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多災多難與源遠流長(1 / 3)

敘述黃河、長江以及中國的眾多的河流,便不能不略說作為世界最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這塊土地的幾乎是全封閉的地理環境,以及此種環境所帶給人的冷峻及荒涼的感覺。中國的北麵是寒冷的西伯利亞荒原,西部是阿爾泰山、喀喇昆侖山以及浩瀚的大漠、戈壁,西南是喜馬拉雅山,東麵則是浩瀚的大海。

高則高矣,寒則寒矣,荒則荒矣。然而文明的發生以及流出,卻似乎是正好居其髙而臨下,因其寒而嚴謹,得其荒而博大,若黃河、若長江。

中國大地上如果隻是流淌著黃河、長江,便仍然是幹渴的,更談不上氣象萬千,文明也將是瘦弱的且難以為繼。

中國境內流域麵積在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有5萬餘條,10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有1580條,大於10000平方公裏的有78條。其中的長江與黃河不僅是業洲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巨川,分別名列第三和第五,而瀾滄江與黑龍江也在世界10大河流之列,中國的陸地麵積與歐洲和美國相近,而大河的數量卻遠多於歐洲和美國,就連麵積為中國的兩倍多的北美洲,長度超過1000公裏的大河的數目也僅為中國的2/3。中國天然河流的總長度為43萬公裏,倘以詩人的想象河能牽手可繞的話,則可繞地球赤道10圈又半。

我們該怎樣感激造物主呢?

在這片有著那麼眾多的大河流水的土地上,華夏先民才能於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並且延續幾千年未曾中斷,史稱奇跡。作為巨大的文化遺產,她帶給炎黃子孫的不僅是莊嚴的自豪,而且是一樣莊嚴的思考。任何古老文明輝煌的另一麵便是災難,一個地域的文明的創造史也就是此一地域的人群的救荒史。

奇跡不可能是永遠的黃河對我如是說。

《水經注》稱黃河為河、大河。《漢書溝洫誌》謂:“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若於四瀆,而河為宗。”也就是說,黃河被尊為百水之首,四瀆之宗是很久很久的了。

我們的前人曾經懷著對黃河的敬畏,一次又一次地尋找它的源頭,並一次又一次地誤入歧途。

早在1200多年前,即公元7世紀上半葉,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頗多爭議。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索河源曾到達星宿海,星宿海為黃河之源的說法又流傳了多年。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此說存在了20多年。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在河源地區實地查勘後發現,有3條河流彙入星宿海,它們是紮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其中,紮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隻能算是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的流域麵積多700平方公裏,長近30公裏,水量也高出2倍多,因此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比較充分。這樣結論又回到了公元7世紀上半葉,人們爭論的不少問題古人是早有定論的,我們總是不明白,但我們隻能生活在曆史中。

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喇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腳下有平靜的小湖泊,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便是“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黃河的最初水流。

源頭都是平靜的。

最初都是單純的。

黃河從河源以降,沿途彙合、集中了40多條主要支流及千萬條溪澗溝川,始得波濤澎湃、浪拍長空,並終於有了強勁的推動力,穿過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共9個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流程全長5464公裏。

黃河流域西起青藏高原,東至渤海之濱,南抵秦嶺,北及陰山,為752443平方公裏,包括河南、山東兩省沿黃地區在內,共有耕地3億畝,人口1.2億。

從河源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黃河上遊。這一段河長3472公裏,落差3846米,上部是高山草原區,下部是峽穀區和寧蒙平原,流域麵積為385966平方公裏。

觀察黃河這一段流出的行程,其聲勢浩大,高差懸殊,已是初見端倪了。同時,你也將會發現,黃河其實並不自由,大自然給定的某些不可更改的條件,使它不得不繞道、彎曲、奔突。

最初的流出之後,黃河曾經是從容寧靜的,黃河水一點也不渾濁,清清冽冽,有時甚至呈青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