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淮河之死(1)(1 / 2)

中閩沒有一條河流像淮河一樣,流動在匕江、黃河之間的,黃河濁長江長,淮河卻隻是淮河,它不濁也不算太長,1000餘公裏,流貫中國中部,在《詩經》中與江、河、濟並列為“四瀆”之一,有源頭,有流程,有自己的入海口,有淮河人民的禮讚:“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12世紀末葉以前,淮河並不注入長江,它有自己的入海口,它是一條完整的河流,現淮陰以下的黃河明清故道本是淮河的入海故道,洶湧的海潮可以上溯到盱眙縣城,其入海口則在漣水以東。

公元1194年,黃河苜次奪淮,淮河的平靜被徹底打破了。是年,黃河在陽武即今河南原陽縣決口,已經占據原陽的金人以為這是天賜良機,便以水代兵侵擾南宋,決溢後的黃河在淮北平原上一瀉千裏,經封丘、長垣、定陶浩浩蕩蕩直向東南,經泗水入淮。

淮河怎麼承受得了?

從此,淮河便成了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

遙想當年,強大的黃河對弱小淮河的入侵,實在不亞於人與人之間的攻城掠地、燒殺搶劫。

黃河奪淮之初,兩河下遊彙流入海。到了公元16?17世紀的明朝,黃河再一次大舉侵入,黃河不儀獨霸泗水,還經潁河、渦河、濉河同時入淮,使淮河中下遊全部淪陷,蘇北淮陰以下的入海河道夷為平地。黃河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幹流及眾多支流,河床迅即抬高也成為地上河,淮河之水已有家難歸不得進入下遊河道,惟一的出路便是泛濫成災,平地為澤國。

1855年,黃河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東壩頭附近的銅瓦廂決口,衝開北堤,往東北流入原來的河道,這就是曆史上黃河的第6次改道。善淤善決的黃河把奪淮之後的流路拋棄,幹涸之後的舊河床高出平地2?4米,成為沙崗,這便是“廢黃河”也稱“黃河故道”,其實是“黃河奪淮之道”。這時候,淮河便也無路可走了,遑急無奈之下湧進洪澤湖再南決入長江,不得已而成為長江的一條支流。

環境的變遷給淮河帶來的娃什麼呢?整個淮河水係被破壞了,黃河逼迫之下改道以後的流路並不暢通,洪水一來就在中下遊的低窪地漫溢,水災頻頻,來自山東的泗水也不得不與淮河分道揚鑣了。1明清兩代,為了治黃並維持南北大運河的暢通,采用了“蓄清刷黃”之法,即利用洪澤湖把含沙量少的淮水積蓄,然後用以衝刷黃河侵淮的濁水泥沙。於是高築洪澤湖東岸大堤,抬高洪澤湖水位,擴大洪澤湖麵積,洪澤湖上遊吞沒的良田沃野城鎮村舍不知其數。秦觀踏訪過的古泗州城於公元1437年、1591年、1631年、1649年和1680年5次被大洪水席卷,這一座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城,最後淹沒在湖底的淤泥中,不知道如今是一番什麼景象?

假如黃河、長江能夠替代淮河,淮河也許早就可以不存在了。

淮河在不少方麵是獨一無二的。

沒有任何一條大河水係如淮河那樣眾多支流高密度地縱橫交錯,計一級支流120多條,二級支流460多條,全流域主要的跨省河流100多條。灌溉著2億多畝耕地,哺育著1.5億多人口,其人口密度居全國各大流域之酋。

相傳,伏羲氏和女媧就活動在淮河流域上遊的潁河岸畔,和今天的河南省淮陽一帶。夏禹娶了淮河岸畔的塗山氏為妻,而且為疏導淮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有資料說,從公元前246年到1948年的2000多年間,淮河流域發生的水旱災害也正好2000多次。流域內2億多畝耕地,經常受災的就有1.3億畝。說淮河兩岸的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實不為過。

時光到了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還不到一年。

是年夏季淮河洪水肆虐,淮河災情的電報送到了毛澤東手中,當他讀到“人民群眾在汪洋大水中掙紮,遭毒蛇噬咬而斃命”時,對秘書田家英說:“不解救人民,還叫什麼共產黨?”有人甚至把毛澤東題寫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看做是新中國的“第一道政令”,更確切地說,應是毛澤東、周恩來親自關心指導下的,動員了千百萬人民的、新中國第一項偉大的建設工程。

治淮工程一發而不可收,延續了40多年,總投資400多億元。從控製山洪幵始,製訂了“蓄泄兼籌”,“綜合治理”的方針。上遊以蓄為主,中遊疏通河道,使洪水和內澇及時暢流,並加固堤防。下遊以幵挖排水河道、增加泄洪排澇能力為主。

淮河的治理,已經不僅由麥浪稻海作為佐證,而且經受了1975年特大洪水的檢驗。8月上旬,淮河1:遊的洪汝河、沙潁河流域為大暴雨襲擊,形成特大洪水,洪水量超過了許多治淮工程的設計標準。盡管如此,許多水庫和蓄洪區在攔蓄水量超過保證水位的情況下,仍確保了水庫安全,減輕、延緩了對下遊的滅頂之災的壓力。

為著治淮工程流血流汗的淮河流域的農民看見了,如果沒有1950年開始的淮河的治理,江淮平原早已是汪洋一片了!淮河的治理尚未徹底完成,淮河的新的災難卻降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