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主人,時間允許的話,你應該等大多數客人到齊之後,將菜單供客人傳閱,並請他們來點菜。當然,作為公務宴請,你會擔心預算的問題,因此,要控製預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飯前功課,選擇合適檔次的請客地點是比較重要的,這樣客人也能大大領會你的預算。況且一般來說,如果是你來買單,客人也不太好意思點菜,都會讓你來作主。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萬不要因為尊重他,或是認為他應酬經驗豐富,酒席吃得多,而讓他/她來點菜,除非是他/她主動要求。否則,他會覺得不夠體麵。
如果你是賓客,你應該知道,你不該在點菜時太過主動,而是要讓主人來點菜。如果對方盛情要求,你可以點一個不太貴、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記得征詢一下桌上人的意見,特別是問一下“有沒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較喜歡吃什麼?”讓大家感覺被照顧到了。點菜後,可以請示“我點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幾位的口味”,“要不要再來點其它的什麼”等等。
氣氛的調動需要每位賓客的積極參與。因此不要一個人沉默寡言,金口難開,枯坐一隅,這不符合進餐的禮儀。美國禮儀之後蒲愛梅說:“禮儀有一條不可破壞的規矩是你必須對鄰席談話。你必須談話,整個說起來就是這麼回事。”與鄰座禮貌地搭訕是席間一切話語內容的起始。
酒桌不是一個人的,是多數人的會聚,所以應盡量多談論一些大部分人能夠參與的話題,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因為個人的興趣愛好、知識麵不同,所以話題盡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獨尊,天南海北,神侃無邊,出現跑題現象,而忽略了眾人。特別是盡量不要與人貼耳小聲私語,給別人一種神秘感,往往會產生“就你倆好”的嫉妒心理,影響喝酒的效果。
大多數灑宴都有一個主題,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時首先應環視一下各位的神態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單純地為了喝酒而喝酒,其實,酒桌上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目的,是可以拿來顯擺的,那便是交友。酒逢知己,這層意思需要更多精力去渲染,全方位地做好了這點,其它的也就水到渠成達到了預期效果。
無論是有求而來,還是別有目的,都要避免在席間過多地談論工作,請求以及其它的合作事項,當然也不能絕口不提,最好是一帶而過,彼此心知肚明。酒酣耳熱,盡興極歡之時,事情也就順理成章地落實了。頻頻露骨的提醒反倒壞了大事。
在酒桌上往往會遇到勸酒的現象,有的人總喜歡把酒場當戰場,想方設法勸別人多喝幾杯,認為不喝到量就是不實在。“以酒論英雄”,對酒量大的人還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難了,有時過分地勸酒,會將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壞。
敬酒也是一門學問。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與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如何稱呼,這一點心中要有數,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的局麵。
敬酒時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順序。有求於某位客人在席上時,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則不應隻對能幫你忙的人畢恭畢敬,也要先給尊者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都很難為情。
酒桌上的麵子禮儀展現出來得是一種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待客之道,令遠方來客找到賓至如歸的親切與溫情。與其說這是一場物美佳肴的盛宴,倒不如說是一片人文關懷之心的彙聚,有助於人際交往的成功。
