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2 / 3)

此外,溫州地區還有諸如平陽、蒼南的“燈酒宴”,洞頭百島的魚燈和孔明燈,各市縣的龍燈等燈會活動,皆是趣味橫生,它們也反映了溫州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是非常珍貴的特色民俗。童謠中一句“正月燈”,便把溫州各地形形色色的元宵燈會民俗全部囊括,既形象又精練,讓我們不得不佩服童謠創作者的語言功底與文字水平。

三、清明節

清明節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左右,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溫州人清明節上墳,主要有這麼幾個程序:一是清理墓庭。墳墓年月一久,雜草叢生,於是要先清理雜草,清掃垃圾,開溝排水,使墓碑清潔;二是香燭祭奠。在墓上點香燭,擺上供品,祭拜後燒金紙,放鞭炮;三是壓墓紙,掛柳錢,掘泥加土。

清明時節,在溫州比較有特點的民俗是吃“清明餅”。溫州的城鄉磨糯米粉做餅,以豬肉、筍絲或用甜糖做餡成清明餅。溫州的山區則會采綿菜做清明餅,因為綿菜又叫米菜,所以清明餅又叫“綿菜餅”或“米菜餅”。《十二月謠》中“四月清明吃米餅”中的“米餅”說的就是清明餅。另一首童謠《鳥鳥》中也有提到:你朝扭宕扭宕:哪裏。飛?往金山飛哩。往金山飛妝尼妝尼:為何,做什麼,為什麼。啊,鳥鳥?背大刀哩。背大刀妝尼啊,鳥鳥?斫毛竹哩。毛竹斫來妝尼啊,鳥鳥?打米菜籃哩。米菜籃打起妝尼啊,鳥鳥?摘米菜哩。米菜摘來妝尼啊,鳥鳥?做米菜餅兒哩。米菜餅做起妝尼啊,鳥鳥?送親眷哩。送給啊尼親眷啊。鳥鳥?送給外婆娘吃哩。外婆坐在扭宕吃阿,鳥鳥?做坑棚吃哩。這裏“米菜餅”說的就是清明餅。舊時溫州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插柳枝,兒童頭上佩戴柳枝圈,祖先墳墓也插柳枝。

四、端午節要吃飽,就算粽;吃得多,會肚痛。要吃爽,就算卵;嚼不細,肚裏要打滾。鍋兒裏拿出粽和卵,娒兒醒來打個滾。屋角裏灑落蠣灰粉,雄黃抹抹娒兒肚臍井。這首《端午謠》,詳細描述了溫州地區過端午節時的民俗習慣。“要吃飽,就算粽”說明溫州人過端午節時與其他地方一樣都要吃粽子。而包粽子與吃粽子都是為了祭奠屈原,童謠《看叼兒》與《端陽》就記述了端午節祭奠屈原的民俗,先看《看叼兒》:叼兒,叼兒,你扭宕來啊?叼兒,天上落噯,寶寶。天上落來伲事幹啊?叼兒,尋火種噯,寶寶。火種尋來做伲用啊?叼兒,點盞燈噯,寶寶。燈點起來妝伲用啊?尋鎖匙噯,寶寶。鎖匙尋來作伲啊?叼兒,開了樓門噯,寶寶。樓門開了伲事幹啊?叼兒,拔稻稈噯,寶寶。稻稈拔來作伲用啊?叼兒,打草鞋噯,寶寶。草鞋打起作伲用啊?叼兒,外公著噯,寶寶。外公著起伲事幹啊?叼兒,摘粽箬噯,寶寶。在粽箬摘來作伲用啊?叼兒。扼大粽噯,寶寶。大粽扼起作伲用啊?叼兒。重午(端午)吃噯,寶寶。重午伲事幹要吃粽啊?叼兒,祭屈原噯,寶寶。屈原到底是伲人啊?叼兒,大詩人噯,寶寶。阿尼叫做大詩人啊?叼兒,講不完噯,寶寶。阿尼事情講不完啊?叼兒,話很長噯,寶寶。今日有事先飛去啊,叼兒,明朝有閑再講添噯,寶寶。溫州話“叼兒”就是鳥兒的意思,而“寶寶”則是對孩童的昵稱。童謠以“叼兒”與“寶寶”對話問答的形式介紹了許多物象,讓孩子們在傳唱童謠的過程中既獲得歡樂又學到了知識。而“重午伲事幹要吃粽啊?叼兒,祭屈原噯,寶寶”則明確告訴孩童,端午節吃粽子的民俗是為了祭奠屈原這位大詩人。

