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達優秀的思想品德的同時,對於那些不良的思想品德,溫州童謠中也同樣地給予有力的批評和諷刺,如《懶漢歌》:天光露水白洋洋,甚講曬太陽;日晝太陽上曬落,甚講黃昏夾暗摸;黃昏蚊蟲叫標標;甚講明朝天光起五更。從“露水”寫到“日晝”,在順延到“黃昏”,轉而提及“明朝”,一個懶漢的一天就通過時間的轉化生動地展現出來,而在這種變化中,唯一不變的是畏難、怕苦的懶漢形象。童謠對那些不愛勞動的人進行了嘲諷與批評。勞動人民向來熱愛勞動,可是,童謠中的懶漢害怕困難的緣故一天裏什麼事都幹不成,這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可以見到的。因而在童謠中給以最有力的批評,通過這種嘲諷與批評,勞動人民傳統的優良品德在這裏紮下了最早的根芽。
(二)關於知識經驗的傳授
幼兒活動的場所主要是家庭,而且他們的知識不廣,經驗貧乏。因此,他們對於大人所掌握的種種日常的生活知識,有的還難於理解,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雖經過大人說明,也沒法很好記牢。民間作者就把這種種知識創作成歌謠,我們管它叫做反映日常生活知識的童謠。它在廣大兒童中的流傳,非常普遍。它對教育兒童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反映日常生活知識的童謠,所包含的內容也是十分多樣的,我們看它的主要方麵。在知識經驗的獲得上,童謠往往攝取兒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描述的是日常的生活情景,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還有魚蟲烏獸、花草樹木、色彩數字等等,不但豐富生動,題材包羅萬象,而且合乎兒童興趣。既能滿足兒童好奇的心理,兒童亦能從中獲得薪的知識經驗。如《火螢光光(一)》雖然句與句之間沒有太緊密的聯係,但兒童卻能通過童謠了解很多蔬菜水果的特征。還有一些童謠,常常傳達著家庭中各種用物的知識。家庭中的用物很多,那些最為常用的。就往往出現在這類童謠裏。如《麻雀豆》:麻雀豆,團團轉,你奶講擂鑽。擂鑽會擂板,你奶講燈盞。燈盞會熬油,你奶講黃牛。黃牛會相觸,你奶講破鑊。破鑊會煮飯……童謠通過奶奶之口,向孫子孫女們講述了日常生活中擂鑽、燈盞、黃牛、破鑊等家庭用物的特征與用途,給兒童傳授了許多生活常識。類似的童謠還有《占兒做窠瓦簷頭》、《旁山介西叫》、《四季歌》、《紅梅閣》等。還有幫助兒童認路的地名謠,如《第一第一橋》這首童謠裏地名“第一橋、三宮殿、四營堂、七星殿、八仙樓”均在鹿城區內,兒童在念誦時就能把這些地名記住。這樣的童謠對兒童了解鄉土文化、增加地理知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類似的地名謠還有《沙巷》、《扭宕有花花沒瓶》、《三直直本是川》、《斑鳩斑》、《扇扇冷》等。從有些童謠中,孩子還可了解到曆史上的人和事,如《鈴叮當,鈴叮當》:鈴叮當,鈴叮當,哪年大旱那年荒?哪年磐石水沒城洞齒?哪年黃龍遊過江?鈴叮當,鈴叮當,光緒八年十六荒;鹹豐三年水沒城洞齒;乾隆七年黃龍遊過江。童謠以問答的形式告訴了孩子溫州曆史上鬧水災的事件。這種童謠中直接記錄某一固定時間、事件的情況雖然並不多,但是僅有的幾首能夠流傳下來,直接反映了內容中包含的事件在當時的影響是如何的巨大。作為一種群族記憶,這類童謠中的時間和事件的真實性已經很難考證,但是這些卻能夠營構起一種群族發展的曆史感,進而促進群族認同的形成,這種認同幫助了溫州這一地方的文化共同體的建立。因此,可以這樣說,承載著曆史知識的這類童謠,從一定程度上看來,承擔了口頭族群史詩的作用。
