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就其概念而言,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包括宗教信仰、民間信仰,以及對某種主張、主義或某人的信仰。它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產生、發展、演變,並與民間習俗有著與生俱來的血緣關係。其本身“不僅蘊含著祖先遺存的信仰內涵,而且超越了時空的界限,構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行為準則與崇拜,成為一個國家或民族所固有的文化積澱和傳統習俗”同時,由於地域文化與民間習俗的差異,國家或民族的信仰在其內部又存在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因此,挖掘極具地方特色的溫州童謠中的信仰民俗,有助於我們從一個側麵去探索民族信仰的本質。
與溫州地區其他類型的民俗事象一樣,信仰民俗也有著豐富獨特的內容。具體而言,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洞頭的媽祖信仰、魚神崇拜,蒼南蒲城的“撥五更”、龍灣寧村的湯和信仰、永嘉的孝女崇拜、拜岩親爺,陳靖姑信仰,對天地鬼神的信奉和祖先崇拜等民間信仰。這諸多信仰在溫州地區並行不悖,同步發展,信徒們各取所需,共同營造了溫州地區活躍、發達的信仰氛圍。此外,融入溫州人血液的宗族意識雖然不能納入民間信仰的範疇,但因其對溫人精神的顯而易見的巨大作用力,也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富有地方色彩的宗教信仰
先看童謠《蘿卜幹和豆腐幹》:應道觀有東西兩判官。東判官手裏捏條蘿卜幹,西判官手裏捏塊豆腐幹。東判官想嚐西判官那塊豆腐幹。西判官想嚐東判官那塊蘿卜幹。東判官想用自個蘿卜幹,去調西判官的豆腐幹。西判官想用自個豆腐幹,去調東判官的蘿卜幹。東判官又舍勿得拿自個的蘿卜幹,去調西判官的豆腐幹。西判官又舍勿得拿自個的豆腐幹,去調東判官的蘿卜幹。東判官和西判官,蘿卜幹和豆腐幹。童謠中的應道觀,是溫州地區一所很有名的道觀,位於溫州市信河街應道觀巷應道觀名及巷名源於這樣一個傳說:南宋時期,永嘉有個縣官,上任後便拚命敲詐勒索、搜刮民財,並把這些從民間掠奪而來的金銀珠寶放進了私庫。但沒過多久,他發現私庫裏丟失了不少銀兩,於是趕緊命人嚴密看守,不料銀兩仍舊慢慢丟失。原來鬆台山下住著一對做豆腐營生的夫妻,一個月前,縣官叫他們每天送豆腐給他,但是月底結算時,縣官卻連一個銅板都沒給。此事被當地一個姓應的道士知道後,他不僅施法拿出縣官私庫裏的銀兩還給那對夫妻,而且還把縣官的無恥行徑告訴了溫州府台,並請府台治縣官的罪。府台覺得眾怒難犯,最後把縣官革職查辦。消息傳開,滿城百姓個個拍手叫好,應道士的大名也廣為人知。從此以後,人們把應道士修行的道觀叫做“應道觀”,把應道觀坐落的小巷叫做“應道觀巷”。直到今天,應道觀依舊香火旺盛。我們結合道教教義與民間習俗,便可以理解童謠中“蘿卜幹”和“豆腐幹”的象征意象:蘿卜幹意指勾魂筆,而豆腐幹則指生死簿。童謠以其純真的視角,將勾魂筆與生死簿喻為溫州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蘿卜幹與豆腐幹,既形象又生動;而且在其中貫穿了一個東西判官想品嚐對方手裏的蘿卜幹、豆腐幹,卻又不舍得交換的故事,將原本凶神惡煞的判官描述成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普通人,淡化了宗教人物的神秘性,平添了許多生活色彩,更易於人們接受。這對宗教的傳播是有好處的。由此也可以看到,溫州地區的宗教信仰在保留宗教核心教義的基礎上又烙上了鮮明的地方文化與民間生活的印記。又如《唐僧取經》:唐僧取經冬冬冬,前麵走著個孫悟空。孫悟空,走得快,後麵跟著個豬八戒。豬八戒,肚生大,後麵跟著個沙和尚。沙和尚,胡須長。後麵跟著個老老娘。在這裏,童謠將佛教經典故事“唐三藏西天取經”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出來。這種描述夾雜著個性鮮明的兒童的見解與意識在其中。於是,孫悟空不再是法力高強的齊天大聖,他隻是一個走得快的“運動健將”;豬八戒也不是統帥十萬天兵天將、威風凜凜的天蓬元帥,他隻是一個肚子大的胖子;而沙和尚就更隻是一個胡須長長的不修邊幅的男人形象。