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中國:另一種危機(2)(1 / 2)

中等教育入學率1985年為3挪,名列第80位,大大低於新加坡菲律賓…免、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說,1984年在100個國家中,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百分比為4.6。非洲平均百分比為4.4;美洲百分比為4.1;亞洲百分比為3.3;歐洲百分比為5,4;大洋洲百分比為8;而中國百分比為2.7。

中國,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低於剛果、低於埃及,低於幾內亞、低於坦桑尼亞、低於塞浦路斯0.8、低於印度、低於約旦、低於斯裏蘭卡口川。

我國用了40多年的時間將文盲比例從80免降至3說左右,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但也許很少有人知道原蘇聯用了同樣的時間,使文盲率從1920年的68免降至1959年的.5%。正是這樣一種世界首屈一指的國民高素質文化狀況,使那一片遼闊的疆域,承受了未來歲月中撼動世界的一係列巨變。1984年世界104個國家的統計表明,1萬人中大學生的平均人數為126人。非洲平均為25,1人;美洲為184.5人;亞洲為142.7人;歐洲為175.4人;大洋洲為145.5人。而中國則為13.8人,遠遠低於業洲、世界平均水平。

到了1985年,每1萬人中大學生數16.8人,略有提高,但隻相當於印度的1/2、韓國的1/10。

我們總認為自己走得很快,經過比較以後就知道,其實我們走得很慢。

筆者查閱到一份1930年的統計資料,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曆史感,也可以從比較中得知,至少在教育這一領域,別的國家包括一些窮國、發展中國家,它們的步伐要比我們大得多。

1930年世界27個國家的1萬人中大學生數是:蘇聯17人,美國12人,荷蘭14人,芬蘭3人,意大利11人,日本6人,土耳其3人,印度0.3人,澳大利亞13人,中國1人,在印度之前為倒數第二。

1984年時,蘇聯191.8人,增長10.3倍。

美國179.5人,增長14倍。

荷蘭270.4人,增長18.3倍。

芬蘭249.3人,增長821倍。

意大利206.5人,增長17.8倍。

日本200.6人,增長32.4倍。

土耳其86.3人,增長27.8倍。

印度77.6人:1980年資料\增長257.7倍。

澳大利亞239人,增長17.4倍。

中國13.8人,增長12.8倍。

這一份比照資料告訴我們的太多了,日本人宣稱,他們後來的發展得益於日本的“教育立國”的國策,即使在二次大戰後的困境中,仍優先恢複和發展教育,此言不謬。在1930年時日本與中國的萬人大學生數的差距是6:1,半個世紀後,這個差距便成了20006:13.8了。

這個比率的拉大,大致相當於中國與日本時下綜合國力的差距。

我們再來看看印度,半個世紀前中國人好歹還有一個墊背的,可是,1980年時印度的萬人大學生數便增加至77.6人,大大超過了中國。

如果在21世紀的某個年代,印度的經濟走到了中國前邊,國人自不必驚訝。這個既有著聖雄甘地的精神又有泰戈爾智慧的國度,總有一天會讓世人大吃一驚的。

當人們津津樂道於下一個世紀是太平洋世紀,而太平洋世紀即是中國世紀時,印度人正在默默地繼續從事著教育和經濟的一係列改革。

中國人實在不能高興得太早。

最新消息說:緬甸無文盲。

美國已經普及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實現了大眾化;日本在1978年時的中等教育入學率便已達到962;古巴、朝鮮都已經在普及教育事業的相當程度上走到了我們前麵。

不僅是上述這些國家,就連印度、埃及、剛果、幾內亞、塞浦路斯等眾所周知的、據說經濟狀況在這幾年遠不如我們的國家,在教育投入上,也超過了我們。

在教育上的吝嗇,我們得到的回報是文盲的增加誰也不能不正視這樣的現實了。

1994年3月30日上午9時30分,湖南邵東縣漣邵礦務局牛馬司煤礦第一子弟學校的一個班84名師生正在自習,教室倒塌了,84人險遭活埋,全校被迫停課。

四川省儀隴縣拖欠7000多名教師工資7個月之久。

河北省曾有75個縣、市拖欠教師工資7920萬元。

全國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14億,範圍之廣、影響之大、數額之多、時間之長,不僅在中國從未見過,在世界也實屬罕見。

有教師說:9月10日教師節應改為工資兌現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