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溫州童謠的內容,如民間歌謠總的內容一樣,向來多種多樣,其中既有歌詠自然萬物的,也有反映人民所思所想的,更有表現民間豐富的生活麵貌的。因為搜集的範圍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學科眼光不同,具體的目的不同,在內容的分類上呈現不同的劃分方式。這些分類各有各的光彩,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用處,學術的研討是本該如此的。本書所采取的溫州童謠內容的分類法,是按時間順序,依照兒童的成長過程,分作幾個階段,各階段有各階段的歌謠相伴,故有以下三類:

一、為孩子的童謠

孩兒初來世上,還不會說話,剛學說話,在入睡時,玩耍時,用飯時,病疼時已經有許多童謠伴隨著了。這一類的童謠在年輕的母親之間,更在經曆了人生長途的祖母、外祖母一輩人之間傳承。這類童謠吟唱時的聲音滿含著深情與溫柔,足以將小孩帶入一個童話世界。我們每一個人在追索最初的記憶的時候,都會回到這種記得不很清卻又很難忘懷的境界之中。這類歌謠的詞句,往往滲透著曆盡人生的酸甜苦辣又回歸於童年天真之中的大人的感情,不知為什麼,大人們的這種滄桑的天真與新生兒的稚嫩的天真極容易合流,這大概就是許多研究者都認為哄眠謠為孩子人生中最早接觸到的文學形式的原因了。如:汪啊汪,打卵湯,卵湯花,蓮子燉糖霜,娒兒吃底涼汪汪,一覺睏到頭天光頭天光:天亮了。——《燈光光》汪汪困,搭搭困,大人有事幹。洗板砧,切大蒜,劈柴爿,燎湯罐。——《催眠謠》兒童學語,先音節而後詞意。節奏和緩、輕快的童謠可以讓嬰兒備感舒暢。這是兩首哄嬰幼兒睡覺時念唱的童謠,前一首講述母親在哄孩子睡時表達了美好的願望,後一首內容表達的是一個勤勞的母親希望孩子快快睡覺,好讓她能幹家務活。由於童謠的畫麵親切自然,音韻柔和,加上母親抱著或搖著孩子輕輕地晃動,孩子較為緊張的神經、肌肉、心靈都得到放鬆。孩子睡得快、睡得好就能快快長大,讓孩子安穩入睡是母親此刻最大的期盼,母親講述自己的忙綠生活,希望孩子能明白。故童謠語調平靜、徐緩,為孩子的入睡營造出一種溫存、親切、安寧的氣氛。不僅直接“催眠”,也有助於孩子健康地成長。

上麵的童謠隻是在哄嬰兒入睡時用來念的,主要的施予者是成人,兒童則主要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因此它更多的時候成為了一種聲音上的暗示,即聽到這類童謠就意味著睡眠時間的到來。通過這類帶著意趣的童謠以及母親和長輩們充滿愛意的輕聲吟唱,兒童度過了最為柔弱的嬰兒階段。另外還有一種大人為使嬰幼兒快樂而與嬰兒玩耍逗樂時伴有動作的童謠。這類童謠從內容上看一般都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勞動有關,如《淘沙,淘沙》與《車水拔捕》:淘沙,淘沙,半升米,半升沙,煮做飯,散花花;煮做粥,生米渣。車水拔捕,犁田種穀。種仂東,種仂西,種仂饃糍給大大:爸爸。吃。阿大咬一餐,倒在豬欄間,公公了勿的了勿的:不夠。婆婆正好好。說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家務、農務事,也是唱者熟悉的生活經驗,一般都是大人隨口唱來。唱此童謠時大人以雙手挽住懷中嬰兒的兩手,前後俯仰,以狀洗淘動作。或大人把嬰孩置於膝上,雙手拉著做推拉動作。在念這些童謠時,由於嬰兒不僅在聽覺上享受著童謠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音樂美,而且在身體上也感受到肢體活動帶來的興奮感,因此,適合嬰幼兒時期的兒童受用,這些童謠都能給他們帶來身心的愉悅。而由於這些童謠在朗讀過程中,一般是大人念給孩子聽,或是大人和孩子共同朗讀,並伴隨著親昵的動作,能夠帶來大人與孩子之間在身體和心靈上的雙層互動。這種伴隨著童謠的互動,能夠增強他們之間親密的關係,既為兒童帶來歡愉和安全感,也能為大人提供與孩子交流的捷徑。隻要大人念起童謠,孩子們的注意力就馬上被吸引過來,這種聯係的建立能夠為大人更進一步了解兒童提供渠道,也能夠為兒童帶去與大人同樂的歡愉感。從這一層麵上而言,充滿遊戲性和童趣的這一類童謠,提供了一種父母和兒童共樂的場域。

