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9、從黑社會說到洪門(3 / 3)

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是大家約定起事的日子。那天在“紅花亭”聚義,由陳近南主盟,同盟結義,結拜全體都以“洪”為姓,先來為兄,後來為弟,兄不大,弟不/,一律平等。會中拆“洪”字為“三八二十一”作為會中的“暗號”,“紅花亭”為兄弟們的共同出身之地,“同盟日”為天地會會眾的共同的生日。暗號中最為重要的是“出手不離三”,在江湖上行走,為了使自家兄弟應見麵就能認識,關鍵的動作是處處要顯示出“三”字。

三點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門莫通風。

養成銳勢複仇日,誓滅清朝一掃空。

這次“洪家大會”之後,天地會揭舉義旗,開始了武裝鬥爭。派蘇洪光為“先鋒”,由湖北的襄陽向武昌進攻,先是節節勝利,後為清將於成龍所敗。朱洪竹失蹤,萬雲龍陣亡。天地會會眾四散,由半公開轉入地下。陳近南留詩一首,作為分散四處兄弟們會聚的暗號:

五人分開一首詩,身上洪英無人知。

此事傳與眾兄弟,後來相會團圓時。

這些分散在各地的天地會,各自開山立堂,以圖發展。後來天地會又發動過多次武裝起義,但都以失敗告終。上述大多是根據會內傳說,據研究天地會專家們的考證說,不能說這些傳說中沒有一點曆史影子,畢竟是想象者為多,而且,這些想象多是從通俗小說、通俗文藝作品來的,仿佛是通俗戲曲中的“苦戲”,用其“曆史”上的“不幸”以激發會眾對現實統治者的憤根,加強對本組織的凝聚力。他們心目中的天地會創始人物仿佛是戲曲中的角色,穿的也都是戲中的行頭;連開香堂時所用的器具也與戲劇中的“砌末”接近。可見,在創會指導思想、組織形式都是很幼稚,很原始的。因為遊民文化水平很低隻能在他們還能理解的通俗文藝中汲取思想和知識。

天地會會眾分布到全國各省,特別是長江以南各個地區,尤為活躍。像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四川這些遊民眾多的省份天地會的地下組織更為龐大,山頭林立,堂櫛比。為了躲避滿清政府的追捕和鎮壓,天地會變更了許多名稱,如洪門、三合會、三點會、漢留、洪江會等等都是它的別名。

會眾之間的聯係也充滿了神秘色彩。天地會會眾相見時有自己獨特的行禮方式,互相聯係時有流行在會內的暗語和肢體語言,還有會內的隱字,腰憑票布等等。既然是個組織就要求有個凝聚力,而凝聚力的獲得除了目標的一致之外,更重要的是組織的內部活動,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組織生活。秘密會社不是秘密宗教,再簡陋的秘密宗教也有自己的經卷和宗教儀式,它們的組織活動是在履行宗教儀式的同時講經或誦經;而秘密會社不是宗教,它們的組織活動是模仿通俗文藝作品。它們把自己的組織活動稱之為“演戲”。特別是清末天地會處於半公開的狀態以來,它們的儀式往往要進行一天。其地布置十分講究,大約有十丈見方,外部、中央、內層三區,另設一個舉行秘密儀式的秘室,它叫“洪花亭”。“演戲”過程中,每個成員都有一定的角色位置,或為“大將”,或為“主帥”,或為新投軍的英雄豪傑,他們通過用暗語對話、互相考驗;或者對歌,彼此溝通,通過這些增加會眾間的親情,十分熱鬧。這些本來生活在社會底層、從來不為人所重的遊民,突然像阿Q被趙太爺上趕著叫“老Q”一樣,自然會產生出從未有過的飄飄然之感。因此,這種“演戲”在局外人看來是可笑的,但是,這種莊嚴而隆重的儀式增加了天地會會眾們對本會的歸屬感,它起了極強的凝聚作用,在秘密組織中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