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1 / 3)

“歌謠是一處民族思想的結晶,所以歌謠可以代表:(1)一民族的特性,(2)一地方的風俗,(3)一時代的政教。”溫州童謠也具有同樣的性質。若將其一的民族特性與溫州人相結合,區域特征強烈的溫州人精神就呼之欲出。溫州人被世界譽為“東方猶太人”,他們做別人不敢做的事,走別人不敢走的路,總比別人要快一步,要早一步。如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全國還處於一片混沌之時,溫州人就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金,20世紀90年代,假貨能迅速發家致富的歪風邪氣盛行商界時,溫州人就具備了唯有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才能長期占有市場的先進意識;如今更是出現包機、“炒煤團”、“炒房團”、“炒島團”等很多讓人不敢想象的事情。著名經濟學家鍾朋榮曾將“溫州人精神”概括為四句話:白手起家,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闖蕩天下,四海為家的開拓精神;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創造精神。溫州學者蔡克驕在《溫州人文精神剖析》一文中,把溫州人文精神的特點概括為“追求功利、講究排場、富於競爭、習於機巧、注重信譽、善於模仿與創新”。這種“人無我有”的智慧誠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能夠形成的,它必然有“根”,這個關係一切的“根”將民族的智慧融合在溫州人的思想和意識中,一種內化的個性與人格慢慢地積累形成。溫州童謠裏明顯帶有這個“根”的痕跡,我們能在童謠文本裏清楚地看到溫州人現在的影子和許多精神特點。

溫州人的精神風貌反映在童謠中,首先是眾人皆知的刻苦勤勞。童謠《人吃五穀做事幹》中這樣說道:月光光,光亮亮,讀書囡兒望爹娘。娘也好,爹也好,擔擔麻糍請阿嫂。阿嫂踏一腳,踏個扁嘴鴨。鴨吤用?鴨養卵。卵吤用?卵客吃。油吤用?油點燈。燈吤用?燈陪月。月吤用?月上山。山吤用?山抽草。草吤用?草牛吃。牛吤用?牛耕田。田吤用?田種穀。穀吤用?穀搗米。米吤用?米人吃。人吤用?人吃五穀做事幹。童謠用連續提問和回答的方式引出了一個人生在世最為重要的命題:人活在世上做什麼用?——做事。童謠《天上星》也有相同表達:“……人妝尼妝尼:幹什麼。這裏指做什麼用。?人幹事幹”。在這樣的認知係統裏,溫州人堅信人活著並不是為了貪圖享受,而是勤奮做事,做事幹活是毋庸置疑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人生存在方式。人做事就如同“鴨生蛋”、“油點燈”、“月掛空”、“山上長草”、“牛吃草耕地”、“田裏長稻穀”、“人吃米”一樣簡單自然和理所應當,誰也不能偷懶,不能違背自然法則。當溫州人有了這樣的認知篤信,他們就把做事幹活看成是人生在世最為重要的義務,即所謂生命存在的最大意義,於是刻苦和勤勞就成為了溫州人精神中最為鮮明的特征。

從《客鳥歌》中的描述也可以看出溫州人對勤勞品質的極度推崇與看重:客鳥客鳥:喜鵲。客溜溜,你翁去泉州,泉州好所在,愛去不愛來。娘啊娘,不要哭,十日八日就會到。頭帆拔起呼呼吼,二帆拔起到宮口。魚鹽一布袋,鰻幹幾十尾,哥呀寄來阿娘配,叫你勤心做空缺空缺:事情。不要一日想別塊別塊:別處。遠離家鄉闖蕩四方,最讓遊子們牽掛的莫不是家裏的親人,但是他們卻能抑製對親人的刻骨相思之情,反而安慰親人不要哭,應當“叫你勤心做空缺,不要一日想別塊”。可見溫州人對勤勞品質的重視。同時,溫州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在這裏也展露無疑,“娘啊娘,不要哭,十日八日就會到”,童謠輕描淡寫地將艱辛的歸途說成是頭帆、二帆過後便能輕鬆抵達家鄉,於是遠離家鄉並不痛苦,闖蕩四方才是人生歸途。又如《催眠謠》以搖籃曲的方式記述了在孩子睡後母親要幹的一些活兒,在細節的生活中具體表現了溫州人的勤勞:汪汪困,搭搭困,大人有事幹。洗板砧,切大蒜,劈柴爿,燎湯灌。婦女們在孩子睡後要做的事情包括了“洗板砧”、“切大蒜”、“劈柴爿”、“燎湯灌”等一係列家務活,四個三言詞組的表達直接明了,可想而知這些事情對婦女們來說已經爛熟於心,是日常生活最基礎的工作之一。另外還有一首童謠《月光光》也有類似描述:月光光,照郎郎,郎郎困,阿媽有事幹;郎郎嘻,阿媽上布機,腳踏布機阿呱響,手捏梭兒飄飄飛。這首童謠裏出現的工作與前麵一首完全不同,這也是童謠因時而作,因人而變特點的表現,童謠原本便是一種口語藝術,隻要是符合現實,所言有物,能激發情緒共鳴的作品都會流傳。童謠裏的阿媽非常了不起,熟練的織布技能使得手上的梭子都要飛起來了,織布機的腳踏板被踩得沒有消停。婦女們承受著這些繁多瑣碎的勞動的同時,也在享受著刻苦勤勞所帶來的自我肯定和他人的認可,大眾百姓在傳誦過程中也無不讚美她們的勤勞能幹。

