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早年那火一樣的灼人的文字,巴金先生近年的散文顯得平和肘恬淡。那時候讀他的作品,仿佛挽身於激流之中,你會身不由己地跟著他跳動、奔瀉。這原也是巴金創作的信仰和動機我汜論在什麼地方總看見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蕩,在創造他自己的道路,通過亂山碎石中間。”(見《激流》總序)熟悉巴金的人都知道,在他的反抗和破壞背後,閃射著理想的光焰、建設的熱情。
這些光焰如今也未曾絕滅。如在《小街》一文中表達的那樣,十年的“文革”動亂並沒有卷走他心中那些“比青春更美好的東西”。這位飽經滄桑的作家對生活有一種真誠的堅定。但不難看出,經過災難襲擊之後的重新把筆,他的作品為明顯的失落感所籠罩。這本《懷念蕭珊》仿佛是他在撿拾丟失在曆史暗夜裏的珠子,那樣地艱難,也那樣地令人唏噓。
當巴金讓我們隨他的激流奔騰,是他給了靑身暗夜的我們以光明的火種。而如今,卻輪到他自己從已經逝去的年代拾取,這不能不使他的作品滲透著徹骨的涼氣。從火熱到冰涼,曆史走了一個大的彎曲。
《懷念蕭珊》是巴金五卷《隨想錄》的精選,它以心靈反省的方式,表達了一個正直知識分子的抗議。巴金理智上並不放棄對未來的追求,感情上卻傾向於往事的撫摸與追懷。他沉痛地想起一位又一位死去的友人:老舍、黎烈文、靳以、趙丹、豐子愷、茅盾一一,為的是抗議那殘酷的和寂寞的湮沒。他無可挽回地失去了他的蕭珊,甚至在“最需要他的時候,他迫於強權而離開她的身邊。巴金不僅為無為保護蕭珊自責,甚至為無力庇護一匹小狗慚愧!在《小狗包弟》中他寫道:“我感到羞恥:為了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
僅僅是抗議還不夠,巴金在《隨想錄》裏表達出來的自我懺悔意識,體現了經曆浩劫之後先進中國人的徹悟。近百年的戰亂頻仍,中國在文明世界中的驚人落伍,僅僅社會反省不夠,個人的反省以及這種反省的形成潮流,將大有助益於全民的覺悟,如同往昔在反抗封建勢力中走在前列一樣,巴金在曆史倒退中個人加入的反思,依然體現出前衛式的思考,這種思考使巴金成為睿智的勇者。大陸的作家乃至知識分子不論其觀念有多大差異,均對他的包容了懺悔在內的崇高人格充滿敬意。
巴金獨立的“思路”,充滿無畏的銳氣。這些銳氣較之以往那種表層的激情宣泄,顯得深沉而有力。力量無所不在,甚至就在那些平淡的回憶往事故人的文字中。那是褪盡了繁華的深刻。《懷念蕭珊》凝聚了巴金思考的精粹,沉痛的控訴、真誠的反思,使他成為大陸文學界乃至思想界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