以上所說的,就是傳達日常的生活知識的童謠的主要內容。這種童謠雖沒有反映什麼重大的社會事件,但也傳達了一定的有關動物、植物、良好習慣和地理等方麵的知識。盡管這些知識一般不是很有係就的,但卻是正確的。由於這種童謠的不斷啟發和教育,兒童,特別學前的兒童們就漸漸地開拓了自己的智慧,豐富了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感性的認識。另一方麵,由於這種童謠,往往能把種種枯燥的知識表現得很具體、形象,音韻諧和,簡明易記,而且帶有一定的趣味,因而便成為兒童所特別歡迎的文學歌謠的一種。
三、兒童自己的童謠
孩兒漸漸長大,離開了母親、祖母的懷抱,走出大門,在庭院中,在街巷裏,結識朋友,獨立地扮演角色,開始青梅竹馬的生活,從這時起,童謠的傳承完全在孩子們中間進行了。如果說此前的歌謠主要表達的是成人對於孩童憐愛的感情,可以稱之為“母歌”,那麼從小孩跨出了家門,歌謠完全地屬於他們了,我們可以從這其中看到一片無邪的天真。這類童謠往往攝取兒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描述的是一般的生活情景,讀來十分親切。筆者將所搜集到的生活謠大致分為三類:詠人、詠事,詠物、但這三者之間常常互有交集。詠人的有《阿奶八十歲》、《阿媽密密笑》、《奶兒婿》、《新孺人新郎官》《後生娶個大姑娘》、《外公煺豬》、《大力士》、《苦力歌》等。如《阿媽密密笑》:刀鷹旋頂,阿媽講麥餅,麥餅餡糖,阿媽講阿郎;阿郎讀書,阿媽講雄雞;雄雞會嘚人;阿媽講蜻蜓;蜻蜓四隻翼,阿媽講皮翼;皮翼吱吱叫,阿媽密密笑。童謠以頂真和押尾韻的表現手法列舉了圍繞在“阿媽”身邊的人和事物,從而細膩地表現了她的生活狀態。從稱謂上,我們可以發現這首童謠的敘述者被表現為一個兒童形象,“吱吱叫”、“密密笑”這類詞語的使用,使得這個敘述者的形象生動、活潑,它符合了兒童的敘述語言,帶著童趣。從頭頂飛旋的老鷹,到加糖的餡餅,再到自己的孩子,對於一位婦女生活的展示是立體而全麵的。最後一句中的“密密笑”,則通過簡單的一個動作,展現了婦女心中的滿足與甜蜜。言簡,但意蘊無窮。
詠事的有《正月初一頭》、《月光圓圓》、《拜年》、《新孺人新郎官》、《後生娶個大姑娘》、《外公煺豬》、《無獨氏人》、《田歌》、《問姓謠》等。如《樟樹解板》:樟樹樟,樟樹解板噴香香;樟樹解板三百粒,叫個老司機造輪船;輪船造起光溜溜,三日三夜到溫州;溫州城底嬉三日,買到玉疏轉回頭。這首童謠敘述了一個鄉下人不惜用很多的樟樹板請師傅造船,經過三天三夜的水路行程終於到達溫州城的故事,其中的事件有起因、經過、結果,讀後讓人滿足,回味無窮。也寄予了兒童渴望去城裏嬉玩的心情。另外,詠事童謠中還有一些反映溫州人對民間節日的生活景況的童謠。溫州與全國各地一樣有著許多重要的民間傳統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等等。每到這些節日,從人人到小孩,都活躍起來了,親戚之間的往來也更為須繁了,大家都在愉快地迎接它、度過它。下麵舉《十二月謠》為例:正月燈,二月鳶,三月麥管做吹簫,四月清明吃米餅,五月最鬧看鬥龍,六月熱頭焱,大家曬黴毒,七月半夜牛郎會織女,八月中秋月餅獨(大),九月九,九層糕送娘舅,十月黃菱趕稻熟,十一月冬節麻糍甜,年到送走鑊灶佛,等著分歲壓歲錢。這首童謠反映了過去溫州民間過節日的景況。勞動人民成年累月的勞作,到了重要節日,都得有所表示,特別是春節,合家才可以稍得休息,好好團聚,或請親戚們來吃豐盛的飯餐。兒童們得到了壓歲錢,他們該是多麼高興呢!這一切,在上述童謠中有著不同程度的反映。這種反映,有時雖非特定事件的實錄,也有一定的事實根據,表達了人民的願望。無疑地,反映民間度過節日的生活景況的童謠,顯示了兒童生活中某些重要的側麵,“燈”、“鳶”、“鬥龍”、“送走鑊灶佛”這些帶有濃鬱地方色彩的世俗事物和“米餅”、“麻糍”這些兒童特別喜歡的節令小吃都生動地展現了獨具特色的民間節日場景,滲透著他們對生活的樂觀主義精神。它可以使念誦這者仿佛置身於節日之中,得到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