除了大人之外,孩子也被要求必須具備勤勞的品質。童謠《阿花牧羊》:天菉瓜達藤長大長,囝兒阿花去牧羊。日裏牧羊勤工作,夜裏還要做衣裳。就是寫一個叫阿花的孩子在每天都要辛苦勞動,早上牧羊,晚上做衣裳,就如同那不斷生長的絲瓜,一刻不停。這樣勤勞的孩子是被讚美和推崇的,但孩子的勞動中也不乏一些變了味的“勤勞”:五更金雞叫嘍嘍,嫂娘叫我去放牛,蓑衣放在門角後,箬笠入在格櫥頭。“五更”是早晨3~5點,在這個時間裏,嫂子就叫兄弟去放牛,兄弟帶著蓑衣和箬笠摸黑出門,而等待他的是一天的勞作。這裏勤勞的孩子有著不同於年齡的早熟,也有些被生活所迫的無奈,忍受著欺壓,在他們的勤勞刻苦中不免又帶著些悲傷。又如《娒娒娒娒:小孩。你真早》中“,你真早,半夜割晚稻”,童謠對這個半夜就起來割晚稻的兒童無疑是讚賞的,也正因為有了從小主動或被動的勤勞刻苦,溫州人才更深刻地明白這四個字的重要。

此外,溫州人也習慣用戲謔的方式表達對勤勞者的反麵——懶人的看法。《懶漢歌》裏唱道:天光露水白洋洋,甚講曬太陽;日晝太陽上曬落,甚講黃昏夾暗摸;黃昏蚊蟲叫標標;甚講明朝天光起五更。“甚講”指寧願的意思,“夾暗摸”指在晚上黑暗中摸索著做事。“天光”指早上,“日晝”指中午,“黃昏”指晚上。這裏活靈活現地展現了一個愛偷懶,不願勞動卻一再給自己找借口推脫的主人公形象:早晨露水都還沒有消失,那麼早起來幹什麼活兒呢!寧願中午豔陽高照時再起來幹活。中午太陽直射太猛烈,出去能幹什麼活兒呢!寧願晚上在黑暗裏摸索著做點事情。晚上蚊子多得都可以聽到他們翅膀發出的“標標”聲了,這樣還能做什麼活兒呢!寧願明天早上早點起。這樣“明日複明日”的懶漢形象塑造是告誡兒童平時要勤勞刻苦,踏實能幹,不要成為跟反麵教材一樣的人物。同類型的還有一首《不陰隲》,從諷刺好吃懶做、貪圖便宜的劣習來教育兒童不要成為這樣的人:老娘不陰隲陰隲:陰險。!揭半升米望佛寮裏搇。帶個孫兒帶個侄,未到日晝先講吃。連勞吃的五六碗,外人問伊還講自還未吃!這裏的“老娘”被嘲諷為陰險的人,無心帶孩子的她隻惦記著吃,但當她連吃五六碗飯後卻還會跟別人說自己還沒有吃。對這兩個反麵形象的刻畫雖言有些誇張荒謬,但是童謠除了博人一笑,最大的作用還是對兒童提出警示——為人要勤快,不要做人人厭惡的懶人。

《山歌》裏唱到:山歌好唱口難開,枇杷好吃樹難栽。白米飯好吃地難種,鮮魚湯好喝網難抬。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由“做”開始的,山歌好唱好聽啊,可是第一句唱出來需要勇氣,枇杷和米飯是如此的好吃啊,但我們不能忘記在之前要努力地耕種和辛勤地勞作才會有收獲,鮮魚湯好喝啊,但捕魚卻是件艱辛的事情,單單漁網子就非常難抬了。要想真正得到某樣東西,達到某個目的,沒有刻苦實幹、辛苦勞動是不行的,溫州人在童謠裏充分展示了他們的認知,而正因為具備了刻苦勤勞的精神特征,溫州的經濟才會在古代便已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並在北宋時出現了較大發展,溫州也一度成為濱海貿易城市。楊蟠有詩雲:“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幃繞畫樓。是處有花迎我笑,何時無月逐人遊。西湖宴賞爭標日,多少珠簾不下鉤。”當時溫州一派繁榮,商業興盛、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海運和內河航運方便,大量造船技術工人以精湛的技術聞名全國,溫州人借助天時地利,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和機會,並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辛勤的勞動實現了“人和”,證明了自己。

