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著者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魯迅先生著述豐富,在論文和講義方麵,除本書外,還著有《墳》《中國小說史略》等。其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等,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本書共分為十篇,前三篇為“中國文學史略”,第四至第十篇均為“漢文學史綱要”,從不同角度談到著者對中國古代文學一些問題的看法。其係魯迅先生1926年在廈門大學擔任中國文學史課程時編寫的講義,題為《中國文學史略》;1927年在廣州中山大學講授同一課程時又曾使用,改題《古代漢文學史綱要》;1938年編纂《魯迅全集》時,編者將此講義更名為《漢文學史綱要》。
本書於1941年10月10日初版,由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纂,魯迅全集出版社印行,收入《魯迅三十年集》。此次出版即以此版本為底本編輯整理,將繁體字豎排改為簡化字橫排,徑改書中刻印錯誤,標點符號按現代漢語使用規範處理,餘則保持底本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