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1 / 3)

歲時節令也就是歲時、歲事、時節、時令等事,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種集體性民俗活動。歲時節令民俗是一個地區文化與曆史的縮影,透過它“可以觀察到一個地區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的方方麵麵,這不僅是民俗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構成人類學研究中的民族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溫州的歲時節令民俗曆史悠久,內容多姿多彩,活動豐富有趣,不僅保留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傳統,而且還隨著時代的變遷增加了眾多新的元素。溫州童謠作為民間生活的產物,自然對此多有記錄,人們常把具有代表性的節日編成歌謠,教與兒童,便其知曉節日習俗與禁忌事宜,如《十二月謠》與《十二月令》:正月燈,二月鳶,三月麥管做吹簫,四月清明吃米餅,五月最鬧看鬥龍,六月熱頭焱,大家曬黴毒,七月半夜牛郎會織女,八月中秋月餅獨(大),九月九,九層糕送娘舅,十月黃菱趕稻熟,十一月冬節麻糍甜,年到送走鑊灶佛,等著分歲壓歲錢。正月燈,二月鷂。三月麥稈作吹簫。四月四,做做戲。五月五,過重午。六月六,曬黴臭。七月七,巧食喜鵲啄。八月八,月餅餡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湯圓。十二月,塘糕印壯元。這兩首童謠講的是溫州一年中主要的歲時節令,應是成人所編,他們通過此類童謠告訴孩子們一年中十二個月的特征與主要的民俗活動。下麵便對這兩首童謠中涉及的各種歲時節令加以具體介紹:

一、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而童謠中的“正月”則是指從初一到元宵節的這段時間。春節是我國一年中最大的傳統節日。《岐海瑣談》一書對明代溫州人的過年習俗做了詳盡的描述:“臘月選吉掃塵。既望後,隨家豐儉,俱備具牲豐祀神,謂曰‘還冬’,仍以餘互相邀款。廿四夜以餳果祭灶,或倩黃冠送灶君,人家廳宇及衢巷燎火放爆,一同前日。合家長幼,擁爐圍坐,名為‘守歲’;諸房室燃燭,名‘點歲燈’;造色楮為錢曳而長之,懸諸楣楹;至若井灶,圈圊俱設紙馬。炊粉米為糕粢,侑以果品,腥牲交相饋遣。列香燭果糕,供奉家堂香火,掛祖先遺像於家及祠,一如俸神之禮。越新正第五日方除,俗號‘柵龍盤’。焚其所掛楮錢,曰‘燒年紙’。於是諸色等各執所業,曰‘開年假’。”

與所有中國人一樣,溫州人也極其看重春節,期間也會舉行許多具有地方色彩的節日活動。如童謠中提到的“十二月,塘糕印壯元”指的就是溫州地區在靠近年邊時舉行的送節禮儀。所謂送節,即在十二月內,女婿以糖製印花年糕二十雙,外加魚肉之類,送到嶽父家。婚後第一年,則要加倍。嶽父家回贈的是柑橘和通宵蠟燭,壓歲錢。在泰順,親戚相互饋贈,謂之“送年”。在樂清,女婿,外甥,幹兒子有向嶽父母、舅父母、幹父母饋贈禮物的習俗,俗稱“望年夜”。主人的禮物為鬆糕,其次有魚、肉和荔枝、桂圓、元寶包等,回送的禮物有柑橘、荸薺、凍米糖、元寶和壓歲包等。

溫州有句俗語:“頓頓廿九黃昏,日日正月初一。”溫州話的“黃昏”即“晚餐”的意思,整句俗語則指人們希望每頓飯都能像除夕的晚餐那樣豐盛,每天都能像正月初一那樣熱鬧和富足。可以看出,溫州人過春節是多麼的隆重。我們知道,溫州人在外經商的為多,但不管離家多遠,生意多繁忙,每年除夕辭舊迎新的團圓飯,他們都會不遠萬裏地趕回來與家人共享天倫。而且無論家境貧富,團圓飯都會辦得十分豐盛,稱得上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於是在物質貧乏的年代裏,人們便有了“頓頓廿九黃昏”的盼頭。

