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話: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麵子問題,中國人曆來重視,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道非常奇妙的精神景觀。麵子是榮譽的一種形式,當然是最初的形式;麵子也是一種尊嚴,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最後的尊嚴。“花花轎子人抬人”,這是人際交往中的原則。你給我方便,我才給你方便。
技巧70.給他人一個台階
有一個很智慧的故事是說台階的:一位禪師在晚上到院子裏散步,當走到牆角邊的時候,他發現平時很平整的地麵上多了一塊石頭。他立刻明白是他那個總是不守規矩的徒弟違反寺規爬到牆外去玩樂了。這對於寺院來說是很嚴重的事件,要麼禁閉一年,要麼勒令出寺,或者杖擊一百。禪師很氣憤,但是當他正要叫其他人來監視的時候立刻停住了。他想也許有更有效的方法,既可以懲罰徒弟,又可以讓他從此不會再犯。
禪師沒有離開,他就坐在那塊石頭上等徒弟歸來。半夜時分,徒弟回來了,徒弟摸著黑從牆外翻進來,雙腳正好踩在禪師的肩膀上。禪師把驚魂未定的徒弟輕輕放下,對他說:天這麼晚了,快回去睡覺吧。
第二天徒弟滿臉羞愧地見到禪師的時候,禪師的臉上卻一如平常,就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故事的結尾是這樣的:他的這位原來總不潛心修煉的徒弟,從此成為寺院裏最刻苦用功的徒弟,當禪師故去的時候,這位徒弟接替師傅的位置成為寺院的住持。
其實,重要的倒不是徒弟成為了住持,而是禪師給徒弟的那個台階。
必要的時候,給別人一個麵子,不要不識相,以至於最終造成彼此的尷尬與不愉快。本來,這就是一件小事情,朋友之間,礙於麵子,給他人一個台階,大家皆大歡喜。相反,如果你當仁不讓,讓對方下不了台,從此便彼此心存芥蒂,甚至反目成仇,恨你一輩子。
魯國大夫公父文伯在一次宴會上,特別請大夫露睹父作為貴賓。然而,在上菜的時候,放在露睹父麵前的一隻鱉,不知怎麼,竟比別的客人的鱉小了些。露睹父看著四周的鱉,大為惱火,在眾賓客麵前大聲說:“等這隻鱉長大以後再吃罷!”說完便拂袖而去,搞得公父文伯十分尷尬,好好的宴會不歡而散。
為了一隻鱉的大小,導致主客翻臉,露睹父這樣做真是太不給公父文伯的麵子了,而且在眾目睽睽之下。這不僅在與主人交往之間砌了一堵牆,而且在與賓客以後的交往中也砌了一堵牆。
俗話說,人無完人。每個人不可能一輩子不做錯事,對於那些不違反原則、不失大雅、無關緊要的小事,我們應該給別人一個機會,給別人一個麵子,給別人一個自尊。那麼別人會感激你的理解、包容、大度,從而會使他記住這次的教訓,改進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也會加深你們之間的友誼。由此也會更加體現你的心胸寬闊、坦蕩容人的博大的胸懷。否則,不給他人麵子,讓別人在公共場合下不了台,那就是做人的最大失敗了。
我們不但要盡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別人下不了台,而且要學會在對方可能不好下台時,巧妙及時地為其提供一個“台階”,既能使當事者體麵地下“台階”,又盡量不使在場的旁人覺察,這才是最巧妙的“台階”。
一次,一位外國客人在天津水晶宮飯店請客,請10個人要3瓶酒。飯店女服務員小丁知道10個人5道菜起碼得有5瓶酒,看來客人手頭不那麼寬裕。於是,她不露聲色地親自給客人斟酒。5道萊後,客人們的酒杯裏的酒還滿著。這位外賓臉上很光彩,感激小丁給他圓了場,臨走時表示下次還來這裏。如果小丁想讓這位外賓“出洋相”是太容易了,但那樣就會失去一位“回頭客”。善於交往的人往往都會這樣不動聲色地讓對方擺脫窘境。
有時遇到意外情況使對方陷入尷尬境地,這時,你在給對方提供“台階”的同時,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時為對方麵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過的了,會使對方更加感激你。如果把別人的失誤當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製造笑柄的失誤。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連贏幾盤棋後,往往會有意走錯幾步,讓對方最後贏一兩盤。其實,作為社交活動,並非正式比賽,對輸贏不必那麼認真,主要目的還是交流感情,增進友誼,滿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否則,計較起來,會給對方造成不佳的心情。
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極愛下象棋,又把輸贏看得很重,在一次宴會後與棋藝不凡的陳景夷對奕時,本來已一比一平局,卻要下第三局,在殘局時被對方打了個死車,傾刻間胡漢民臉色蒼白,大汗淋漓,又急又惱,當場暈厥,三天後竟因腦溢血死亡。
作家馮驥才在美國訪問時,一位美國朋友帶著兒子到公寓去看他。他們談話間,那位壯得像牛犢的孩子,爬上馮驥才的床,站在上麵拚命蹦跳。如果直接了當地請他下來,勢必會使其父產生歉意,也顯得自己不夠熱情。於是,大馮便說了一句幽默的話:“請你的兒子回到地球上來吧!”那位朋友說:“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結果既達到了目的,又顯得風趣。馮驥才用幽默的言語,巧妙給對方一個台階。