二、教誨兒童的童謠

俗諺有雲:“腿隨著嘴”。這是說小孩在搖搖學步之後就牙牙學語了。這一階段,孩子學會了走路,或多或少地能說上幾句話,對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對什麼東西都想嚐嚐和碰碰,對語言的好奇心也很強,願意聽大人吟唱,也願意自己學唱。大人常吟一些頂真格的童謠來滿足小孩的興趣,小孩也斷斷續續的學唱,或者大人與小孩“合唱”,各種情形,都有十足的人情味,成年後留在記憶中的最初的詩歌,往往就是這階段聽唱和學唱的童謠了。這一階段的童謠,大體上還是在成年人間傳承的,雖然教給孩兒吟唱,許多地方還都帶著成年人的感情。周作人在《兒歌之研究》中也有談到這個問題:“幼稚教育,務在順其自然,助其發達,歌謠遊戲,為之主課,兒歌之詰屈,童話之荒唐,皆有取焉,以爾時小兒心思,亦爾詰屈,亦爾荒唐,乃與二者正相適合,若達雅之詞,崇正之義,反有所不受也。由是言之,兒歌之用,亦無非應兒童身心發達之度,以滿足其喜者多語之性而已。童話遊戲,其旨準此。迨級次逮進,知慮漸周,兒童之心,自能厭歌之詰屈,話之荒唐,而更求其上者。斯時進以達雅之詞,崇正之義,則翕然應受,如石投水。無他,亦順其自然之機餌。”這類童謠如《火螢光光(二)》:火螢光光,飛我門頭吃麥湯;麥湯燙口舌,飛去吃桑葉;桑葉還未抽,飛去吃泥鰍;泥鰍未放子,飛去吃酥柿;酥柿還未黃,飛去吃砂糖;砂糖還未圓,飛去做狀元。這首童謠采用頂真格,念起來音韻節奏感強,易記易唱。大人在教孩子念誦這首童謠時,仿佛一個個帶著自身特點的事物迅速地在眼前出現,又迅速地消失,進入一個眼花繚亂、事物以極快的速度運動著的世界。這和兒童的心理特征正好相適應。兒童年齡小,生理、心理不成熟,注意力不可能長時間地集中在某一點上,容易被更新奇的東西所吸引。這表現了他們是向往新奇,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對認識事物充滿了熱情。也反映了他們的求知欲望特別強。故利用這類童謠培養孩子求知欲、新鮮感,並在念唱童謠的過程中感到愉悅,也培養了孩子語言的能力。當然,童謠中的最後一句:“飛去做狀元”,也體現了成人對於兒童成材的渴望。狀元作為一個未來形象的預設,帶著功成名就的色彩,它為孩子的發展指明了一個方向。且不論這個方向是否正確,這種暗示都能夠催促兒童努力地求取知識、修身養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兒童的發展。

孩子逐漸長大,真正融入社會生活,有了許多接觸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時機,為了更好地引導孩子正確的社會觀,大人們會創編了一些教誨謠給孩子念誦,“教誨謠是大人所編的教給小孩各種知識、做人規範與發音技巧的歌謠。童謠大多為成奶奶人所編,處於對兒童的關心愛護之情和教育後代成才的責任感,成年人自然要將自己的道德規範、社會經驗等融入童謠裏,以形象可親的形式傳給下一代。這種童謠可以有效地幫助兒童增長知識、開啟智慧、養成正確的觀念和習慣,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重要渠道。”有學者認為把童謠視為教化工具,未免背離了童謠的本意,但這並不意味著來自民間的純粹的童謠毫無教化功能。事實上,民眾對生活哲理的總結也往往會通過童謠這種形式表達出來。它們是普通民眾的生活寓言,是鄉土社會的經驗集合,也是承載鄉村哲學、進行自我教化的工具。當然,童謠的教化意義,畢竟不同於《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啟蒙讀本的知識傳授,它所教化的內容是鄉土社會人生觀念、社會道德、生活態度,日積月累的民眾生活經驗,以童謠這種方便形式一代一代地延續和傳遞,轉化為對個體或群體人生的勸勉。溫州童謠中的教誨謠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關於培養優秀品德,二是關於知識經驗的傳授。

