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餅記錄了永嘉人的生存之道,在其漫長的演變中,永嘉人民不僅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細膩的麥餅製作手法,更為重要的是堅持使用本地最優良的原料,捍衛了永嘉麥餅的鄉土風味,一塊新出爐的麥餅飽滿白淨,厚薄適中,表皮微微焦黃,咬一口鬆脆相宜,頰齒留香,可當點心,也可當主食。吃厭了城市生猛油膩的食物,麥餅當是轉換口味的佳選。
(五)菜蕻點腳臨盤,盤到南山。七星八鬥,紙錢碼錢金銀口;說一說,淩風伴月;太子騎馬,馬鞭抽抽,眼淚流流;爛菜蕻,爛菜梗,有個烏龜捉牢給賊打。上錄《點腳臨盤》童謠提到的“菜蕻”,是以芥菜、油桐菜、白菜、碎菜、蘿卜菜為主的一種醃菜。將菜放在缸或桶中壓踏實,,邊壓邊放入鹽,儲存時間很長,食用時加上老酒和白糖,味道非常好。
(六)菜頭、蘿卜幹
在溫州人很熟悉的童謠《正月初一頭》裏有關於菜頭、蘿卜幹的記載:正月初一頭,捉張單個頭;走拉縣前頭,買隻醬菜頭,煮起一鍋一罇頭。阿一夾一夾,阿二想湯喝,阿三拔雙箸,阿四流眼淚,阿五給阿媽講,阿六頭打腫,阿七端起抿,阿八挾箸添,阿九走拉到,阿十看看罐頭非能燥。這首《正月初一頭》講的是舊時的溫州人家,人多錢少,正月初一也隻能買一個蘿卜煮菜,家裏十個孩子,眼睛光溜溜的都盯著這一道菜,有的偷吃到了,有的隻能喝湯,而有的隻能看到被吃得光光的罇頭發怒。由此可見舊時溫州家庭的貧困程度。
其中的“醬菜頭”,即蘿卜,是配主食的一種口感俱佳的小菜。菜頭葉可以切碎醃製曬幹,根部可以新鮮食用、醃製食用、切片曬幹或者刨成“菜頭絲”都可以。醬菜頭是家常食品,便宜又味美。
二、海鮮類飲食
溫州位於甌江下遊南岸,是著名的沿海港口城市,處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可想而知,溫州的海洋資源是多麼豐富。勤勞、聰明的溫州人當然不會坐擁寶山而熟視無睹,他們充分利用各種方法對海洋資源進行了開發,如永強地區就大量發展鹽場,將海水中的鹽分提煉成食鹽,“永強”在溫州話中甚至就是“鹽場”的意思,其規模可見一斑;至於各種海洋生物,溫州人則盡可能地將其加工成海鮮食品,以此豐富人們的食品種類。因此海鮮類食品在溫州飲食民俗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童謠中也提到甚多,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海鮮歌》:正月青蛄二月蟹,三月闡胡蝦蛄彈,四月鱭魚蝤蛑虎,五月泥糍配散飯,六月黃魚和朱梅,七月藏魚和水潺,八月鰨鰻強吃鴨,九月鰻魚和河蟹,十月鯔魚並鱸甲,十一月蝤蛑滿肚膏,十二月文蛤和江蟹。一首不足百字的童謠,就將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海鮮食品種類基本囊括,並對各種海鮮的盛產時令也有著具體介紹,讓我們由衷佩服童謠創作者的語言天賦與文字概括能力。溫州地區的海鮮食品種類如此豐富,逐一介紹必顯煩冗,因此僅以蝦蛄為例對其稍作介紹:
“三月闡胡蝦蛄彈”,這裏的“蝦蛄彈”就是“蝦蛄”,又叫爬蝦、皮皮蝦、螳螂蝦等。它味道鮮美,價格低廉,是沿海群眾喜愛的水產品。舊時蝦蛄不值錢,漁民捕到蝦蛄一般沒人買,隻得自己吃,因此溫州有俗語說“八月十五烏,張網人吃蝦蛄”。現今由於海洋資源的衰退,加上人們對蝦蛄的加工食用方法多種多樣,蝦蛄變得備受青睞。春秋兩季(秋季更妙)是品嚐蝦蛄的最佳時節,這時的蝦蛄體肥膏滿,柔嫩味鮮。烹飪蝦蛄的方法也各異,或清蒸,或椒鹽,或燒湯,或冷食,或熱食,儼然是海鮮中的上品。內行的人吃蝦蛄,雙筷並用,一隻自腹部由下而上掀,另一隻按住腹麵,輕鬆剖開;外行人吃蝦蛄經常會被刺得唇舌流血,因此,蝦蛄又叫“滿口紅”。從《炎亭童謠》中就可以看出蝦蛄不易食用的特點:月光夜,提燈籠,上茅坑,帶紙蓬,駝背人仔劃長船。劃出新蓬,劃底舊蓬,劃來白眼魚子送別人,自己吃的蝦蛄蟲,嘴巴邊戳得紅冬冬。老婆打老公,打得吱吱叫,隔壁阿嬸哈哈笑。舊時的蝦蛄是上不得台麵的東西,漁民捕得蝦蛄,不好意思送人,隻能自己吃,一不小心,嘴巴就被蝦蛄的殼戳破,戳得“紅冬冬”。通過這首童謠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溫州人禮待客人的品行,“劃來白眼魚子送別人,自己吃的蝦蛄蟲”,舊時溫州漁民的艱苦生活,船舊、收獲又小,生活並不寬裕,也讓人感慨頗深。