我們在生活當中幾乎無時無刻不麵臨台階的問題。鄰居的孩子考的學校不如自己的孩子考的好,坐到一起怎麼說呢?如果你說:你的孩子那個專業好,將來找工作沒有問題。這就是給鄰居一個台階下,讓鄰居也感覺有一些麵子。一個總是不好意思張口的朋友遇到了難處,你想借給他錢幫助他渡過難關,如果你說:我這些錢在家裏用不著,閑著也是閑著。這樣的話語就會讓朋友不好意思的心理多一分寬然。
台階是為了讓人行走得方便而修建的。我們的精神生活中也時刻需要這樣的台階,我們如果注意給他人也給自己修建這樣的台階,你會發現生活一下子輕鬆美好起來。給他人一個麵子,是為人處世應遵循的原則之一。
技巧71.固顯愚笨,增強對方的優越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普遍有一種自我優越感,“你的愚笨,便是他的驕傲;你的聰明,便是他的恥辱。”而這種優越感在對比中會得到更進一步的體現。
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不得善終,而真正大智大慧的人,表麵上都似乎有點“愚”。不敗人生,“才”不外露。
很多時候我們堵在犯著這樣的毛病:自作聰明,過分相信自己。就是因為這毛病,我們時常在無意中因抓住對方的缺點或錯誤而毫無遮攔的加以指出,而這極大的傷害了對方精心為自己構造的優越感。又或者,我們時常在無意中抓住一個顯示自己聰明的地方,便迫不及待地希望對方能注意到自己的智慧,而這無疑使他的優越感感到極大的不滿。而事實上,我們的“無意”也並非真正的無意,而是我們習慣了“有意”之後從而對“有意”產生的一種淡漠的感覺。這種“無意”往往就是最為深刻的“有意”。
約翰 華納梅克曾說:“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總是隨身帶著一把放大鏡,當他們希望時,就用它來看別人的不完美。”其實,“有些人”是多麼保守的字眼,華納梅克對人類社會也太過溫和了,因而才顯得那麼留情麵。“別人的不完美”往往給觀察者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滿足感,而同時忘記了自己身上也有著同樣的不完美。
所以很多時候,故顯愚笨,增強對方的優越感,乃是大智若愚之術。
在與上級相處的領域裏,愚笨總比聰明好一般來說,偉大的人都喜歡愚鈍的人,記住這一點是不會錯的。任何領導都有獲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部屬超過並取代自己。因而,聰明的部屬總會想方設法掩飾自己的實力,以假裝的愚笨來反襯領導的高明,力圖以此獲得領導的青睞與賞識。
蕭何便是很好的例子。當年與劉邦共打天下的各位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輩,而最後皆被劉邦和呂氏疏遠和加害,唯有蕭何能安度晚年,為何?蕭何確實有一幅難得的愚笨。他從來對一些大事持漠不關心的態度,這樣劉、呂便放鬆了對他的注意,從而聰明地保全了自己。
上級畢竟有他的權力,一旦你表現出才智超過他,他便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他不會讓你長期這樣下去的,可以說這是人性的必然,一旦你是位特聰明的人,你就更應該注意保護自己,不要處處張揚你的聰明和才智,要盡量裝得愚笨一點,裝得不如你的上司,讓他獲得一種優越感,讓他陶醉於他的成就之中,而你則小事糊塗一點,大事注意一點就行了。這樣的愚笨,並非顯示出了你的無知。
其實,適當地把自己安置得低一點兒,就等於把別人抬高了。當被人抬舉的時候,誰還有放置不下的敵意呢?要知道,隻有當領導對別人詳加教導的時候,他的自尊心與威信才能很恰當地表現出來,這個時候,他的虛榮心才能得到滿足。
競爭激烈的場合,愚、拙、屈、訥是人為營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是為了要減少外界的壓力,或使對方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敵製勝,那麼可以在不受幹擾,不被戒懼的條件下,暗中積極準備、以奇製勝,以有備勝無備;如果意圖在於獲得外界的賞識,愚鈍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對自己的期待,而實際的表現卻又超出外界對自己的期待,這樣的智慧表現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視。“故顯愚笨”是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在消極中表現積極,在無備中表現有備,在靜中觀察動,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積極、比有備、比動、比明更具優勢,更能保護自己。
在更多的時候,上司需要並提拔那些忠誠可靠但表現可能並不是那麼出眾的下屬,因為他認為這更有利於他的事業。
當領導闡述某種觀點後,“愚笨”的他會裝出恍然大悟的樣子並且大聲叫好;當他對某項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辦法後,不是直接闡發意見,而是在私下或用暗示等辦法及時告知領導。處理上司交辦的事情,一定要盡可能地爭取時間快速完成,而不要過分糾纏於辦事的細節和技巧。“恰當”的錯誤反而會縮短上司與你之間的距離。
