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那貞觀律裏夾著張蘊古案的卷宗,我詳細看過了,但始終沒想透。”
“呃……別胡說,什麼卷宗,私自將卷宗交由他人借閱是重罪,這兒這麼多人看著呢,你不要胡亂攀誣!隻是這貞觀律裏注解中確實提及了張蘊古,你由此啟發,可與我無關!說起這張蘊古案,當初那李好德就是關押在刑部大牢,也是刑部的人向權萬紀告密,將其引到大牢之中,今日我見你與那張師政傻乎乎往這邊闖,當即覺得有些不對勁,害怕你落入別人的算計,所以才動用了大理寺撒在外麵的全部耳目,把公主殿下拉了過來。”
他語速飛快,且盡量壓低了聲音,但還是被刑部眾人聽見了,隨即招來無數憤恨的目光。
張牧川咳了兩聲,急忙轉移話題,“這張師政是何來路,怎麼與我相貌、聲音一樣?剛才他說要拿回屬於自己的一切又是什麼意思?”
何寺正眼神古怪地看他一眼,大有深意地撣了撣自己的官袍,“你不知道?莫非你阿耶死前什麼都沒跟你說?”
張牧川雙手一攤,苦笑道,“當初我回到長安時,他身子都涼透了,隻留封書信,叫我到大理寺任職,說是一切都安排好了……”
講到此處,他忽然呆住了,腦中回溯了一番自石頭大寨到長安整個旅程的經曆,當即補全了先前猜想真相的缺角,瞬時醍醐灌頂:“父子,聲名,頂替,還有安祺的妝容技巧……莫非我阿耶在我參軍之時,找了個西貝貨,刻意訓練,不斷雕琢,模仿我的麵目、聲音,幫我謀得大理寺司獄的職位?可這西貝貨為何要殺害楊府一家,其時我與喜妹他們並不相熟,隻是偶爾過去幫忙算賬罷了!”
何寺正微微一笑,並不回應,隻從衣袖裏摸出一卷文書,隨手扔在地上,而後故作焦急地摸索全身,緩步朝門外走去:“哎呀!我明明記得我把大理寺武德九年到貞觀五年的調查卷宗帶了過來,怎麼不見了呢?那裏麵可是記載了一些有關李好德、張蘊古、楊府慘案之間的因果關聯,切莫讓歹人撿了去,那可就糟糕了!我得趕緊找一找,事關重大啊……”
張牧川目送何寺正離開,快速撿起卷宗,細細瞧了起來。
陪在旁邊的高陽偷瞄了一會兒,發現上麵大多都是些數字,實在看不明白,遂扯了扯張牧川的袖子,“哎哎,這些陰謀恩怨什麼的先放一放,我給你看個價值兩百萬貫的驚喜!”
第一百零七章
張牧川此刻正全神貫注磨算那些數字,想要從中找出昔年楊府冤案的真相頭緒,沒有心思關注高陽這敗家小娘子花費兩百萬貫到底買了個什麼破爛玩意兒。
他敷衍地哦了一聲,說財不露白,別在這刑部顯眼,待會兒回去了再慢慢展示,隨後便走向江夏王李道宗,虛情假意地關切了一番,懇求對方回答自己幾個問題。
李道宗橫眉冷眼,心道你是個什麼東西,竟也敢向我詢問,正要嚴厲拒絕,一抬眼,卻瞥見高陽那冰寒的雙眸,隻得輕咳一聲,與張牧川來到一間無人的書房之內,端了杯熱茶,呷了一口,一邊吐著茶葉,一邊淡淡地問道,“你想從我這兒打聽什麼呢?”
張牧川為免連累高陽,遂讓其去門口等著,而後低頭看了眼大理寺的卷宗,說道,“貞觀元年,您當時遷任大理卿,必定知道一些楊府案子的細節……比如,武德九年,楊府在河內采買了一大批鐵釜、銅鼎、木材之類的東西,原本應當上繳關市稅銀兩千八百七十五貫,但實際繳納卻隻有兩百一十七貫,兩者相差甚巨,這其中有何隱情?”
李道宗嗬嗬一笑,放下茶碗,斜眼道,“你要是詢問別的,我可能不太清楚,但這銀錢方麵,我倒還真比其他人知道的多一丟丟,畢竟當時清理楊府家財的人正是本王……其實,我當時也注意到了這一筆賬目,還特地找比部司爭論過,但他們那邊隻說楊府的賦稅沒有問題,是符合規矩的。我以為比部司的官員貪墨了,所以又深挖了一點,最後查到原來做這筆買賣的人並非楊家,他們不過是跑腿的罷了,真正繳納關市稅銀之人乃是趙郡李氏某個偏房紈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