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文明的開始,是作為溝通的一種方式,而真誠宛如蜿蜒曲水中的涓涓細流,清澈而清新,為溝通增添了靈魂的氣息。真誠,使我們溝通的前湊與基礎。人的心,是拒絕虛偽的。與朋友真誠溝通,心誠則靈;與高人真實溝通,力量無窮;與團隊真心溝通,凝聚人心。
技巧1.學會尊重他人
在美國,一個頗有名望的富同在路邊散步時,遇到一個衣衫襤褸、形同瘦骨的擺地攤賣舊書的年輕人在寒風中啃著發黴的麵包。有著同樣苦難經曆的富商頓生一股憐憫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將8美元塞到年輕人的手中,然後頭也不回地走開了。沒走多遠,富商忽然覺得這樣做不妥,於是連忙返回來,從地攤上撿了兩本舊書,並抱歉地解釋說自己忘了取書,希望年輕人要介意。最後,富商鄭重其事地告訴年輕人說:“其實,您和我一樣也是商人。”
兩年之後,富商應邀參加一個商賈雲集的慈善募捐會議時,一位西裝革履的年輕書商迎了上來,緊握著他的手不無感激地說:“先生,您可能早忘記我了,但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我一直認為我這一生隻有擺攤乞討的命運,直到你親口對我說,我和你一樣都是商人,這才使我樹立了自尊和自信,從而創造了今天的業績……”
富商萬萬也沒有想到,兩年前一句普通的話竟能使一個自卑的人樹立了自尊心,一個窮困潦倒的人找回了自信心,一個自以為一無是處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和價值,終於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獲得了成功。
不難想象,這位富商當初即使給年輕人很多錢,沒有那一句尊重鼓勵的話,年輕人也斷不會出現人生的劇變。這就是尊重的力量啊。
弗洛姆曾說過“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應建立在真誠與尊重的基礎上。人唯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才能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尊重他人不僅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和美德,它需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給別人麵子,維護他人的尊嚴。
1960年當選牛津大學校長的英國前首相哈羅德 麥克米倫曾提出過人際交往的四點建議:1.盡量讓別人正確;2.選擇“仁厚”而非“正確”;3.把批評轉變為容忍和尊重;4.避免吹毛求疵。
這些建議可以說都是圍繞著“尊重”提出來的。在某種意義上,不加掩飾,直接表露或宣泄是無能、自私的錯誤表現,它隻會惡化事端,造成大家都不愉快的結局。掩飾並非虛偽和造作,隻是選擇適當的語言和時機做適當的事情;相反,沒有任何掩飾的人必然不能與其他人愉快和睦地相處。不要不顧別人的感受對他人的缺點大肆批評,也不要用尖刻的語言去傷害他人,不要取笑他人或是對別人感到不屑,這些都是對他人不尊重的表現,是你與他人愉快溝通交流的一大障礙。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有個寺院的小沙彌,在化緣的時候與一個農婦發生了爭吵,最後兩個人互相撕扯起來,結果兩個人都把對方的臉給抓破了。後來寺院的其他和尚趕來,把他們勸開,並把受傷的小沙彌送回寺院。
老法師了解情況後,對小沙彌一句教訓的話也沒有,就張羅著在供品裏為那個農婦尋找布匹,並親自帶著小沙彌去給農婦賠禮道歉、送布匹。這樣一來,那個農婦也變得知情達理了,她還在老法師麵前說這個事情都怪自己,不該和來化緣的小沙彌爭吵直至動手。從農婦家回來的時候,天已經很黑了。老法師一個沒注意,被一塊石頭絆倒了。小沙彌扶起法師後,狠狠地朝那塊石頭踢了幾腳。老法師對小沙彌說:“石頭本來就在原地,它又沒動,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點兒也不能怪它啊,這次磕絆是自找的,我理應向石頭道歉的……”
小沙彌愣了一陣,終於領悟了法師的開導,自責而歉疚地說:“對不起,師父,是我錯了,今後我一定注重個人的修養,學會尊重他人,感化他人,盡量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
假如人的心靈是一座海灣,那麼尊重就是連接兩岸的橋梁;假如人的心靈是一個大草原,那麼尊重就是翱翔在草原上空的雄鷹;假如人的心靈是一個黑暗的空間,那麼尊重就是一顆璀璨的明星。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離不開尊重,可以這樣說,尊重他人是一種美德,而被人尊重則是一種幸福。試想,一個不懂得尊重為何物的人一開口就是損人尊嚴毀人人格;別人會如何對待他?
