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豐富獨特的民間信仰
溫州地區宗教信仰的氛圍非常活躍,而體現傳統價值觀與社會文化習氣的民間信仰更是豐富獨特。請看童謠《老鼠蝙蝙》:老鼠蝙蝙,飛到洞橋;洞橋推豬,碰著油車;油車打油,碰著黃牛;黃牛相觸,碰著破鑊;破鑊漏酒,碰著掃帚;掃帚掃地,碰著土地;土地公公,背個水桶;水桶背到娘娘宮,雙腳摔得紅通通。在這首趣味橫生的童謠中,土地公公背水桶背到娘娘宮、雙腳摔得紅通通的故事讓人頗感興趣:娘娘宮是什麼地方?它是否就是觀音娘娘或者送子娘娘宮?為什麼連掌管一方土地的土地公公都要背水桶前往?這就涉及了溫州地區的陳靖姑信仰。
陳靖姑,又名陳進姑、陳靜姑,俗名陳十四,故溫州民間稱“陳十四娘娘”;因她是唐代福建古田縣臨水鄉人,故又稱臨水夫人。由於她生前專保童男童女,催產扶幼,故被人們膜拜為扶婦護幼的生育女神,深得尊敬與崇拜。閩台、浙南各地均立廟奉祀,元明清諸代獲諸多封號,如齊天聖母、順天聖母、太陰聖母等。其廟名稱不一,在溫州城內就有太陰宮、廣應宮、娘娘宮等,童謠中的“娘娘宮”便由此而來。關於陳靖姑的神話傳說十分豐富,有誕生傳說、學法傳說、滅妖傳說、鎮惡傳說、歸天傳說等。其中如“鬥玄坦”、“調法寶南蛇婆中計”、“假拜壽巧計擒魔王”等段中,都突出描寫了陳靖姑愛憎分明的性格和堅強不屈的精神,塑造了一個美麗聰明、才智卓絕、鋤強扶弱的女神形象。我們知道,一個地區的民間信仰總在其塑造的信仰對象中為當地人建構屬於他們的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體係,因此,陳靖姑信仰體現著溫州民眾對扶婦護幼、敢愛敢恨、堅忍不拔等優良品格的推崇,它與媽祖信仰、湯和信仰、孝女崇拜等等民間信仰一道逐步建立起了富有溫州特色的民間信仰體係,而後又通過這些體係發揮其道德警示與行為準繩的作用。
祖先崇拜也是溫州地區較為重要的民間信仰,它最突出的表現就體現在溫州人對宗族觀念的重視。請看童謠《上港一尾長壽蛇》:上港一尾長壽蛇,九山相會萌百泉。誰人得到此風水,代代子孫守榮華。上港是一個溫州的地名,相傳此地有長壽蛇出入。童謠中所言得到此寶貴風水便能蔭佑後世子孫享受榮華,這雖然有些迷信的成分在其中,但我們更能從中看出溫州人對祖先力量的崇拜以及他們對宗族存在的重視。具體而言,溫州宗族的存在形態又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物質性的存在,一種是精神性的存在。物質性存在具體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宗族活動,以及宗族的物質載體——宗祠、族譜、祖墳和族田等方麵,童謠中“得到此風水”就是針對祖墳選址而言的。精神性的存在則表現為家庭與個人的日常生活與人們在生活中予以內化的族內觀念。物質性的存在為精神性的存在服務,宗族存在的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強化其精神性的存在。所以這種物質性的存在雖然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並不是必需的。物質性的存在固然對強化其精神性的存在作用很大,但是對於不具備物質性存在,或物質性存在極少的宗族而言,其物質性的存在隻能內化為個人的一種生命屬性和人格符號,可能會也可能不會以某一種方式表現出來,但會在其個人的生命曆程中沉澱下來,成為個人的一種生命體驗。因此歸根結底,宗族的核心意義在於其強大的融入族內成員血液的精神性的價值觀念。所以,溫州商人縱使走遍天下、四海為家,但是他們心裏最為惦記的還是生育他們的那片熱土,於是“落葉歸根”幾乎是每個在外打拚的溫州人的終極人生理想。這種對故土的眷念與對宗族的重視,也讓溫州人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他們在市場經濟體製下與外地商人的競爭中不內鬥、不分裂,相扶相持,正是具備了這種廣大中國人難以具備的優良品質,溫州人的這種不內鬥的品質,在國人中可以算是一個特例。這從“一個和尚燒水吃,兩個和尚擔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一個人是條龍,兩個人是條蟲”等俗語的描述中可見一斑。溫州人才能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創造了溫州經濟突飛猛進的神話。反映溫州地區宗族意識深入人心的童謠還有《送元寶》:好好!正月初一送元寶。元寶送到東,代代兒孫做相公,元寶送到西,代代兒孫爽神仙,元寶伏一伏,代代兒孫建新屋,元寶灣一灣,金銀珠寶堆滿間,元寶扭一扭,養豬大如牛,元寶笑一笑,下代兒孫狀元定中牢。可見,溫州人努力拚搏的目的,不隻是為自己的生活過得好點,更是要為後代子孫謀得福祉。融入骨髓的宗族意識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了他們人生奮鬥的永不衰竭的動力源泉。我們認為,即使在今天,這種宗族意識依舊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因為,宗族意識的淡薄或對宗族力量的不重視,如當宗族的範圍退縮到血緣關係甚至家庭之時,會使個人的力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是個人力量的萎縮,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個人不再能夠獲得廣大族眾有力的支持;另一個是個人力量的延展,個人可以將自己的意誌無限地發揮,並且這種可以發揮作用的空間變得不受限製,但同時個人也要為這種不受限製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