這種將宗教人物描述成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藝術手法,使其失去了宗教人物神聖高尚的光環,但卻增添了幾分平常人的可愛。這與《蘿卜幹與豆腐幹》對判官形象的生活化處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至於溫州宗教信仰的發展狀況與活躍程度,從以下這首童謠的描述中可見一斑:第一第一橋。第二第二橋。第三三宮殿。第四四營堂。第五五棚殿。第六六塘殿。第七七星殿。第八八仙樓。第九九星殿。第十十字街頭買醬油。十一爛頭兒圈底爻。這首《第一第一橋》是介紹溫州地名與建築的童謠,在童謠中所記載的十一個事象中,我們卻驚人地發現其中竟包含了多達七個之眾的宗教建築物(三宮殿、四營堂、五棚殿、六塘殿、七星殿、八仙樓、九星殿),而且這僅僅隻是對道教場點的記載,那麼再加上傳統盛行的佛教與愈發流行的基督教、天主教信仰,宗教場點的數量該達到了如何龐大的數字呢?溫州宗教信仰的發達程度由此可以想見。
上文提及,溫州地區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宗教信仰在現時社會呈現出並行不悖、共同發展的態勢,但在基督教和天主教等“洋教”進入溫州地區之初,卻與傳統的佛教、道教等土教產生了許多衝突。如《甲申教案謠》:金鎖匙巷金鎖匙巷:溫州巷名。一爿橋,一幫細兒細兒:小孩。挪底搖。米篩巷米篩巷:溫州巷名。打聲喊,番人館番人管:天主教堂。燒爻吧。跛腳番人番人:洋人,這裏指天主教堂裏的教父。逃出先,逃到永嘉縣叫皇天。永嘉縣永嘉:溫州縣令。講:‘老先生你勿急,銀圓送你二百七,討隻輪船拉回大英國。’大英國回頭轉,溫州造起番人館。這首《甲申教案謠》記述的就是一八八四甲申年間溫州地區爆發的甲申教案。當時,天主教會與洋人教父教眾在溫州地區橫行霸道,欺壓百姓,打擊土教,妄圖建立單一的天主教信仰。老百姓對洋教深惡痛絕,忍無可忍之下奮起反抗,燒毀了天主教堂,並將洋人教父趕出了教堂。但溫州縣令卻與洋人同流合汙,不僅贈送銀圓給教父,而且最終還協助洋人重新蓋起了天主教堂。通過童謠的描述,我們可以想見,在那段屈辱曆史下,國人在物質、精神和信仰自由等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麵麵所遭受的欺淩!如述,天主教、基督教等所謂“洋教”在發展之初是通過政治、文化上的強勢來取得地位的不光彩行為也是不可遮掩的事實。再如《和尚》與《師姑娘》:和尚,和尚,東山山上。山上足來落足來落:形容人摔倒時笨拙的樣子。和尚頭搗搙搗搙:扭傷。師姑娘師姑娘:尼姑。師姑娘!拔雙蠟燭拜娘娘。娘娘門前納一納納一納:彎腰行禮。師姑娘的饅頭就出出:掉下來。童謠《和尚》將寺廟中的和尚描述成為一個笨拙的形象,對其行為加以嘲笑,無疑是對佛教的貶低;而《師姑娘》講的就是尼姑明裏一套,暗裏一套。明裏吃素,暗中卻藏肉食,在拜娘娘彎腰行禮時藏在衣服裏的饅頭便掉落出來,更是對尼姑的不雅行為做了辛辣的諷刺,其實也就是諷刺所謂虔誠信奉佛教的人士,大抵隻是拙劣的虛偽信仰。據我們考證,這兩首童謠的創作時代約是明末清初,寫作者則很有可能是信奉洋教的成人,或是受洋教影響而歧視佛教的人士。由此可以得見,這兩首童謠反映了新興的洋教及其信眾正是通過嘲諷、取笑佛教等土教信仰者的行為從而達到對洋教的宣傳與拔高的目的。誠然,我們在此並不是要挑撥溫州洋教與土教信仰者之間的關係,而且今日溫州地區各大宗教信仰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與當時錯綜複雜的社會狀況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是強權政治與強權文化的霸道欺淩,哪怕連信仰自由權都被其生剝硬奪,這種屈辱曆史的屈辱經曆是不應該被一代代中國人忘記的。唯有如此,謹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曆史教訓,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才能使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曆史任務中永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