美國前總統哈裏斯有一次和孫子一起乘坐馬車,路上一個黑人奴隸看到後站在路邊向他們脫帽致敬,哈裏斯總統也向他脫帽還禮。孫子看到後大位不解,說爺爺你怎麼能向一個奴隸致意?哈裏斯笑著說,孩子,你怎麼能讓一個奴隸都比你有禮貌?
尊重他人是一種美德,是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比賽場所,為明星運動員呐喊與喝彩是尊重,給普通運動員以鼓舞和掌聲同樣是尊重;生活中,對位高權重、能影響自己發展的人崇敬是尊重,對普通小人物不歧視、不嘲笑同樣是尊重;當他人功成名就時給以讚揚而不貶低是尊重,當他人遇到挫折時伸手相助而不幸災樂禍同樣是尊重;對情趣相投的人真誠相待是尊重,對性格不合的人心存寬容同樣是尊重……尊重的形式各異,但其內涵卻始終不變:重視而恭敬地對待。尊重是一種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順利開展工作、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石。對同事尊重,有利於團隊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對家人尊重,有利於和睦相處,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圍;對朋友尊重,有利於廣交益友,促使友誼更長久。總之,尊重他人,生活就會多一份和諧,少一些陰霾。
所以說,尊重別人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最好方法。
技巧2.懂得換位思考
《論語》有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呢?就是指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或不願做的事情不要硬性的強加他人,因為別人不見得會喜歡,進一步的理解為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即換位思考,它是獲得較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礎,而較好的人際關係又是事業成功的前提,由此可見在社會生活中換為思考必不可少,它彰顯了人生的大智慧。
秦末,楚漢相爭,項羽名門將後,英勇蓋世;劉邦市井出生,兵不厭詐。進鹹陽,項羽一路過關斬將,磕磕碰碰,劉邦避重就輕,先入為主;鴻門宴,項羽居功自傲,優柔寡斷,劉邦主動示弱,苟且偷生;戰壩上,項羽被逼無奈,以父要挾,劉邦為得天下,不擇手段。縱觀楚漢相爭,項羽之所以不得天下,最關鍵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得換位思考:進鹹陽,不為百姓著想,坑殺士卒、火燒阿房宮;鴻門宴,猶豫不決放虎歸山;初勝劉邦後,不除之反封王。劉邦何許人也,為求逃生不惜丟子棄母,為得民心進鹹陽竟能愛民如子,爭霸失利時以兄弟相稱,得勢時六親不認欲趕盡殺絕。正是由於劉邦深知項羽英雄氣短,擅於換位思考,終得天下,可憐西楚霸王一代雄才落得四麵楚歌,烏江自刎。
三國時期,劉備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超,以少勝多堪稱經典。諸葛亮一代謀士,運籌帷幄,周瑜天資聰慧,少年英才。諸葛亮認為周瑜將才難求,而周瑜呢,總覺得自己比諸葛亮強,想方設法設計證明,均告失敗,不由對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最後詐死以求得勝,不料棺材上的氣孔讓諸葛亮看出破綻,反誤了卿卿性命。可惜周瑜一代英才,不懂得換位思考,封閉於自我的偏見之中,鬱鬱而終。
從古至今,換位思考可謂是意義重大。職場上,如果經常換位思考,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不就能更好的交流,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嗎?應聘前,如果多了解公司的情況,分析一下公司短缺和需要的人才,結合自身實際有的放矢,不是可以提高成功率嗎?朋友之間,如果經常換位思考,多理解,不是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嗎?戀人之間,如果經常換位思考,多包容,不是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嗎?親人之間,如果能彼此都能理解對方,包容對方,家庭不就更和諧了嗎?諸如此類,換位思考,改變思維的一小步,影響人生的一大步。
職場中間,有很多時候也需要掌握人的這種心理特點,恰當地加以運用,就能收到不錯的效果。有次,某個老總對我講,這個總經理秘書是怎麼回事?整天冷冰冰的,好像不願意跟我講話似的,問一句說一句,不問她話,連一句話都沒有。甚至有點想把她換掉的想法。我後來側麵跟那個總經理秘書談過,了解到她是個蠻熱情的人,辦事很利索,也不是那種拘謹的人。但她對我說了一句話:我覺得該說的都說了啊,不知道還要說什麼呀。我就問:他出差幾天回來,你有沒有主動到他辦公室打個招呼,問問什麼時候回來的,旅程順利嗎?她說,覺得不好意思問。所以一直沒問過。聽了這些,我就知道是什麼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