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生產的重要性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糧食高產作物之一,世界各大洲都種植有水稻,稻米是全球近一半人口賴以生存的基本食糧。水稻在中國是最早栽培的重要農作物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中國是世界上稻作曆史最悠久和稻種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栽培地域遼闊,是世界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全球年種植水稻麵積約占穀物種植總麵積的23%,年產稻米約占穀物總產量的29%,產量僅次於玉米、小麥。中國水稻的總產量居世界各國首位,約占世界上稻穀總產量的37%。水稻播種麵積占中國糧食播種麵積的1/3,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5%,每畝(1畝≈667米2,下同)產量為423.3千克,比全球每畝平均產量的256.7千克高65%。在穀類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纖維最少,各種營養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較高。全國約有半數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要食糧,其生產的豐歉同國計民生息息相關。

水稻生產在中國農業生產以及國民經濟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今世界人口持續增長,耕地不斷減少。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對水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世界糧食麵臨著數量日益短缺、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嚴峻挑戰。因此切實抓好水稻生產,特別是高效優質低成本無公害的水稻生產,無論從當前利益還是從長遠利益,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改變糧食增長方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大意義。

二、水稻生產概況

水稻是一種高產、穩產作物,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在我國分布極廣,跨越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5個氣候帶,南自北緯18°9′的海南島南端的崖縣和西沙群島,北至北緯53°29′的黑龍江最北部的漠河,東自台灣省,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都有水稻種植。

自1950年以來,世界水稻生產發展迅速,1992年世界水稻播種麵積為22.07億畝,比1950年的19.55億畝增加了42.8%,而單產則由每畝105.3千克增加到238.2千克,提高了126.1%;總產量由1.632億噸增加到5.255億噸,提高了222.0%。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世界水稻播種麵積增加速度減慢,但由於優良品種(組合)和先進栽培技術的推廣,單產迅速提高,總產量仍得到大幅度提高。據分析,1960~1990年30年間,水稻播種麵積擴大對總產的提高貢獻率隻占了19.22%,而單產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0.78%。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水稻生產得到了極大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解決我國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水稻種植麵積由1949年的3.86億畝增加到2006年的4.39億畝,總產量由1949年的0.49億噸增加到2006年的1.82571億噸,畝產由1949年的126千克增加到2006年的415.5千克。然而,稻穀總產量由1983年的1.69億噸增加到1997年的曆史最高紀錄2.01億噸後,1998年開始呈明顯下降趨勢;水稻播種麵積基本呈連年下降趨勢,1983年為4.97億畝,到2006年縮減為4.39億畝;而稻穀畝產在1998年達到424千克的曆史最高水平後,近年有所下降。盡管2004年以來國家出台了一係列惠農政策,水稻的種植麵積和產量都有所回升,但與最高年份差距仍然明顯。水稻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糧食作物,如何保證水稻生產的穩定性,是目前麵臨的重要挑戰。一方麵應該采取包括政策支持在內的各種有效措施,確保水稻的種植麵積,另一方麵要通過各種技術手段進一步提高單位麵積產量,以實現水稻的高產穩產。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水稻生產片麵追求數量的增長,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嚴重汙染了農業環境。而對關係到水稻可持續發展的高效益、低成本、無公害栽培等方麵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則重視不夠。近年來,國家出台的一係列政策,對推動高效益、低成本、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2001年5月農業部在全國範圍內創建了100個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生產示範基地縣;2003年農業部在《關於上半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及下半年工作意見》中提出重點在優勢產區推廣優質水稻品種;2004年1月14日,《農業部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幹政策的意見〉的意見》中提出: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重點建設以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為主的9大優質糧食產業帶和優質專用糧食基地,要在優勢產區重點推廣50個水稻等糧食作物的高產優質新品種;2004年1月14日農業部同時還在《關於恢複發展糧食生產的意見》中指出要重點推廣水稻拋秧、旱育稀植、免耕拋秧和稻鴨共育等輕型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2005年2月7日《關於2005年發展糧食生產的意見》指出水稻以發展優質稻為重點,擴大雜交稻和超級稻種植,長江中下遊和華南適宜區應繼續恢複“雙季稻”生產,東北地區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水源條件好的地方可增加優質粳稻生產;2005年12月28日杜青林部長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指出重點推廣水稻免耕插秧等10項增產增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