鬧別扭、惹是生非、畏縮、抗拒、攻擊等行為。這些行為一旦牢固成習,孩子就容易以消極性的態度待人處事。

孩子是在歡悅和群體活動與玩耍中學習人際關係、學習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糾紛、領會別人對自己的感受、發現別人的優點以及改進自己的缺點。同時在快樂的活動中,掌握團體的規律和學習道德行為。父親一方麵要從孩子的歡聲笑語中了解他的心智成長,決定給予什麼協助;另一方麵,要給他一些工作和學習上的指導,孩子也就順著歡樂與開心的情緒循序漸進地學習。

童年時代歡樂與開心的情緒經驗,是成年後心理健康的主要來源。

從許多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歡樂的童年,就沒有快樂的成年。

成年人許多心理生活上的不適應,都源自童年缺乏歡樂。許多年輕人,他們有好的學識,有正常的職業和固定的收入,但總是不快樂甚至很消極。

對於孩子的心智成長而言,教育學家發現孩子們並不怕工作,不畏辛勞,隻怕失去歡樂。所以無論功課多重,在家裏需要做多少家務活,隻要父親能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讓孩子體會到歡樂和安全感,他們就一定會健康地成長。家庭條件差的孩子為了生活和求學,必須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如果父親能給他溫暖和支持,他們的積極思想和樂觀進取的態度就會更容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