另外,對溫州人食用海鮮的四種方法也稍加介紹:熟食法,生食法,幹臘法和醃食法。熟食法,一般采用煮,蒸,燉,炒,煎等法燒成各種菜肴,並常用鮮料配以醃臘食品同煮或同燉;生食法,將鮮活的海鮮,洗淨切碎,拌以糖、醋、薑、椒,然後生食,如“魚生”、“江蟹生”;幹臘法,就是將新鮮的魚類剖開曬幹,不但可以久藏,並且別有風味,如“曬鰻鯗”;而醃食法,就是利用食鹽或者酒糟製作海貨,用缸儲存作為常年菜肴。經過酒糟的海鮮,氣味醇香,鬆脆衛生,不易變質,如醃海蜇。沿海漁區的溫州人民還充分利用鮮美海味作為原料,創製出各種別有風味的海鮮小吃食品。比如:魚圓,俗稱“魚羹”。用鮮魚肉配番薯粉,再加薑末,少許老酒,蔥花等加工而成;魚糕,用鮮魚肉配番薯粉,加薑末和少許老酒、再搓成圓柱形,先放油裏炸一下,皮黃了便撈上來,再蒸即成,還有魚麵,魚皮餛飩,水圓等等。
三、糕點果品類飲食正月湯圓鬧元宵,二月撐腰糕,三月團子顏色俏,四月四喜糕,五月粽子蘆箬包,六月冷水激麵麻油澆,七月芝麻巧果兩頭翹,八月陷肉紙兒包,九月重陽吃栗糕,十月油炸芙蓉糕,十月綠絲嵌秘糕,十二月八菜粥糯米燒。這是一首溫州月令點心謠,其內容就很直接地反映了溫州一部分的飲食習俗。比如在上文中,我們就提到過正月元宵吃湯圓。五月端午包粽子,七夕節家家戶戶做巧果,八月中秋送紙兒包(即月餅),等等。
“二月撐腰糕”所提到的撐腰糕,通常是二月初二那天才能吃到的。撐腰糕是用隔年糕油煎食,以求腰板硬朗,耐得勞作,故稱“撐腰糕”。有詩雲曰“二月二日春正饒,撐腰相勸啖花糕。支持柴米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片切年糕作短條,碧油煎出嫩黃嬌。年年撐得風難擺,怪道吳娘少細腰”。
“三月團子顏色俏”指的團子就是清明節“清明餅”。在清明前,溫州城鄉家家磨糯米粉做餅,陷以豬肉,筍絲之類,或者嵌以甜糖,俗稱“清明餅”。在山區,則采用清明草做餅。清明草,即綿菜,也叫做“米菜”。學名叫“鼠曲草”,一年生草木。清明季節,會萌生出麵麵白毛細葉,人們采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之糯米粉,以鮮筍、芥菜,肉丁為餡,製餅蒸熟而食。清明日這天不舉火,以冷食為果腹之舞,這即為古代紀念介子推自焚綿山取寒食之遺意。
“九月重陽吃栗糕”的“栗糕”是溫州的風味糕點小吃。栗糕,是以糯米粉、粳米粉加紅糖拌成糕粉,蒸製後放上栗肉而成,色醬黃,糕糯,栗香,味甜,是溫州民間重陽節風俗小吃。重陽栗糕,製作選用的原料是:糯米粉、粳米粉、紅糖、白糖、鮮栗子。製作時首先要把栗子煮熟後去皮;將糯米粉加水搓勻搓碎,再加紅糖拌勻篩成糕粉。將粳米粉及糯米粉倒缸內,把白糖用水溶化後倒入缸內,攪成糊狀,放入墊好屜布的籠屜內攤平,置旺火沸水鍋上蒸約6分鍾後,揭開蓋,將糕粉均勻地篩在上麵,再整齊地鋪上栗肉,加蓋再蒸約20分鍾,蒸熟後晾透,切成7厘米長、5厘米寬、1.3厘米厚的菱形糕塊。經過這些工序以後美味的重陽栗糕就製作好了,剛做好的味道很香,讓人忍不住想要品嚐。
“十月油炸芙蓉糕”的“芙蓉糕”因形態與色調如芙蓉花,故有此稱。芙蓉糕為長方形狀,金黃色。內部緊密並有勻稱孔隙,風味特點與薩其瑪相同。食之有鬆、軟、甜、香之感。製作時將白麵與雞蛋混合揉成麵團,然後上案擀成大片,切成6厘米長、竹簾棍粗的麵條,下油鍋炸成米黃色撈出。接著將飴糖、蜂蜜與白糖一並倒入瓢內上火熬成漿(待熬盡水氣,漿汁顏色發青起小泡時,滴入水中成脆珠即成),把炸好的麵條放入拌勻,將木框模型放在案上,抹點油,再把拌勻蜜汁的麵條倒入模型裏,用抹上油的軸槌軋擀結實,上麵撒上白糖,再用槌砸實擀平。放入烤盤,出爐後切成3~4厘米見方的塊或菱形塊即成。
“十二月八菜粥糯米燒”中“八菜粥”大概指的就是八寶粥,是冬天飲食的良品;“糯米燒”即米酒,溫州農家有自釀糯米酒的習俗,可以飲用,也可以當調料。做法是:選取上好的糯米,浸泡,蒸熟,當飯粒膨脹發亮、鬆散柔軟、嚼不沾齒時,就是成熟了。糯米蒸熟後,倒在竹席上攤開冷卻,撒第一次紅曲,再翻動一次,撒第二次紅曲,攪拌均勻。拌曲後的米飯加入清水裝入酒壇內攪勻後加蓋,讓其自然糖化。經20~25天發酵後,開壇提料,裝入酒籮內進行壓榨,讓酒糟分離。之後將壓榨出來的酒裝入酒壇內,加封。再經30天左右,即可開壇提酒。糯米燒的特點是清晰透明、香味濃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