與蘇商“小事不想幹,隻願幹大事”的經營觀念不同,溫州人的勤勞讓他們持有“無論大事小事,都有商機”的經商理念,請看《舊時民間剃頭擔兒》:雖是末等手藝,卻是頂上功夫。創人間頭等事業,理世上不平東西。舊社會,剃頭匠,人輕賤,糊口難,剃頭擔兒團圈擔,釘鞋板兒連路塌。擔擔快來湯會興,擔擔慢來煙會滾。湯滾放在水裏瞪,麵巾放在臉盆中浸,剃頭刀兒劈荸薺白,圍身布給自搽腳腳。剃頭匠在外人看來無疑是一個很不起眼甚至低賤的角色,但溫州人卻不這麼認為。童謠對此就持讚賞態度:“雖是末等手藝,卻是頂上功夫。創人間頭等事業,理世上不平東西。”他們覺得這樣勤勞、有一技之長的生意人是值得尊敬的。而溫州的生意人最初也正是來自於農民、工匠和小商販等社會生活的底層階級,在溫州人揚名全國之前,這群人很不起眼,人們往往隻是在修鞋店、小發廊、擺攤的小商小販、遍地的推銷員中知道他們的存在。但之後人們漸漸發現這股默默無聞的勢力正不停息地擴展著,深入到瑣碎繁雜的日常生活中:溫州的服裝、溫州的皮鞋、溫州小商品、溫州美發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街小巷裏;批發或零售圓珠筆、開關零部件、產品包裝、紐扣、小飾品、小玩具、紀念章等小東西幾乎都是與溫州人打交道;身邊出現越來越多關於溫州人的話題、傳奇和各種報道;大型的溫州消費團體和投資團體開始圍繞在各大領域,活躍在各大城市……白手起家的溫州生意人們憑借著他們的勤勞和刻苦在改革前沿飛速行進,他們奔波在全國甚至世界各地,克服交通、環境、背景、金錢等困難,起早貪黑,腳踏實地,投入所有的精力去開創他們的事業。溫州沒有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特殊條件,因此當有賺一分錢的機會出現時,溫州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立即把握並付出十分的力氣去做,同時他們的目標絕不是賺一分錢,而是要把那一分錢做到十分錢,或者讓某時的一分延展為時時刻刻的一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他們創造著甚至鑽營著每個機會,在機會麵前他們從不懈怠,從來都是實打實地幹,把工作當做生活,把工作當做必然,身處異地的溫州人有時會讓人覺得他們幾乎省略了所有的節假日。

這樣的精神品質再加上天時地利,大批的溫州人發家了:小小的開關電器和文具變成了後來的正泰電器、德力西電器、溫州眾多筆業;細小瑣碎的五金、紐扣、小東西開創了樂清縣柳市的五金電器市場、永嘉縣橋頭鎮的紐扣市場和蒼南縣金鄉的小商品市場;曾經被燒毀的假冒偽劣皮鞋揭開了奧康、康奈、紅蜻蜓集團的輝煌序幕……而當溫州人拿下他們賺的第一桶金之後,誰也想不到他們幾乎是馬不停蹄地開始投資投資再投資。他們原本的工作沒有停歇,且更精於從小處著眼,從細處出發,刻苦鑽研,堅持不懈地把小的做得更全,把細的做得更精,然後迅速地再由小變大,由少變多,從郵電部印發的特快專遞信封,教育部頒發的教師證,香港回歸時更換的警察警徽到美國海陸空三軍軍服上的軍徽。而後是拓展的工作,他們開始從事裝潢、電子、房地產、能源等行業,現在的溫州早已成為了中國鞋都、中國製筆之都、中國金屬外殼打火機生產基地、中國紐扣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剃須刀生產基地、中國塑編之都、中國合成革之都、中國塑料薄膜生產基地、中國印刷城……江澤民說:世界的人都知道溫州人會做生意,沿海靠山賦予他們這種開放的精神,冒險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溫州人能吃苦。

溫州人這種刻苦勤勞受到世人的肯定,從古至今皆如此,既融入了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也決定著他們為人處世的行動準則,這種珍貴的性格特質如同血液般在童謠裏流淌著,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