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民俗包括飲食、服飾、居住、建築及器用等方麵的民俗,它最先隻是以滿足生理需要為目的的,如以飲食滿足維持生存的需要;以服飾滿足遮身蔽體,防寒保暖的需要;以巢穴房屋滿足抵禦風雨侵襲,防禦野獸傷害的需要;以器物用具擴展延伸人體器官功能,實現增強生活能力的需要。所以在民俗學發展之初,因為物質民俗側重生活實用性的特點,學者們對此並不重視,如最早提出“民俗學”這個概念的英國考古學家湯姆斯(W·J·Thoms)就認為民俗是“在普通人們中流傳的傳統信仰、傳說及風俗”,並舉例說明“如古時候的舉止、風俗、儀式、迷信、民曲、諺語等等。”很明顯,湯氏在定義民俗學的時候,是將物質生活民俗排除於民俗學體係之內的。但是人類的生活不僅有精神生活,還有物質生活,因此民俗作為人類生活中一種很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它也應包涵物質生活民俗。近年來,在鍾敬文等學者的提倡以及民俗學科自身的發展下,學界對物質民俗的研究也愈發重視。我們認為,“民俗學研究應該突破原來的局限,把整個社會生活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既包括精神民俗,也包括物質民俗。隻有這樣,民俗學才能獲得全麵的發展”所以研究童謠中的物質民俗事象也是很有價值的。
我們知道,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飲食民俗是物質生活民俗中最為重要的內容,與居住、建築及器用等其他形式的物質民俗相比,它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在童謠中也反映更多,故本節僅介紹物質民俗中的飲食民俗。飲食民俗,它主要指人們傳統的飲食行為和習慣。飲食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飲食民俗,正是這種飲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現。《禮記·禮運》有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墨子·辭過》也曾載錄道:“古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故聖人作,誨男女耕稼樹藝,以為民食”。
上節所錄包涵溫州歲時節令民俗的童謠中就涉及了許多溫州地區的飲食民俗,下麵我們便對溫州童謠中反映出來的飲食民俗做出具體介紹:
一、主食類
(一)番薯
番薯,又名地瓜,是舊時溫州主要的糧食作物。明何鏡山寫有《番薯頌》曰:“不需天澤,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佐五穀,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酒,可祭可賓,能助禮者也;莖葉皆無可棄,其值甚輕,其飽易充,能助儉者也;耄耋食之,不患哽噎,能養老者也;童稚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雞犬,能及物者也;所以助其惠而諸德備焉。”歌頌了番薯的諸多優點,強調了種植番薯之利。
舊時溫州經濟條件不富裕,不能頓頓吃白米飯,溫州又多山地,因此番薯這種多產的農產品就自然成為了家庭貧困的人的主食。有打油詩說得好:“一日三餐薯絲湯,配菜一碗蝦殼糠,半甜半鹹混口味,半饑半飽填肚腸。”溫州童謠中提到番薯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雞啄西瓜皮》:雞啄西瓜皮,老鼠啃番薯。雨打黃泥地,釘鞋踩爛地。又如《山頭三件寶》:山頭三件寶,水流鑊裏道,擔柴當棉襖,番薯幹一世吃到老。童謠將番薯幹作為山頭三寶之一,並且是人們一世到老都樂於享用的食物,可見番薯在溫州人的主食品類中占有多麼重要的地位。它作為溫州人重要的主食,又分為鮮品和幹品。鮮番薯收獲後,就可以趁新鮮煮湯食用,也有的人家特地挑選完整不破皮並連有少許藤蔓的,掩以幹土,在窖內埋藏,待過年前後扒出,這時的番薯水分減少,甜分增加,無論是燒湯、熱烤,都鮮甜無比。幹品則將番薯刨成絲,或切成片,曬幹風幹貯存,平常食用,單獨湯煮或伴以大米燒成薯絲粥、薯絲幹飯。另外,還可以將番薯煮熟,然後切片,再將其曬幹,當零食享用,稱“番薯幹”、“番薯棗”、“番薯絲”,童謠中的“番薯幹”便由此而來。請看《吃呣了桃山的番薯絲》:吃呣了桃山的番薯絲,燒呣了桃山的田柏枝,摘呣了桃山的茶青,用呣了桃山人的錢。桃山是溫州的一個地名,它不僅盛產番薯,還善於將番薯加工成各種可口食品,番薯絲便是其中一種。它甜韌可口,大人、小孩都很喜歡。因此童謠才會唱道“吃呣了桃山的番薯絲”,可見人們對桃山番薯絲的喜好。