格拉西安《處世之道》之二百四十:利用假裝的愚笨。最聰明的人有時會使出這一招。有時候,大智若愚。你並非真的愚蠢,隻是裝作愚蠢。對笨人顯得聰明,或者對聰明人顯得愚笨,都沒有什麼好處——應該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假裝愚蠢的人並不蠢,為此受苦的人才愚蠢。地道的愚蠢,而非假裝如此,才是真正的愚蠢——假裝愚蠢是如此聰明。要想大受歡迎,你必須披上一張驢皮,看起來最純樸。
“故顯愚笨”,重在一個“故”字,這種甘為愚鈍、甘當弱者的低調做人術,實際上是顧及他人的麵子,它鼓勵人們不求爭先、不露真相,讓自己明明白白過一生。
人應該學會聰明,學會生存之道。但不是學小聰明,小聰明的人能聰明一時而不能聰明一世。大智若愚,表麵上愚笨的人,雖不計一時的得失卻能聰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在人性的很多領域就是這種現象。
技巧72.說話要把握好分寸
一天,剛參加工作的劉華被派到外地去出差。在車廂內,她碰到一位來華旅遊的英國姑娘,對方很熱情,主動向劉華打了一個招呼。正所謂“禮尚往來”,如果不與對方寒暄幾句,實在顯得不夠友善。於是劉華便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大大方方地隨口與對方聊了起來:“小姐,你今年多大歲數呢?”不料對方麵露慍色,答非所問地予以搪塞:“你猜猜看。”劉華轉而又問:“到了你這個歲數,一定結婚了吧?”這一回,那位英國小姐居然轉過頭去,再也不搭理她了。一直到下車,她們兩個人也沒有再說上一句話。
劉華與那位英國姑娘話不投機,主要是因為她在交談過程中向對方提出不恰當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國外純屬不宜向人打探的個人隱私。按照常規,對方是有權利拒絕回答的。
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文字描述,都是說話的基本方式。生活中,精辟的見解往往受人歡迎,泛泛空談則容易招人生厭。實踐證明,正確把握好說話的分寸,能夠給自己增添魅力、贏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機會。
據史書記載,子禽問墨子:老師,一個人話說多了有沒有好處?墨子回答:話說多了有什麼好處呢?比如池塘裏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幹舌燥,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雞,隻在天亮時叫兩三聲,大家聽到雞啼就知道天要亮了,於是都注意它。墨子的回答雖然簡單,但闡述了說話既要切中要害又要恰合時宜的道理。青蛙與雄雞的對比,形象地詮釋了把握好說話分寸的利弊。
把握好說話的分寸,關鍵是要說在理上。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有道是“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周恩來總理在“說話”上為我們樹立了典範,至今讓人記憶猶新。有一次,周總理在會見記者時,一個西方記者不懷好意地問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麼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周總理的妙語回答,既維護了國家尊嚴,又巧妙地變被動為主動。
把握好說話的分寸,要掌握說的時機,不能口無遮攔、信口開河。《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之死”,就是這方麵的一個反麵典型。楊修作為曹操身邊一個直接參與機密要務、總領營帳諸事的行軍主簿,在戰事失利的緊急情況下,口無遮掩,自作聰明地從“雞肋”口令中隨意妄猜,並在軍中肆無忌憚散布消極言論,最終落得個被曹操以“亂我軍心”罪處死。
今天,再度品味這個曆史故事時,我們姑且佩服楊修的知人論世,但更多是為他空有真才實學、說話不注意分寸、亂說瞎說招來“殺身之禍”而惋惜。
漢代著名丞相蕭何有一次向漢高祖劉邦請求將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讓給老百姓耕種。上林苑是一處為皇帝遊玩嬉戲打獵消遣的大片園林。劉邦一聽蕭丞相居然要縮減自己的園林,不禁勃然大怒,認為蕭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錢財,才這樣為他們說話辦事的。於是蕭何被捕入獄,同時被審查治罪。當時的法官廷尉為討好皇上,隻要皇上認定某人有罪,廷尉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這緊要關頭,旁邊的一位姓王的侍衛官上前勸告劉邦說:“陛下是否還記得原來與項羽抗爭以及後來鏟除叛軍的時候嗎?那幾年,皇上在外親自帶兵討伐,隻有丞相一個人駐守關中,關中的百姓非常擁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麼關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您認為,丞相會在一個可謀大利而不謀的情況下,去貪百姓和商人的一點小利嗎?”
