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史玉柱的商業眼光(3)(1 / 3)

由於用藥需要專門的知識,多數國家都對藥品采用處方藥、非處方藥分類管理。相當多的藥品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憑醫生處方購買,這些藥就屬於處方藥,一部分比較安全的藥品可以在藥店自行購買,屬於非處方藥。

在中國,人們使用藥品一般比較隨意,基本沒有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以前,除劇毒藥物等特殊藥品外,消費者可以在藥店隨意購買藥品。

從1999年起,中國開始對上市藥品實行處方藥、非處方藥分類管理。同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加大了對處方藥的監管力度,規定所有注射劑和抗菌藥必須憑處方銷售,禁止處方藥在大眾媒體上發布廣告。

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分類管理改變了傳統的醫藥銷售模式。由於處方藥不得在大眾媒體上發布廣告,處方藥生產企業更多地將銷售中心轉移到醫院。想盡辦法影響醫生的處方,使自己企業的產品更多地出現在處方上,是處方藥銷售的基本套路。

而非處方藥與處方藥的銷售截然不同。由於消費者可以自行選擇非處方藥,因此影響消費者,讓消費者熟知並信任某一品牌的非處方藥,就成了非處方藥營銷的基本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大多數企業都把砝碼押在了廣告上。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哈爾濱製藥六廠,這本來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但從1999年開始,經過每年用數以億計的資金在各大電視台“狂轟濫炸”,“哈藥六廠”已經家喻戶曉,它出產的補鈣藥品蓋中蓋和感冒藥嚴迪兩個產品,在2000年前後也是所向披靡,嚴迪的年銷售額甚至高達4.7億元。

非處方藥的銷售套路,恰好是史玉柱最擅長的事情。史玉柱本人也很清楚這一點,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我的長處是策劃能力強,此外,我還富有營銷經驗,腦白金的營銷網絡已輻射到全國216個城市,是全國同行業中最好的營銷網絡。有了這樣的網絡,非處方藥的競爭自然能順風順水。”

想在非處方藥市場上攻城略地是史玉柱的一個願望,而收購華弘藥業這家首批通過GMP認證,而且擁有“雙達芬”、“雙達林”等國家級新藥的製藥企業,則讓史玉柱有了實現願望的基礎,剩下的事情,就是選擇一個產品。

與早年一窩蜂端上巨人治感冒、巨人止咳、巨人抗生素不同,即便在掌握了華弘藥業這家貨真價實的製藥企業之後,史玉柱也沒有貿然進入藥品市場。他選擇了一個介於保健品和非處方藥之間的產品:維生素。

關於美國維生素市場的描述和中國維生素市場的未來空間,都是事實。按照惠氏-百宮製藥有限公司2003年初提供的研究數據,維生素在美國消費者中的滲透率是67%,而這個數字在中國是5%,中間62%的差距就是史玉柱的想象空間。

但在吃到62%的差距之前,黃金搭檔不得不麵對維生素產品滲透率僅為5%的市場現狀。

那麼,這個市場有多大呢?

根據惠氏提供的研究數據:按照產品出廠價格計算,當時中國維生素市場的總量大約在每年3.5億~4億元人民幣,即使按照市場銷售價格計算,這個市場也不過在6億元左右。

更為重要的是,擁擠在這個6億元市場中的還不止黃金搭檔一家。2003年被史玉柱認為是“黃金搭檔”成敗的關鍵年,而直到2002年底,維生素市場的勢力割據是:百時美施貴寶的金施爾康占了35%~40%的市場份額,約為2.4億元人民幣;惠氏的善存片以17%~20%的份額位居第二,約為1.2億元;老三是21金維他,占據了10%~12%的份額,即7000萬元左右。此外,市場上還有維存、成長快樂、寶力維等品牌。這樣一來,總共6億元的市場,可能給黃金搭檔留下的隻有1個多億的空間。

當然,史玉柱選擇黃金搭檔的時候,看中的是未來的發展。惠氏-百宮製藥有限公司通過研究發現,2002年中國維生素市場的增長速度是15%~20%。這似乎是一個可以讓史玉柱振奮的數字:如果今後每年都按照這個速度增長下去,中美之間5%對67%的維生素滲透率差距還是有望迅速消除的,一個大市場就會出現。

然而,即使是作出上述統計的惠氏也不敢持過於樂觀的態度,維生素產品的負責人認為,“由於中國人和美國人在飲食習慣、文化和飲食結構上的差異,我們認為維生素產品在中國市場不可能達到像美國市場那樣的規模。我們估計維生素產品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上限不會超過50%。但我們也不知道達到這個滲透率需要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