又如《端陽》:端午花,紅又紅,搞朵鮮花送金龍。端陽端陽,粽子粽,拿一個粽子塞龍洞。龍戴鮮花吃粽子,吃飽粽子回龍洞。燒香磕頭求金龍,不要傷害屈原公公。這裏則對端午節包粽子的民俗做了具體解釋:“粽子粽,拿一個粽子塞龍洞。龍戴鮮花吃粽子,吃飽粽子回龍洞”,原來包粽子是為了塞住龍洞,以便金龍吃飽之後不出去覓食,防止它傷害屈原公公。兒童們天真、善良、樸素的價值觀與情感觀念,在此得到很好的詮釋。

寄托人們祭奠、仰慕屈原精神的粽子,在溫州稱得上是品種多樣,極具地方特色。最普遍的,是傳統的“四角粽”;紮成兩個尖尖的叫“牛角粽”;另外“線板粽”、“豆粽”、“甜粽”、“鹹粽”、“蜜棗粽”、“海鮮粽”等花色多種多樣。粽子深受人們的喜愛,童謠中還有關於粽子的謎語“四角四翹翹,帶子係半腰,個個都下井,井中上來解腰條”,十分形象。

與中國人傳統的端午節習俗一樣,溫州人在端午節也會喝雄黃酒,“雄黃抹抹娒兒肚臍井”(《端午謠》),就表明了這一點。在端午節那天,溫州家家戶戶都會買一包雄黃,沽二兩燒酒,在中午時分,先用雄黃酒擦孩童身上的太陽穴、囟門穴、委中穴、丹田穴(即肚臍)、湧泉穴各部位。接著把剩下的雄黃酒灑在屋前屋後,以起到防蛇的作用。雄黃酒防蛇這一民俗在《重五謠》中就有反映:吃了重五粽,破衣遠遠送,吃了雄黃酒,毒蛇遠遠遊,重五黃頭喝,疤瘡洗精光,重重吃麥麥,字眼學起快,吃了重五卵,做個生員郎,重五吃大蒜,讀書做高官。除了傳統的粽子與雄黃酒,溫州人在端午節這天還有吃雞蛋和大蒜的習俗,觀《重五謠》便知:“吃了重五卵,做個生員郎,重五吃大蒜,讀書做高官”,溫州話“卵”就是雞蛋的意思。端午節這天早上,溫州人家家戶戶都要煮雞蛋、鴨蛋,連同艾草菖蒲一起煮。舊時的人家還要把雞蛋鴨蛋染成紅色,用五彩線織成“卵袋”,放入紅蛋,掛在小孩的脖子上。民間說是端午節吃雞鴨蛋,大人添運氣,出外能賺錢;小孩添靈氣,讀書會聰明。吃大蒜所寄托的意義大抵也是如此,所以才有吃了雞鴨蛋、大蒜後“做個生員郎”、“讀書做高官”的說法。

同時,溫州還有端午節掛香包的民俗:重五到、掛香包、吃粽子、家家戶戶真熱鬧,艾蒿蒲舞、驅邪氣、防五毒、高高興興過重五。這首童謠提到的“掛香包”,說的就是溫州端午節還有掛香袋的習俗。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致。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