技巧74.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我國有句俗語叫做“哪壺兒不開提哪壺兒”,大意是說一個人由於沒有眼力見兒,忽略了對象的感受而說了不該說的話,或做了不該做的事,從而引起了對方的反感,導致意外的糟糕結果。常態來說,人們每天在狹小的家庭居室、辦公室、學校、公共交通工具、商場、道路等空間上摩肩接踵,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聯係彼此的紐帶,如果這條紐帶上充滿了誤解、抱怨,充滿了陰鬱、絕望,那麼,紐帶兩頭都會是受傷的人。
所以,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千萬要注意,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為免失禮,我們要學會將那壺沒開的水煮開。
很多人都會經曆失戀,失戀時有些人的情緒反應強烈,痛苦、憤怒一湧而上。曹先生的一個朋友最近失戀了,情緒低落之極,瘋狂抽煙。於是他勸慰朋友說:“失戀就失戀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呀!”然而,朋友聽了這些話,臉更沉了。失戀如果不是環境造成(如當兵、出國留學),而是被對方拋棄的話,這種受傷的感覺最為強烈,有時表現為痛哭、憤怒、自責等,有時會找人反複述說,其情緒容易泛濫。
這時,不能這樣說“天下女人(男人)沒一個好東西。”這樣隻會把未來的路堵死了,否定了以後還有機會遇到喜歡的人。“都是假的,遊戲一場,你又何必當真。”愛了才會如此痛苦,不要否認其感情付出。“你太沒出息了,沒有他(她)你照樣可以活。”批評反而會增加其抑鬱情緒,因此要避免言語上的刺激,應多傾聽。
我們應該讓失戀者知道失戀是人生中的正常經曆,也可以說說自己失戀的經曆,從而獲得被勸慰者感情上的共鳴。讓對方訴說自己的痛苦,使其負麵情緒得以釋放。失戀者僅僅表達痛苦的情緒還不夠,必須引導其反思,尋找正麵和積極的意義,重新點燃對未來的希望。所以,可以問他(她)這樣悲傷值不值得,引起其反思。
李小姐男朋友的媽媽患了晚期腫瘤,她去看望時說:“阿姨,你不要多想,好好休息,一定會好起來的。”這些話聽起來沒錯,但患者覺得自己的病情好像更嚴重了。不要說:“多吃點好的。”“你還想要什麼,我們給你買。”這樣好像感覺患者將不久於人世了。“最近精神狀態還不錯,手術還成功吧”這時候不適宜談論病情。“別擔心,沒事的,會好起來的。”這樣的話患者聽起來會覺得病情很嚴重。
有些不恰當的言語會加重病人“我是病人,我將不久於人世的”的心理。所以,對於重病患者說話重要的是分擔其痛苦和給予精神上的支持。
我們應該分擔患者的痛苦,比如握手,托住患者的手(由於心理支持係統不一樣,一般是男右女左),輕輕拍,這樣讓患者覺得你和他(她)是聯接在一起,痛苦也就不是她(他)一個人的痛苦了。給患者講講和他(她)同樣病情的人治療康複的例子,給她生存的希望。多說說社會上的見聞,轉移患者的注意力。談談患者生病之前的愛好和興趣。
失去親人讓人會產生內疚感,與死者的關係越親密,痛苦會越深。居喪者會覺得自己未好好照顧親人而痛苦、自責,尤其是沒有見到逝者的最後一麵,更有深深的內疚感。不要說:“不要難過,人死不能複生,往好處想吧。”不要對居喪者指手畫腳,比如“你不應該那麼想”、“你怎麼能那麼做呢?”“你還有誰誰要去照顧,你不要傷心啊。”這樣會加重患者的負擔感。
對於失去親人的人,我們應該陪伴在其身邊,輕輕拉住其手,告訴他(她)“假如親人還活著,看到你這樣悲傷,一定也很痛苦”。讓居喪者表達其引起內疚的行為和事件,幫他們分析是否已經盡力了。
有一家給孩子過周歲生日,請了很多朋友。酒席間大家都為孩子說些祝福的話,如“孩子長大當大官了樣”、“祝寶寶長命百歲”、“這孩子看起來多俊”,聽這些話孩子的父母樂得合不攏嘴。這是有一個人忽然冒出這麼一句話“有什麼祝賀的,這孩子早晚不也得死”,聽了這話,忽然間大家都傻了眼。孩子的父母自然很不高興,但礙於麵子沒有說什麼。席間有一個性急的人,站起來說“你是吃飯長大的呀?”,聲音很大。
其實按“道理”來說“這孩子早晚不也得死”是“正確”的。但這人確實不像“吃飯長大的人。”
據說,上海人探望患者的時候不送蘋果。因為在上海話裏“蘋果”和“病故”音近。南京人結婚時不鬆傘,因為“傘”和“散”音近,怕引起“夫妻離散”的聯想。天津人不送鞋,也不送鍾(好像很多地方都有這習俗),因為“送鞋”和“送鍾”容易引起“送邪”和“送終”的誤解。當然你想送鞋的話,可以送布鞋。因為布鞋就是“不邪”。
如果在湖南常德地區喊少女為姑娘,會被認為是調戲婦女,因為那裏的“姑娘”是“妻子”的謙稱。
如果在天津,老者稱年輕姑娘為大姐,而姑娘會心安理得。這些你一了解就知道,這是當地習慣的禮貌稱呼。
各地都有忌諱,這些是當地文化長期留下來的“集體無意識”,最好不要觸及敏感的忌諱。所以,有必要“入大廟,每事問”。
由於種種原因,有些話是不能隨便說的,這就需要用近義詞或同義詞來代替比較好。譬如人們把“拉屎”說成“大便”、“上廁所”、“方便”或“解手”,這樣就高雅一些。一般對婦女懷孕稱為“有喜了”。
