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1 / 3)

我們知道,人在一生中的不同年齡階段都要舉行與之相應的禮節與儀式,這些豐富多彩的禮節與儀式統稱為人生禮儀。特納認為,人生禮儀有各種不同的意義,並且綜合了人的心理情感和社會結構中的規範和價值觀。布朗也曾說,儀式行為是社會秩序的展演,對社會結構的構築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人生禮儀如此重要,還在於它們將會伴隨著每一個個體人度過自己的一生。每一種儀式的舉行就標誌著個體生命隨其年齡的增長,已經從一個階段過渡到了另一個階段,從而開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因而凡·吉納普(Arnold van Gennep)又提出了“通過儀式”的概念。在這眾多的“通過儀式”中,最為重要便是誕生禮、成年禮、婚禮、葬禮與壽禮(一些民俗學者認為前麵四種才是最為重要的人生禮儀,而壽禮僅為人生禮儀中一種普通儀式,但本文采用“五禮”說)。在這五種禮儀中,成年禮在古代較為重要(如加冠禮),但如今已不常見;再者,童謠多為孩童欣喜遊戲時傳頌之用,故涉及葬禮民俗的篇目較少,所以本節僅對溫州童謠中反映較多的誕生禮、婚嫁禮儀與壽禮進行介紹。

一、誕生禮

誕生禮,是為養育嬰兒而形成的一整套禮儀,它表明個體生命開始走向社會化。作為生命周期儀式的開端,誕生禮承載著各種意義的象征符號,並在其舉行過程中構築和展現社會的觀念和結構。作為熱愛生命、重視生命的中國人,對誕生禮更為看重。舊時溫州地區有著絢麗多彩的誕生禮,其種類頗繁:首先,婦女懷孕後,有許多產房(舊時婦女多在家裏做產,其房俗稱“生娒間”、“月裏間”)忌諱,如新生兒要100天才可出房門、在滿月前,男人忌進“月裏間”等等;臨產時,有“坐褥”之俗,即產婦在臨產時坐在產褥上;產下嬰孩後,有報喜民俗,如在溫州蒼南,新生兒出生後(尤其是頭胎),女婿要提著大紅公雞與一壺紅糖酒,插著柏枝去向嶽父母報信,俗稱“報喜”;產婦生孩子後要進行休息調養,俗稱做月裏,這在童謠中多有反映,如“撥到尿盆底,老鼠坐月裏”;三朝兒生三天,俗稱“三朝”,有擺“三朝酒”之俗,以請洗生婆為主;新生兒滿月時,要“打光光”,即在嬰孩滿月時招來剃頭匠為其剃去胎發……

上述諸多民俗,因為社會環境之變遷與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大多已經少見,但是“做對周”與“摸周”之禮,至今仍很流行。做對周,溫州孩童生來周年,叫“試周”,俗稱“對對”,意即對年,也有叫“對周”、“望周”等,對周時有擺“對周酒”等一係列民俗;摸周,在嬰孩周歲之日,在地上擺著書、筆、刀、槍等物,讓嬰孩摸弄,以其所愛,卜其長大誌向,故稱。對於孩童來說,“做對周”無疑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一個盛大節日,因此在溫州童謠中,反映“做對周”民俗的篇章比較常見。請看以下《月光圓圓(一)》和《阿奶八十歲》這兩首童謠:月光圓,綸經盤,盤個奶兒嫁三盤。三盤人家好,擔擔饃糍請阿嫂。阿嫂娒對周,做對鞋兒花溜溜。阿侄上書院,釘鞋雨傘辦齊全。阿侄娶侄婦,害我姑娘走得苦。阿侄不肖人,講我姑娘不是人!

阿奶八十歲,白米做壽桃;阿哥討阿嫂,阿件青布襖,阿嫂養阿侄,銀鈴戒指彌來佛;阿侄做對周,做雙花鞋光溜溜;阿侄上書院,釘鞋雨傘備周全。這是溫州地區廣為流傳的兩首童謠,它們都有提及“對周”,如《月光圓圓》中“阿嫂娒對周”和《阿奶八十歲》中“阿侄做對周”。有趣的是,在提及“對周”之後,二謠皆又言到“做鞋”一事,這當然不是簡單的巧合。因為在溫州地區,為孩童做對周是一種重要的禮儀。做對周時,外婆家要送禮,所送的大抵是小兒四季衣、褲、鞋、帽,長短都有,一直要穿到七八歲上書院為止。所以童謠中反複提到“做鞋”一詞。在物質貧乏的時代,家境平平的孩童一般難有機會得到新衣新鞋,從上文關於《七天謠》的描述中我們便對舊時溫州經濟的貧乏有了深刻的印象,農家人即使在春節期間也隻有除夕和初一這兩天才能吃上純粹的“白米飯”,平時哪裏還有閑錢為孩童添置新衣新鞋呢?因此,孩子們是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在享受屬於自己的盛節——對周。“做對鞋兒花溜溜”,愛美的孩子們穿上心愛的繡著花兒的新鞋,自然特別高興,於是炫耀地對玩伴們說:“你們看,我的新鞋花溜溜的,多麼漂亮啊!”僅是穿上新鞋,已讓他們如此興奮,孩童的天真爛漫與可愛,在此表露無遺。做對周一俗,雖然現在仍然盛行,但是對於物質生活已經得到極大改善的溫州孩童來說,他們沒有經曆過艱苦生活,也難以體驗到童謠中孩童們的欣喜之情。我們認為,有意讓孩子們重溫艱苦生活或許沒有必要,但是加強孩子們勤儉節約品格的養成教育卻是很有必要,而童謠作為他們非常喜歡並且經常接觸的一種歌謠形式,我們大可以以此為載體,在其中加入積極內容來對孩童進行教化。

