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永遠沐浴著他的陽光(1 / 2)

一一送別艾賓先生

詩人綠原在詩集《白色花》的序言中,說了如下一段話:“中國的自由詩從五四發源,經曆了曲折的探索過程,到三十年代才由艾青等人開拓成為一條壯闊的河流。把詩從沉寂的書齋裏、從肅穆的講壇上呼喚出來,讓它在人民的苦難和鬥爭中接受磨練,用樸素、自然、明朗的真誠的聲音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這便是中國自由詩的戰鬥傳統。本集的作者們作為這個傳統的自覺追隨者,始終欣然承認,他們大多數人是在艾青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事實上,受到艾青影響的不僅僅是這一批在自由詩的寫作中成績卓著的“白色花”的詩人們,而是自三十年代以迄於今的整個中國詩壇。

完成新詩文體革命的詩神我們所有的人都沐浴著艾青的太陽。艾青把中國新詩推向了成熟。隻要承認並樂於接受中國新詩的傳統,誰都不能無視和試圖繞過艾青的光芒。是艾青把詩從沉重的格律和刻板的傳統模式中最後解放出來,他在詩中驅逐了所有的哪怕一星點的腐朽的氣息,他使中國新詩洋溢著現代的脈搏的苷奏。他創造了自然、樸素、清新、明潔,充滿鮮活的人間情致而又靈活不拘的表達方式。艾青把最日常的語言變成了一顆顆、一串串閃光的珠璣。艾青的魅力在於來自平常又出以平常,而在這一來一往之間,他充分展示了把口常語言予以詩情改造的神力。

中國新詩自胡適開始“嚐試”,取得了從無到有的開辟之功,但義長時間苦惱於未能擺脫他稱之為“從舊式詩、詞、曲裏脫胎出來”的“詞調”的陰影。總之,表現出“不容易打破舊詩詞圈套”的不徹底和不獨立。白話詩的自立景象最初出現在周作人的《小河》中。《小河》的好處是比較徹底地剔除了“舊詞調”,使白話詩突現出前所未有的純粹性,但它的弊端在繁冗而不洗練。中國詩走出古典到達現代,經曆了諸多的曲折和痛苦,這個過程在艾青手中得到完成,在新詩的發展史上,胡適是光輝的起點,郭沫若傳達了五四時代的浪漫激情;而中國白話新詩文體的完成則是艾青。作為一座豐碑,艾青的貢獻無可替代,他同樣屬於偉大的開拓者和奠基者行列。

1932年艾青從巴黎回國,同年即被捕入獄。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首詩《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寫於獄中。艾青在這首著名的詩中最初揭示了詩人堅持的進步和人性的立場。艾青的創作始於苦難,但他一開始就不是一位即事言事、僅僅滿足於宣泄個人苦難的詩人。作為本世紀中國和世界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創作建立在中國社會乃至全人類寬厚的基礎上,他的詩展示出恢宏的氣勢和博大的胸襟。

苦難迨就了艾青但苦難的確造就了艾青。這位世紀詩人開始是從畫筆中感受到中國的天空和大地的憂鬱的色彩。他由色彩而聲音,由聲音而全身心地擁抱了中國無所不在的悲傷和激憤。中國浸透血淚的黃土地、黃土地上的呻吟和呐喊,注定廠他的詩一開始就與歡樂無緣。這是一位能夠深沉地把握並表現中國悲哀的詩人:“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一”(《我愛這土地》)那碾過黃河幹涸河底並留下深深轍跡的手推車,那徘徊在鐵路沿岸、伸出永不縮回的手的乞丐,都在訴說著中國大地無邊的哀傷。這些詩說明艾青和他的土地和人民之間深刻的情感紐結。他從他的南方村莊、從“大堰河”的懷抱走出,走向北方廣袤而悲哀的國土,從個人到社會,艾青感受了這大陸無所不在的優患:戰爭和饑餓、不公和強權,這一切的沉重,都注入了艾青清醒並有點灑脫的筆下,造出了艾青獨異的詩美奇觀,這就是艾青的個人風格:沉鬱的內涵和自由形式的和諧6有的詩人擁有技巧卻未能把握時代,有的詩人能傳達時代風情卻缺乏審美獨創,而艾青正是在既能貼緊時代脈搏而又有充分獨特的藝術個性的結合點上,成為了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世界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