簡單幾句話,句句擊中要害,分寸合適。劉邦深有感觸,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魯莽,對不起丞相的一片誠心,感到非常慚愧。於是當天便下令赦免蕭何。
談話中,要注意不要議論別人的短處,提及自己和對方都很熟悉的第三者,此時千萬不要談論第三者的短處,因為這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會擔心你背後也許會議論他的短處,從而對你采取戒備心理。
如果人家說東,你就說東,人家說西,你也跟著說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要人雲亦雲。這樣會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同時,也體現了你自己沒有主見。
不要學“王婆”,自賣自誇,一句自賣自誇的話,往往是一顆醜惡的種子,一旦由你口中播入他人的心田,便會滋長出令人生厭的幼芽。所以,和陌生人初次交往時,應該保持謙遜的態度。
不要囉裏囉唆,一鍋豆腐磨不完,囉裏囉唆招人煩。如果你總是拿一件事情翻來覆去地說,會使人感覺乏味。一個詞、一件事不管多麼新鮮誘人,若出現過頻,就會大失光彩。
在雙方談話進行得興高采烈、生動活潑的時候,你提出告辭是比較適宜的。而且應選擇自己講完話時,這樣做,既可以省時間,又可使對方的留戀之情油然而生,萌生起一種企求能再次見麵的欲望。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能把握好說話的尺度,也就能掌握說話的主動權,更會贏得大家對你的寵愛。
技巧73.酒桌上的麵子
一人“食”,通常說是吃飯,眾人“食”,則稱之為“宴”。“宴”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多的是彼此互通情感,結交新知,籌謀劃事的一種方式,一道橋梁。酒桌上的麵子,便成了結交新知、籌謀劃事能否成功的重要奧秘。
簡單地說,酒桌上隻有兩個人,賓與主。酒桌上的麵子也就是賓的麵子與主的麵子。賓主間的敬意互達,歸要結底可以清晰地用兩個最基本的詞彙來概括,即“請”與“謝謝”。一請一謝並非就是三言兩語,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繁文縟節。請字體現待客之道,是主人顧及賓客的麵子的體現;謝字表達賓至如歸的誠意,是賓客顧及主人麵子的體現。一一展開來,禮尚往來,談笑風生,觥籌交錯的禮儀之風便橫貫其中。隻有懂得了酒桌禮儀才可能顧及好酒桌上對方的麵子。
首先,座次安排是繼邀請之後主方體現對賓客的歡迎與尊重的首要體現。通常酒桌以圓桌為主,麵對入口,或餐廳內視野良好,可觀賞節目者為上座,然後以上賓的右位為次,左位排第三,一右一左,以此類推,入口處或上菜處為下,則是主人屈尊禮上的座位。但是,僅此安排隻是主人單方麵知曉,客人並不知情。因此,正式或隆重的酒桌上通常會預先放上來賓的名卡,並出於照顧上需要,會將男女賓客穿插入座。其實,隻是一處細節的體貼,賓客便無須為誰坐了上座或自己不小心坐了尊位乃至無意間與女賓挨到一起而心生尷尬,客隨主便的謙和為彼此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如果你是主人,你應該提前到達,然後在靠門位置等待,並為來賓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請者,那麼就應該聽從東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來說,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話,你應該將老板引至主座,請客戶最高級別的坐在主座左側位置。除非這次招待對象的領導級別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