除夕晚餐之前要祭拜祖先。在案桌上放上兩隻香盞,每隻上燃三炷香以及一支紅蠟燭,香和蠟燭要不間斷地點到正月初五;案桌上陳列貢品,端上佳肴,擺好酒盅,斟上黃酒,八仙桌每邊盛兩碗飯;之後開始燒金紙,放鞭炮,祭門神;待金紙的灰燼全部熄滅之後,撤去香盞和貢品,桌上的佳肴撤下重新煮過,接著就開始正式吃年夜飯。

溫州的年夜飯特別講究。一般席上要用十隻高腳的紅碗,盛著十樣冷菜,稱為“十全”,取十全十美之意。其中除雞、肉外,還要有落花生,取多子多孫的吉兆;柑橘,取大吉大利之意;鯉魚,取魚躍龍門,飛黃騰達之意;豆腐,取家門清潔之意;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蓋在頂端,取紅紅火火之意。熱菜中一定要有芋頭,和魚一樣象征年年有餘。席上的第一個菜一定要是年糕,意指年年高升;最後一道菜多是八寶飯,象征發財進寶。

年夜飯過後,至親的上輩人要給下輩的孩子發放“壓歲錢”,這是孩子們最為期待的,《十二月謠》中“等著分歲壓歲錢”便生動描述了兒童們的這種心理。為何要稱“壓歲錢”?因為以前的壓歲錢是長輩用紅紙將銅錢串起來的,他們將其放到孩子的枕頭下,稱能壓邪,故稱“壓歲錢”;同時,下輩人要給老年人送上慰問金以示孝順。

過了除夕,就是正月初一了。初一零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俗稱“開門炮”,一般先燃小鞭炮,稱“百子炮”,寓意吉祥;之後就是大鞭炮和煙花,聲音洪亮,響徹天際,意可解除一年的災患。有童謠寫道:“開大門,放大炮,才亦到,喜亦到”,就是人們在燃放鞭炮時說的吉利話。

“開門炮”之後,男女出門都要穿新衣,含辭舊迎新之意。而且溫州人在正月初一不煮新飯,吃的吃除夕夜留下來的飯菜,取“年年有餘”之意。初一這天大家也不勞動,不工作,商店不開門,人們互相拜年,穿著新衣,逛逛玩玩,碰到熟人,拱手相賀,大家說著吉祥話,盡情玩樂。這天人們心情舒暢,生活悠閑,莫不歡喜,於是就有了童謠中“日日正月初一”的希冀。

正月初一這天還有許多禁忌,如不講不吉利的話,不挑水,不串門,不縫針線,不挑糞,不倒馬桶,不敲擊地下,不洗澡洗頭,不掃地(怕掃走好運),不吵架,不動粗,不殺生,不討債,不動刀斧。

此外,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裏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禮品比較簡單,大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麵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沒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的南貨店,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時後,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之後。

關於春節期間舊時溫州人的日常生活與民俗習慣,我們還可以從溫州童謠《七天謠》的記述中了解到更多:初一專,初二攪,初三整條條,初四亂喬喬,初五出規,初六擔肥,初七小孩不乖捉來捶。童謠的意思是:正月初一這天,不管家庭貧富,一天三餐都要吃好喝好,不吃雜糧,所以叫“初一專”;到了正月初二,因為接連在除夕和初一享用了兩天的美食,有些人想換換口味,而更多的人是因為經濟條件差,人口多,享用不起那麼好的物事,於是摻雜了粉幹、麥麵、年糕或鹹飯等食物,因此有了“初二攪”之說,就是多種食物摻雜著吃;到了初三,大多數人除了粉幹、麵條外,還摻了番薯絲條,所以稱為“初三整條條”;初四就全部都是雜糧了,加上之前留下的吃食,就是“亂喬喬”了;初五恢複了往常的規矩,叫“出規”;農村有“正月慢”的習俗,農民到了初六才下田揮鋤整地和擔肥灌溉田頭,因此叫“初六擔肥”;正月初一到初六這幾天不能吵架罵人,包括對小孩子,到了正月初七,孩子犯了錯誤就可以進行教育懲罰了。