二、婚嫁和壽慶禮儀

(一)婚嫁禮儀

俗話說得好:“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姻作為中國人的“終身大事”,它是以兩性結合為特征的一種社會關係,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和社會現象。正因為婚姻是社會行為,所以男女結合,確定婚姻關係,就要通過一定的程序和被社會所承認的儀式,這通常就是舉行婚禮。

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婚禮作為對婚姻在儀式上加以肯定的一種形式,曆來是鄭重其事,又十分繁瑣。所謂“婚姻者,所以承先業而繼後銅者也!”(《禮記·昏義》),因而,封建婚姻不僅由父母包辦、宗族作主,各地婚俗形式也不盡相同、婚禮儀式極其繁瑣。戰國時期,根據各地流風遺俗搜集整理成書的《禮記》和《儀禮》,規定了以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作為“六禮”的婚姻儀式,在封建社會婚禮製度中產生了深遠影響。溫州地區的傳統婚俗,也具備封建社會“六禮”婚姻儀式程序繁瑣的特點,從開合、議聘到坐筵、回花,其手續有十七道之多,而且在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麵也是驚人的奢侈。同時,還夾雜了一些封建迷信,如合婚靠卜算、拜佛和媒妁之言,還有一部分如典妻、結冥親等則屬陋俗。現如今,這些陋俗早已廢除,但是溫州傳統婚俗中依舊保存了許多獨特的民俗禮儀,它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域文化價值,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溫州傳統婚禮之繁瑣性,具體來說,僅在婚禮前期,便有媒妁、開合、踏親和議聘四大部分。由於社會觀念的改變,前麵三部已經不太講究,但是議聘這環,依舊是現代溫州人非常重視的禮儀。議聘,是指開合既定之後,由媒人(現代婚姻也有不經媒人而雙方直接議聘的)往來兩方,議論聘金之多少與妝奩之厚薄。根據雙方家庭經濟情況,所定的聘金與妝奩,差異是很大的。但與外地不同的是,溫州婚俗中無論男方聘金之厚薄,女家賠錢,仍是一倍,因此有“養女兒是賠錢貨”的俗諺。這種特點,在童謠《娒娒,勿心焦》中就描述得較為具體:娒娒,勿心焦,大哥帶你杭州八月十七看大潮,大潮推倒娑羅樹。點金漆,還用膠,四爿屏風床嵌窗;銀打眠床腳,金打眠床頭;布帳頂畫月光,盆尿蓋上畫大貓大貓:老虎。大哥許你擔一箱,二哥許你一擔籠,三哥許你尿盆腳盂桶,大嫂許你花夾被,二嫂許你花被單,三嫂許你金打戒子銀丁香。大嫂坐頭位,二嫂坐二位,三嫂坐三位。銀酒盅落地,眼淚絲兒密密滴。這裏就對舊時女家妝奩之豐厚做了非常具體的描述:“點金漆,還用膠,四爿屏風床嵌窗;銀打眠床腳,金打眠床頭;布帳頂畫月光,盆尿蓋上畫大貓。大哥許你擔一箱,二哥許你一擔籠,三哥許你尿盆腳盂桶,大嫂許你花夾被,二嫂許你花被單,三嫂許你金打戒子銀丁香”,新床床腳用銀打造,床頭更是用金,此外諸如箱櫃、尿盆腳盂桶、床褥以及金銀首飾之類日常生活用品更是應有具有,女方妝奩之豐富,由此可以想見。又如《辦嫁妝》:囡,囡,你勿吵,姆媽替你辦嫁妝。大姐走溫州,二姐走處州處州:浙江省麗水市古稱,有“浙南林海”之美譽,盛產木材。買株處州樹,做張處州床;十二排屏風放落闥,眼床底角畫月光;布帳底,畫雙喜;布帳外,畫老大;踏凳頭,畫梅花;馬桶頭,畫青蒼;桌櫃頭,畫大貓,桌櫃格裏放銀包。左廂壁,畫條龍,右廂壁,畫隻鳳;龍鳳天生成雙對,我囡我婿就成親。從《娒娒,勿心焦》與這首《辦嫁妝》可以看到,溫州人嫁女,常常是傾盡全家之力辦置嫁妝。當然,童謠中所述隨嫁物品在今日已很廉見,但女方嫁妝卻由床櫃箱桌之類的生活用品變為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甚至車房,延續了舊時女方妝奩講究豐富與貴重的民俗。雖言男方聘金較女家妝奩便宜,但也稱得上奢侈。如《月光圓圓(二)》中有雲:“打雙手鉸好定親”,打副銀手鐲才能定親,婚禮中男方所需財物,足見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