(二)餛飩
先看溫州童謠《吃餛飩》:娒娒,你顯能。阿媽教你吃餛飩;餛飩湯,喝眼光,餛飩肉,配白粥;餛飩皮,配番薯;餛飩碗,吃爻倒端轉。溫州方言“娒娒”是對小孩的昵稱,媽媽以童謠的形式告訴小孩餛飩的各種吃法,可見餛飩在溫州是非常受歡迎的主食。溫州人對餛飩的喜愛,在童謠《溫州城底小南門》中更是有著生動的記述:溫州城底小南門,到處煮混沌。混沌湯,喝眼光,混沌皮,兌番薯;番薯幹,兌老安老安:老婆。;老安兌來不肖人,三更半夜爬起叫別人。溫州人愛吃餛飩,由此衍生的商機自然不會被聰明的溫州商人忽視,因此溫州地區有許多較為成功的餛飩品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長人餛飩。長人餛飩具有近百年的曆史,是溫州市民家喻戶曉的傳統名小吃之一,它注重色、香、味、型的結合。因其餡料優質、色澤鮮豔、口感清鮮、底湯清冽,久吃不厭而譽滿溫州。長人餛飩源於1930年左右,創立人是樂清人陳立標,最初是經營餛飩擔,沿街叫賣。抗戰勝利後,餛飩擔便固定下來,擺在鐵井欄口經營。他的餛飩皮薄餡鮮,蓋料講究,有紫菜、蛋絲、肉鬆、浸酒蝦米等,另外餛飩湯清見底,很受溫州人歡迎。由於他個子很高,人們都稱他的餛飩為“長人餛飩”。其特點是形似花朵、湯清味鮮,,美味爽口。這幾年來,長人餛飩在保持其傳統的基礎上,對陷料進行不斷地創新,增加了蝦仁餛飩、黃魚餛飩、雞肉餛飩、牛肉餛飩等。
此外,在永強寺外,有間專賣餛飩的老店麵——婁雪村餛飩店,曾名揚於溫州各地,規定每碗是八隻餛飩,其中四隻大些,放在上麵。餛飩皮薄如蟬翼,透明如白玻璃,作為餡心的豬肉則采用當天的豬後腿精肉,煮一碗餛飩換一次湯,即使生意再忙,也從不馬虎。由此我們應當得到啟示:一種產品要想占有市場,得到人們的肯定,必須注重自身的質量,同時也需有自己的特色。長人餛飩與婁雪村餛飩的成功,便說明溫州商人對特色品牌的打造很有心得。
(三)紗麵
還是先以溫州童謠《車水畈播》為例:車水畈播,犁田種穀,種來東,種來西,種來東西請舅爹。老大坐上橫,老二坐下橫,老三夾粒皮拉帶,掉落地下黃狗爭,爭到水缸邊,金漆水桶倒掉叫舅爹,舅爹都勿響,叫妗娘,妗娘生娒娒,生個娒兒分索麵,索麵湯,雜蒲瓜,蒲瓜唾恁淡,雜橄欖,橄欖清味,雜糖蔗,糖蔗生爭,雜金奶,金奶籽,雜紅柿,紅柿十枚核,舅爹張下洋,下洋張不著,張個破銅勺。這首《車水畈播》中提到的“索麵”,又叫紗麵、掛麵、素麵。紗麵是溫州的特產,顧名思義就是拉得像紗一樣細的麵條。紗麵製作方法是,先用鹽水和麵,揉透揉勻,再搓成條狀,然後塗上菜油,盤放一個盒中。片刻之後,再拉成細條,均勻交叉繞在兩根芭茅杆上,一掛為一款。先在保溫的稻桶中靜置半小時,然後移到戶外的麵掛上,之後把麵條盤成餅狀,曬幹即成。索麵韌性十足,鹹淡適宜,十分美味。另外還可久藏,倘若來年春天多雨,紗麵返潮,隻要包塊生石灰放入壇中,就能使其幹燥,美味不減。
按溫州習俗,嬰兒出生後,親戚朋友到家中看望孩子,主家招待客人最主要的食物就是紗麵和紗麵湯。於是便有了童謠所述“妗娘生娒娒,生個娒兒分索麵,索麵湯,雜蒲瓜”的事件。但月子的紗麵不是炒而是煮的,主要用料有老酒、蝦仁、香菇和雞蛋。其中老酒是重頭戲,所以“紗麵湯”又稱“紗麵酒”。溫州以前有生孩子前家裏要自己釀老酒的習慣,除了月子時做“紗麵酒”用外,更多的要埋在地底下好好地窖藏起來,所生的如果是兒子,就用來等他得了功名後慶祝時宴請賓客用,名為“狀元紅”;如果生的是女兒,就等著出嫁時候婚宴上用,名為“女兒紅”。除了老酒外,雞蛋也是“紗麵酒”的重頭戲,作為麵條上最龐大的澆頭,在過去年代裏很能體現主家待客的熱情和體麵。
(四)麥餅
麥餅作為溫州地區的特產食物,溫州人對它非常喜愛。請看童謠:刀鷹旋頂,阿媽講麥餅,麥餅餡糖,阿媽講阿郎;阿郎讀書,阿媽講雄雞;雄雞會口得人,阿媽講蜻蜓;蜻蜓四隻翼,阿媽講皮翼;皮翼吱吱叫,阿媽密密笑。這首《阿媽密密笑》中提到的麥餅,應是溫州最具特色的食物了,其中又以“王大媽麥餅”較為有名。麥餅有甜有鹹:甜的以糖和芝麻為餡,“麥餅餡糖”便說明了這一點;鹹的內放蝦皮、蔥花、肉丁、香幹,或摻以蛋等為餡,擀成團扇大小狀,烙熟即成。在農村,手巧的農婦經常用麥餅招待客人,或在農忙的時候帶上幾隻麥餅去田頭幹活,當幹糧。有詩雲:“四月村村麥餅香,甜姑爭說裹糖霜。明朝既要入城去,勝抵三餐貯布囊。”
麥餅屬溫州永嘉的最有特色,因其皮脆餡香量足,自古以來就是享譽江南的美食之一。作為永嘉鄉土文化的一部分,永嘉麥餅發源於山野丘陵中的農家小院。楠溪人進山燒炭、砍柴,往往需要十天半個月,攜帶麥餅是最實用的辦法,既能充饑,又不易腐壞。“爬爬山嶺、啃啃麥餅、冷水冰冰、蚊蟲叮叮”——童謠原是來形容楠溪燒炭、砍柴人的艱苦,現在麥餅的鄉野風味反而成了很多人喜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