二、元宵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自從元宵張燈的習俗形成以後,曆朝曆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誌》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彩,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台有八裏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禦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禦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裏。”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裏燈火不絕。到了明代,朱元璋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元宵節是全國性的節日,溫州元宵節也有燈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童謠《十二月謠》中所說的“正月燈”指的就是元宵燈會。另外如《鬧花燈》:正月十五鬧花燈,山頭姑娘看花燈;紅綠衣裳花頭巾,芳薺芝麻當點心;大街之上沒膽吃,小巷之中滿咀啃。這裏講的就是溫州燈會的熱鬧盛況,連住在山裏的姑娘都要穿得異常鮮豔到城鎮裏看花燈、購物,由此可見溫州人對元宵燈會習俗的重視。而“大街之上沒膽吃,小巷之中滿咀啃”則是對小女孩矜持心理的生動刻畫。

在元宵節這天,溫州的城鄉社廟都有龍燈,沿大街旋繞著前進,叫做“滾燈”。《永嘉縣誌》就對這天熱鬧非凡的場麵有過描寫:“簫鼓之聲,喧鬧達旦,男婦雜遝”。舉行燈會的時候,各種民間文藝形式豐富多樣,組合成隊,以鼓樂做前導,在各大街遊行,供大家欣賞,俗稱“迎燈”。根據葉大兵《溫州民俗大觀》記載,“迎燈”的次序是:

領先一人赤膊甩火流星在前麵開路,分開人群;後麵兩人掮一對“高燈”,為全隊指路。再後麵是4個武生打扮的人騎在馬上,扛四麵大旗,俗稱“打頭旗”。接著就是七個分隊:第一隊為頭旗隊,掮旗的人都是青少年,臉塗脂粉,服飾鮮豔奪目,做英雄的扮相。第二隊為紗龍隊,由四個老年人執掌紗龍;第三隊為板凳龍;第四隊為魚形燈、百鳥燈、花籃燈、八蠻燈,燈的末尾為金魚戲鳥郎,由小孩扮演,邊走邊表演豚魚與金魚互戲,趣味橫生,令人發笑;第五隊,由人們扮演名曲中的人物,都有“馬駕”、“抬擱”、“高蹺”、“獅子”、“旱船”;第六隊為布龍隊,由五條顏色不同的布龍組成;第七隊為“香亭”,有鼓吹樂隊跟隨。

以上介紹的是溫州市區的燈會,在溫州各縣,元宵節的燈會也很熱鬧。如《月光光溜溜》:月光光溜溜,奶兒嫁溫州。溫州人家好,吃來番薯棗。番薯棗打擂,碰著表妹。表妹哮咕,碰著姨夫。姨夫麻臉,碰著表弟。表弟跑馬燈,跑到後洋暨。擺起十八盤,吃爻盤盤空。外鑊叫兜添,底鑊戳飯裏焦。外麵叫多謝,底麵流眼淚。童謠中提到的“跑馬燈”指的就是平陽的“走馬燈”。走馬燈多為六角八角形、圓形宮燈狀亭台結構。是在一個紙燈籠中插一根鐵絲,鐵絲上方橫裝一個斜翼係統和葉輪,鐵絲中央再裝兩根交叉的細鐵絲,每根上麵粘上畫好的人、馬之類的圖案。在粗鐵絲的下方裝上一盞燈,之後由於冷熱空氣交替原理,葉輪開始轉動,帶動剪紙轉動,投射的影像好像幾個人騎著馬互相追逐,因此就叫“走馬燈”。“走馬燈”充分體現了溫州人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