忌諱裏有習俗和當地人相應的心理放應。這裏雖有些封建迷信“痕跡”,可是為了禮貌和尊重他人起見,“入鄉隨俗”還是好的。
千萬不要在交談中揭人家的傷疤,哪壺不開提哪壺。
技巧75.把握插話的時機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言談的主要者,隻能坐在旁邊“冷眼觀爭鬥,洗耳聽交鋒”。那麼對於聰明得人來說,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不必苦口,人們津津樂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藥,其實是笨人的笨辦法。說的人生氣,聽的人上火,最後傷了和氣,好心變成了仇恨。
舌頭是一把利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大量的說話技巧和方法,那麼他就真正掌握了打動人心的利器。所以我們每個人應學會說話,當我們在很多人麵前想法表自己觀點時該怎麼辦—那就要學會插話。
要選好“插縫”。靶要打得好,槍就要瞄得準;話要插得好,就必須選好“插縫”。如果沒有“插縫”硬要往裏插,那就會給人一種生硬之感,不會帶來好的效果。可是在通常交談的時候,我們卻發現有些人不大注意選擇插話的時機,隻要覺得自己有話可說就憋不住了,就不分先後地往外倒。這樣,他想要講的話是講出來了,可對唱主角戲的人並沒有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反而造成了某些“衝擊”,影響了會議效果。講話的那個人,必定是想引起別人的關注,但不喜歡被人打斷,如選恰當時機,在對方說話的間歇,簡單表述自己的觀點,會避免說話人的誤解和反感。
一次階段考試以後,高三要召開家長會。課間,後排的幾個同學圍在一起聊了起來。有一男同學發牢騷說:“每次開完家長會,我就‘很受傷’,老師批評,爸媽抱怨。我看,這家長會是老師聯合家長整治學生的機會,是打壓成績相對滯後同學的會議!”
正埋頭做作業的班長聽到這種消極、錯誤的言論後,想對他曉之以理,予以糾正,但聽到他還在滔滔不絕地陳述著自己的觀點,她便按下了話頭。等那位男同學把牢騷話傾吐完,趁他話語停頓的間隙,班長插話道:“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認為家長會是老師與家長直接交流的一次機會,是學生進一步贏得家長在學習方麵支持的契機啊!就說上次開家長會吧,老爸回去跟我交流了半個多小時,從那以後,安排我補課的次數減少了,讓我自主學習的時間增多了。”
那個男同學找不到更好的理由反駁,便妥協:“是啊,總的來說家長會是利大於弊的,我剛才的意思是……”
班長對男同學消極錯誤的觀點是持反對態度的,但並沒有直接截住話頭進行反駁,而是趁他把話說完後,才插話亮出自己的觀點。試想一下,如果她貿然打斷,立即亮明反對態度的話,男同學定會對她這個“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產生反感,甚至對她的觀點持抵觸心理。因此,若想讓自己的插話產生預期效果,不注重時機是不行的。
要插在點子上。插話一般都是對講話的補充,如果是可插可不插那就最好別插,因為人家講得好好的,順順溜溜的,大家聽得挺有意思的,君要插一杠子,又講不到點子上,那就會引起聽眾的反感。所以,插話除了要選擇好時機外,還要考慮好話題,插話時,你可以根據語境選擇獨特角度,發表獨到見解,力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要插得精彩。東一掃帚西一耙子,或是“亂點鴛鴦譜”,講得語不達意、層次模糊,讓人聽不明白,這種插話就不精彩。要插得精彩,除了要注意突出主題外,還要講點風趣文采,有一定的幽默感,要講得流利通暢,富有感染力。所插之話如果老調重彈、陳詞濫調,要麼是人雲亦雲、沒有主見。這種如鸚鵡學舌般的插話是很難吸引人、激起別人聽的興趣的。
插話要學會順題立意,插話的目的是表明觀點,如果沒聽明白別人的談話而搶插,亂下結論,以顯示自己的高明,就有不尊重對方,插話應順應對方話題展開,如果轉話題時,應先肯定對方,用“不過,但是’等過渡,這樣會避免對方的誤解。
插話要以“短、平、快”見長。應當明白,插話不同於講話,它應以“短、平、快”見長,隻有插得幹練精短,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
插話要注意措辭方式,措辭是否恰當得體,能否被人接受,將直接影響到插話效果。
插話時要學會察言觀色,避其鋒芒。如果碰到談話的對方因為觀點不一,認識相左而交談鋒芒畢露,你爭我鬥時,這時,插話不是進言談的進行,主要是平息“戰火”了,你不得隨意插話,否則,往往會使一方誤解你偏袒另一方。此時,你可找到他們言談中“停歇”時刻,巧妙進言:“兩位滔滔不絕,辛苦了,請我來給你講一個故事。”這樣轉換他們的爭吵焦點,導引他們找到另外的談話主題
插話要做到真誠和善,與人交談,貴在和善,插話也如此,如果嘩眾取寵,心高氣傲。隻會暴露插話著的無知,自然會導致插話的失敗!
