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漠河的太陽(1 / 1)

漠河的太陽黯淡了。

漠河的太陽輝煌了。

1997年3月9日,中國東北邊陲冰雪中的漠河是幸運的,漠河人可以看見20世紀最後一次日全蝕,同時還能觀察到拖著漂亮彗尾的海爾一波普彗星。太空奇幻、星雲壯麗的一部分,可以盡收眼底了。

我是在電視機前凝視這一瞬間的。在這之前幾分鍾或十幾分鍾,北京因為受日蝕影響天空驟然昏暗,並且頓生冷意,卻是先己感覺到了的。假如允許我想象,那麼這短暫的昏暗及冷意是一種提醒:浩茫的宇宙自從無中生有到今天,在20世紀末的這一點小小的展示,應是意味深長的,或者說看日蝕的人、目送海爾一波普彗星離去的人,要讀出她的意味深長來。比如:地球孤獨的行旅,它在天體中運行時的重負,以及如果人類沒有地球家園作為立足之地,那麼日蝕也罷月蝕也罷與我們又有何幹呢?

人類不缺望遠鏡,人類習慣於風流儒雅地“舉杯邀明月”,卻不再“低頭思故鄉”一我敢說人類對天宇的充滿興趣有時是動機不純的,對地球的現狀則是絕對不負責任一更不會想到能夠腳踏實地的幸運,和應該懷有的感激之情。

早在十幾年前,德國科學家烏希普克把地球比作一艘宇宙航船,進而問道:“地球這艘航船還有救嗎?”地球的負荷太重了。

它載有50多億乘客,其中12億是中國人,同時還載有5萬億兆噸空氣和13億立方公裏的水,其中隻有洲是淡水。愈來愈多的人又渴又餓,愈來愈多的土地荒漠化,僅僅是中國,荒漠化推進的速度為每年2100平方公裏,這艘超載的航船還不得不容納每天都在增加的垃圾與汙染,然後每年都要航行10億公裏。

真的,我們在忙忙碌碌中最熟視無睹的,通常是我們本應該最為了解而又恰恰知之甚少的。

我們寄居的、給了我們春夏秋冬、給了我們海洋、森林、土地、河流的地球,我們幾曾關心過它?愛撫過它?

宇航員從天上歸來說,在宇宙深處有一個無數恒星組成的漩渦狀星係,那就是銀河係。與別的星係相比,它隻是中等規模的,然而其幅員之廣闊便足以使人頭暈目眩了;它的發光圓盤的直徑為8萬光年,中心突起部分的厚度為1.5萬光年。二離銀河係中心大約3/4半徑處,一顆看似平凡無奇的黃色恒星在那裏閃爍著寂寞,它便是太陽。從遙遠的太空望去,太陽的光微小到僅如螢火。即便如此,那火光卻吸引著眾多的行星、衛星、流星及彗星,孜孜不倦地繞它而轉,這眾多的星辰中便有地球和月亮。

地球,置身在數以十億計的芸芸星係中的一個星係的邊緣。它很容易被忽略,它顯得迷惘而且孤獨,它的存在和它本身充滿了邊緣感覺。

可是,沒有比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更知道地球的神奇了。在我們渾然不覺中,地球自轉,同時又帶著它不知怎樣俘獲的衛星一月亮,在宇宙空間旋轉運行,地球以每分鍾1770公裏的速度繞太陽公轉,而太陽又以每秒鍾240公裏的速度帶著地球在銀河係中疾馳。自轉、旋晃、顛搖,一個又一個的疊加組成令人目眩的地球複合軌道運動。

這是何等瑰麗而驚險的運動。

於是,便有了晝夜循環,便有了一年365天的曆法,便有了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共有的古老的太陽崇拜,中國不少農村稱太陽為“太陽公公”,傳說中的太陽神坐八駿之車,四個輪子全是赤金鑄成。工業革命驅逐了神話,卻無法驅逐太陽,但煤煙的隔斷是有的,汙染也常常把陽光弄得灰頭土臉,不過天寒地凍時誰不盼望陽光呢?沒有光合作用地球還有活:氣嗎?

漠河的太陽就是從前的太陽。

但,陽光下的地球卻是更加災難深重的地球了。地球在太空的混沌冥暗中開始呈現雛形後,便是動蕩不、安的,各種強大的力量都在對它發生作用,地震是最可怕的災難,地球上嚴重破壞地貌的大地震一年大約發生20次,輕的震顫為100萬次,即每分鍾出現2次。一種形象的解釋是,地震是地球在太空中顛簸運動時必然要發出的“吱嘎”之聲,這種震動和聲音的提醒是:人類在地球上的立足點是珍貴而脆弱的。近200年來,地球每況愈下,太多的人口,掠奪性的幵發使森林倒地、荒漠擴張,地震、泥石流、塌陷頻頻發生,中國一點也不例外,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遍及23個省、自治區,100個縣城處於泥石流的包圍之中。20世紀以來全世界共有7級以上大地震1200多次,其中的1/10發生在中國。

漠河的太陽啊!腳下的地球啊!想來讀者諸君不會誤解,我要坦誠地說我自己對太陽、月亮、星空也頗多好奇,並且還冇一架朋友送給我的望遠鏡。盡管茫然無知偶爾也仰望一番星空。我隻是想說,為了宇宙的圓滿一她本來是圓滿的一一我們要愛惜地球。

再見,海爾一波普。2400年你再經過地球時,我肯定已經不在了,這是要請你原諒的,但,我禱祝地球還在,並且比今天有更多的綠色。

1997年3月於北京一葦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