劃龍舟也是溫州人過端午節時的重要民俗活動,請看童謠《正月燈》:正月燈,二月鷂,三月麥管做鬼叫,四月螺陀劈啪跳;五月龍船兩頭翹,六月六搬衫搬褲曬;七月七舅父巧食送,八月半月餅擺捅盆;九月九日頭下山走;十月十薯絲連根曬;十一月爛冬,十二月空空。這裏的“五月龍船兩頭翹”說的就是端午節劃龍舟的民俗。端午節時,溫州各地都有龍舟競賽,俗稱“劃龍船”或“劃鬥龍”。時間一般是五月初一前後開始,到初十左右結束。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最為出名。鬥龍舟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十裏長途,往返二十裏。如果順潮而下,而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鬥到終點,不得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一劃到底,它的尾端設置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保持船的首尾平衡,鬥龍時,這兩人力奈龍頭,與三十六把槳一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塗長水逆,風緊浪急,鑼鼓聲喧,真是英勇無比。

五、六月六

《十二月謠》中提到的“六月熱頭焱,大家曬黴毒”與《十二月令》中提到的“六月六,曬黴毒”說的都是溫州人在六月初六這一天,都會把家裏的被褥、棉衣、褲子等拿出來曬,有的人也會把備吃的幹貨拿出來曬。夏至節後,恰逢小暑大暑節氣,氣溫升高,有時高達40℃左右,已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曆六月初六為中心,農曆六月初六,又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黴腐損壞。相傳在這天曬衣物,可以防黴防蛀。所以在這一天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有俗語“六月的日頭,後娘的拳頭”、“六月六,曬得雞卵熟”說的就是六月初六這天太陽有多猛烈。

舊時普通百姓家中沒有洗浴設備,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淨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婦女們在這天會取木槿花和葉子磨成汁,煎湯來洗頭,稱“洗垢齪”。相傳可以使頭發保持黝黑靚麗,不易脫落。

另外,在溫州農村各地,早稻成熟的時候,有“嚐新”的民俗。《平陽縣誌》有記載:“六月,早禾熟,家家取新赤米,先薦神明祖先,後設宴嚐之,名曰‘嚐新’。”對此,溫州童謠也有提及:六月早稻黃又黃,打把稻節天天忙。天光割來露水穀,晚下曬燥好上倉。“嚐新”的儀式一般為:將剛熟的稻穗上的穀捋下來,曬幹舂米,煮成米飯。然後在中庭擺起一張小桌,放一盤茄子、一盤帶豆和一碗新米飯,點燭祭祖,稱“敬天地”。然後全家開始吃“嚐新酒”,席上有糕餅、魚肉、雞鴨等。客人吃完飯,要留剩飯,以示有餘。

六、七夕

正月嘻,肉雜雞,二月閑,去砍柴,三月吃爻清明餅,四月跳蚤最難頂,五月吃爻重五棕,六月蚊子最叮痛,七月七巧食分成雙,八月中秋月光園朗朗,九月重陽雁飛高,十月種麥把灰燒,十一月雪花滿山背,十二月二十四祭灶佛。這首童謠提到的“七月七巧食分成雙”說的就是溫州的七夕了。七夕起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據《荊楚歲時記》載,當晚“人家婦女結鄉采縷,穿七孔針”,不少地方少婦、姑娘擺設香案,上麵放置瓜果,向織女乞得心靈手巧,所以這天也叫“乞巧節”。

七夕這天溫州有吃“巧食”的習俗。巧食是用糯米粉與紅白糖或麵粉相混合製成的長條甜餅,上麵印有狀元、魁星等人物。大家把巧食放在桌上虔誠祈求能心靈手巧,另有些巧食是等喜鵲來啄,相傳這是給喜鵲銜去搭鵲橋以供牛郎織女相會的,所以《十二月令》中說“七月七,巧食喜鵲啄”。

按溫州地區的習俗,這天嶽父要來女兒家向女婿贈送食品,而女婿則在自家招待嶽父吃飯,其中有一種特殊的食品叫做“牛舌餅”。另外也有長輩送外孫輩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