大家聚在一起,閑聊神侃,討論爭辯,其情其景,融洽和諧,其樂融融,你能因為不懂交流之道而弄得尷尬不堪嗎?讓你的插話自然恰切,吸引別人來洗耳恭聽吧!
妙技巧76.注意開玩笑的尺度
王誌和李文是好朋友,王妻與李妻也是好朋友。有一天,王誌神秘兮兮地對李文說:“我和你媳婦好上了。”李文笑笑說:“我媳婦那麼忠誠,你別扯淡了。”王誌說:“你不信?那我告訴你,你媳婦大腿根上長著一顆黑痣。”李文聽後掉頭就走,回去二話沒說,抓住媳婦就是一頓猛揍!媳婦邊哭邊問:“為什麼打我?”李文怒道:“你幹的好事!”然後告訴她緣由。媳婦委屈,拉著丈夫怒氣衝衝就來到王誌家。
王誌聽完訴說後歉意地說:“我跟你開玩笑呢,我也是聽我媳婦說的,那天她們倆結伴洗澡,我媳婦看到了,回來和我說了。我想跟你開個玩笑,沒想到玩笑開大了,實在對不起!李文夫婦這才重歸於好。”
玩笑能增添生活和工作的樂趣,能讓人心情惱快,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所謂“笑一笑,十年少”由此而來。玩笑能讓語言充滿生機,玩笑能讓交流通暢順達,玩笑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玩笑能化解生活中的矛盾,玩笑益處多多,優勢多多。但是,開玩笑開得不好,則會適得其反,傷害感情,因此開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開玩笑要有個度,度是一個標準,一個界限,超越度的玩笑可能造成誤解、厭煩、反感甚至仇恨。因而開玩笑是否有分寸,恰到好處,對一個處世之人至關重要。
開玩笑應該要注意下麵幾點:
首先,內容要高雅,笑料的內容取決於玩笑者的思想情趣與文化修養。內容健康、格調高雅的笑料,不僅給對方以啟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對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鋼琴家波奇一次演奏時,發現全場有一半座位空著,他對聽眾說:“朋友們,我發現這個城市的人們都很有錢,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買了二三個座位的票。”於是這半屋子聽眾放聲大笑。波奇無傷大雅的玩笑話使他反敗為勝。
其次,態度要友善,與人為善,是開玩笑的一個原則。開玩笑的過程,是感情互相交流傳遞的過程,如果借著開玩笑對別人冷嘲熱諷,發泄內心厭惡、不滿的感情,那麼除非是傻瓜才識不破。也許有些人不如你口齒伶俐,表麵上你占到上風,但別人會認為你不能尊重他人,從而不願與你交往。
再次,行為要適度,開玩笑除了可借助語言外,有時也會通過行為動作來逗別人發笑。有對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開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擺弄鳥槍,對準妻子說:“不許動,一動我就打死你!”說著扣動了扳機。結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傷。可見,開玩笑千萬不能過度。
另外,場合耍適宣,美國總統裏根一次在國會開會前,為了試試麥克風是否好使,張口便說:“先生們請注意,五分鍾之後,我將對蘇聯進行轟炸。”一語既出眾皆嘩然。裏根在錯誤的場合、時間裏,開了一個極為荒唐的玩笑。為此,蘇聯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總的來說,在莊重嚴肅的場合不宜開玩笑。
最後,對象要分清,同樣一個玩笑,能對甲開,不一定能對乙開。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對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對方性格外向,能寬容忍耐,玩笑稍微過大也能得到諒解。對方性格內向,喜歡琢磨言外之意,開玩笑就應慎重。對方盡管平時生性開朗,假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傷心事,就不能隨便與之開玩笑。相反,對方性格內向,但正好喜事臨門,此時與他開個玩笑,效果會出乎意料得好。
在辦公室之類的工作空間,無論日後是想仕途得意平步青雲,還是想就此默默無聞地過太平日子,都有必要在辦公室這個無風還起三尺浪的地方注意開玩笑的藝術,哪怕是最輕鬆的玩笑話,都要注意掌握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