(一)關於培養優秀品德的

有的教誨謠滲透著對兒童習慣、品德的培養,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其對人物的評價往往能影響兒童人生觀的形成。如《虎蟻呦呦》等係列童謠就是通過讚揚勤勞的螞蟻來讓兒童明白要做勤勞的人。《人吃五穀做事幹》傳遞的就是人應該勞動,應該樂於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的觀念。《鳥鳥》體現的是孝敬長輩、尊重老者的民間道德禮儀思想。《爹爹》講述的是對逝去親人的思念與緬懷的情感狀態。《靠自己》則表達了自強自立的願望和親戚朋友之間應互相幫助的情感。《學習解放軍》則是表達了對人民解放軍的崇拜之情,以及要向他們學習不怕困難的大無畏精神。這些童謠,很多都能折射出溫州人吃苦耐勞、堅忍不拔、依靠自己的奮鬥精神,同時也能夠將民間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道德觀以風趣生動的童謠形式,傳達給兒童,使得敬老愛幼、善良勤勞、互相幫助這些民間智慧和溫情的結晶能夠長長久久地融入整個民族、地區的人們的精神底色之中。如《禮貌歌》:則告訴我們做人要有道德品行,態度和諧,和氣才能創造財富:人生出門走西東,好言好語記心中,男過半百叫伯伯,頭發雪白叫阿公,年少姑娘叫阿妹,同輩之人稱弟兄,種田農夫叫阿叔,開店朋友稱店東,教書夫子叫先生,撐船公公稱船翁,從來和氣福自生,橫氣生非把命送。在這首童謠中,簡簡單單的稱呼對比從細節上顯示出了對每一類人的尊重,對每一個職業的善意。從“伯伯”、“阿公”、“阿妹”,到“店東”、“先生”、“船翁”這些詞語以點帶麵地展現了日常生活中應有的人與人之間的善意。通過誦讀這首童謠,能夠歸正兒童的稱謂,也能夠教會兒童在與各色人交往中應有的禮貌。這一類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與教化目的的童謠,顯然是民間智慧為了未成年的幼兒能夠盡快融入人情社會所做的,顯示出了質樸的生活道理。在這一類童謠中,歌頌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合作等美德,我們不難想象成年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美德是從他們的兒童時代起,就在童謠中逐漸地培養著。愛鄰人、愛親戚,也是人的優秀美德之一。它充分表現了人們的深厚友情、團結互助的思想行為,並以此來教育他們的後一代。但童謠的教誨謠並不是硬生生地說教,而是通過各種生動有趣的形式讓孩子明白道理。如《疥癆》:疥癆癰癰,半夜爬起燒湯,沒凳坐,坐床杠,沒腳盂,破水缸,沒腳布,稻稈椿,沒油燈,照月光。舊時由於人們的生活窮困,生活環境不言而喻。一些貧民會生疥瘡,這是一種皮膚病,患上疥瘡奇癢難耐,全身會被抓破,睡不著覺,隻好半夜起來燒開水擦身止癢,而童謠中的這位疥瘡患者家裏一貧如洗,所作所為不禁讓人發出帶淚的笑聲。這首童謠表麵是嘲笑生疥癆者而念的,但實際上是表達了對舊社會窮苦人生存環境惡劣和生活困苦的同情,通過“沒……”這一句式的反複出現,整首童謠營造了一個極端困苦的生活場景,從而以點帶麵地勾勒了當時困苦的生活狀態,讓兒童讀後能了解過去人們生活的苦難,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