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於國家出台了一係列的政策,目前,我國高效益、低成本、無公害栽培的水稻生產已有了較大的發展。2004年,天津市首次進行2萬畝無公害水稻基地的認定;從2005年開始,黑龍江八五七農場被列入全國農墾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追溯係統試點單位;2008年,擁有38萬畝水田的八五七農場,已有20萬畝水稻取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2006年,沈陽市新城子區大麵積推廣無公害水稻生產,全區水稻的無公害率大大提高,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水稻品種已達到11個。目前,全區已有16萬畝水稻全部實行了標準化無公害生產。浙江省2006年提出繼續大力推廣應用水稻拋秧、直播、旱育秧、免耕直播等輕型栽培技術和水稻強化栽培、稻鴨共育等高產高效新技術,實施農藥減量控害工程,大力推廣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和測土配方施肥等無公害生產技術,2010年全省稻穀品質基本達到無公害標準;2008年,江蘇淮安稻米獲無公害認證麵積達267萬畝,為江蘇省第一大無公害稻米生產基地。近幾年全國各省市都把無公害水稻生產放到了重要的地位,無公害水稻生產發展迅速,截止到2008年我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穩步發展,“三品”大米生產麵積分別達到5000萬畝、3000萬畝、50萬畝,無公害大米認證品牌近500個。
三、我國水稻生產的成就及稻作科學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作物栽培作為一門新的現代應用科學,成為農業科研和農業教學的重要內容,水稻栽培科學從此得到迅速發展。我國廣大的水稻科技工作者、專家、學者與高產栽培勞模及廣大的生產者緊密合作,采取理論研究與高產實踐緊密結合的方法,通過總結實踐經驗,進行大量科研攻關,探索高產栽培理論,並以高產栽培理論研究成果為先導,提出了許多適用的栽培新技術,經幾代人的努力,迄今已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的水稻栽培理論體係。主要栽培理論成就有:水稻生育及其模式;需肥需水生理特性;水稻源庫理論;產量、品質與抗性形成生理與生態;水稻群體質量理論;單項與複合農藝措施效應規律等。在這些理論基礎上建立了不同生態區域、耕作製度、生產條件下適用的多種水稻栽培技術體係。在育秧方麵,形成了常規濕潤地膜育秧、旱育秧、軟盤育秧、無盤育秧等技術;節水方麵,形成了直播型、覆膜旱作型及移栽型等多種節水栽培技術;輕簡栽培方麵形成了旱育稀植、拋秧、強化栽培、直播稻、再生稻等一係列技術體係;此外在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等方麵均取得了重要的技術成果。上述這些理論與技術成果的推廣和普及對不同地區水稻的增產、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並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1949年至今,我國稻作科學的發展經曆了以下四個時期。
第一個發展時期是從1949~1961年,這段時期進行了耕作製度的變革,20世紀50年代開始南方地區推廣間作稻改連作稻、單季稻改雙季稻的耕作製度改革,推廣了一些先進栽培技術。1954~1956年,南方大部分稻區基本把以前的間作稻改成了連作稻,不少地區把一季稻改為雙季稻。至1956年全國水稻種植麵積達到4.99億畝,比1949年增加了1.14億畝,增產稻穀3384萬噸,其中因改製擴大複種指數而增產占55.9%,總產量提高了69.8%,單產增加緩慢,年增產每畝不到1千克。在此時期末,由於某些地區超越客觀條件發展雙季稻,又急忙下馬,以及遇到三年自然災害等原因,水稻播種麵積減少,總產量相應下降,單產也在降低,我國水稻生產出現第一次“滑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