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1 / 3)

童謠來源民間,出自百姓,語言淺顯易懂,朗朗上口,往往因時由事而作,帶有明顯的時代背景傾向,因此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人物和發生的事件。已逝的人物和曆史在童謠裏出現,目的和指向都比較明確,或是為了讓人記住這些人和事,或是為了傳遞某種隱晦的信息,或是發泄內心深刻澎湃的情感。

溫州地方文獻《岐海瑣談》卷八載:“國初時吾甌童謠有雲:‘燕燕燕,飛過殿。殿門關,飛過山。’”據傳,這一童謠與劉基有關,它預言了明成祖靖難之役的不可避免。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一方麵迭興大獄,屠戮功臣;另一方麵大封子弟為藩王,以確保皇權永固。熟諳曆史的劉基等文臣無不對此表示憂慮。金陵城建成,高皇與劉基視之曰:“城高若此,誰能逾乎?”劉基曰:“除非燕子能飛入耳。”其意蓋謂燕王也。第二年劉基便告老歸田,返回家鄉。此時溫州出現影射燕王的童謠,它和溫人劉基關係之密切,我們可想而知。

劉基,字伯溫,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也稱劉青田、劉誠意。劉基是明朝開國大臣,以輔佐朱元璋開創明朝,竭盡全力維護天下初定的政權而被後人比作諸葛,明太祖朱元璋便多次稱讚劉基:“吾之子房也”。劉基在為官的幾年中展現出了非凡的兵法家的才能,他深諳韜略,通天文懂地理,常常能在困難中運籌帷幄,穩定軍心,“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劉基的曆史功績主要是輔佐朱元璋建國稱帝,協助製訂朱的“征討大計”,同時多次在重大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一位難得的開國功臣和治國良臣。劉基卒於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翌年被朝廷追賜為太師,諡號文成,因此也稱劉文成、文成公。

“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朱明皇室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和“靖難”(靖禍難之意)的名義向朝廷發難並舉兵反抗,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奪位登基。曆經四年,征戰多地,最後越過山東,直搗金陵,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靖難之役”結束。《岐海瑣談》的作者薑準生活在明朝萬曆年間,其所記童謠《燕燕燕》傳誦於燕王初封時。燕王初封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是南京城牆擴建之時,此時劉基60歲,受封誠意伯。在這段時間,深謀遠慮的劉基審時度勢,考慮到才華超眾、實力雄厚的燕王極有可能發動政變,第二年劉基便告老歸田,從此不再過問朝政,直至明洪武八年(1375年)去世。當時童謠的內容應該比現在更豐富些,如萬曆年間,溫州就出現孩童列隊傳唱的情況。這時候童謠中大量出現的“燕”實在容易讓人產生太多的聯想。

請看童謠《金叮當》:金叮當,銀叮當,五甲橋上出了個沈燈光,二都橋上出了王榜眼,三都橋上出了張朝綱。這首童謠記錄了“五甲橋”、“二都橋”、“三都橋”這些老地名,明時永嘉五甲屬於華蓋鄉一都,殿前屬二都,百姓橋屬三都,現此三處皆在溫州龍灣區永強附近,童謠中出現的三個人物“沈燈光”、“王榜眼”、“張朝綱”即沈宗光、王瓚、張璁。童謠裏出現的地方和人物“猶言人傑地靈的意思,念此以使兒童有所信仰效法”。

沈宗光,字少濂,號越凡,永嘉場五甲人(現溫州永強)。生於明嘉靖甲辰(嘉靖二十二年/1544年)正月十三日,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甲申時五十歲中舉人,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已未時五十一歲中進士。賜名為沈宗光。據沈氏宗族記載,沈宗光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任南昌府通判一職,後授江西饒州知府,轉升都察院觀政使,為官二十二年,清正廉潔。沈宗光死於萬曆四十三年(1616年),享年七十三歲。葬於上河鄉十九都(現甌海郭溪)塘下坑任相公殿前橋燕烏山,原有牌坊旗碣。20世紀50年代因建水庫而墳墓被損,1977年沈氏後人於原墓基礎上重建,2000年擴建,占地麵積約50平方米。據沈氏後人沈茂芙撰《建造壽房小宗序》稱:沈府原有“柏台烏府”之稱,“裔望名盛,反為所屈”。據沈氏清道光九年的手抄本族譜載,沈宗光中進士參見皇帝時,皇帝賞識他的才學,於是欽錫“科甲聯登”四字、黃羅傘一柄和“羅東第一”金字大紅旗一麵,因而沈宗光也有了“科甲聯登,羅東第一”的美譽。而沈宗光之所以叫沈燈光,因為“燈光”有燈籠的意思。古時官宦人家的燈籠都會貼上姓氏標誌以便與其他人家相區別,沈家的燈籠上一麵貼“沈”字,一麵貼“科甲聯登”四字,因此當地百姓戲稱沈宗光為沈燈光。

現在民間還流傳著沈宗光的故事。據說沈宗光少年家境貧苦,但為人聰明伶俐,且經常在屋邊河裏摸螺螄以供家中生活。有一天,一位大官坐小船經過時看到身穿綠背心的沈宗光在河裏摸螺螄,便隨口吟了一句:“戲水蛙蟆披綠襖。”沈宗光聽到後看了一眼坐在船上身穿紅袍子的大官,回應道:“落湯螃蟹著紅袍。”大官驚訝於沈宗光如此聰慧,於是造訪了沈家,而當他見到沈宗光家貧如洗的家境時,便將他帶在身邊有意栽培。另傳沈宗光容貌奇特,一眼瞎,隻一眼可視物,但這並沒有影響沈宗光遠大的誌向,而變成了一種動力促使沈宗光越發刻苦學習。五十一歲的沈宗光在進入考場參加鄉試時,曾遭主考官的嘲諷:“單眼童生何必考!”沈宗光聽到後並沒有憤怒,而是十分平靜答道:“半爿明月照乾坤。”當時百姓對沈宗光的評價是“一都千百姓,開科第一家;雙目不得中,隻眼定乾坤”。還有一則是沈宗光審畚鬥的故事,傳說沈宗光在江西南昌府任通判時,利用審畚鬥、打畚鬥而斷結一偷盜案。當地一戶麵坊主叫周明忠,而另一戶一以踏碓搗米為生的農民叫丁元福。丁元福因為家貧,偷了周明忠家的畚鬥用於搗米。後被周明忠發現,兩人各說各理,鬧上公堂。沈宗光不動聲色地命衙役將畚鬥重打40大板,正當所有人都納悶不已時,沈宗光命衙役再在畚鬥上澆上水,這時碎畚鬥的竹篾縫裏厚積的麵粉顯露了出來,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最後丁元認罪,當地百姓拍手稱奇,沈宗光的聰明才智和斷案才能也備受讚揚。

王瓚,字思獻,號甌濱,諡號文定,永嘉場李浦村(今龍灣區永中街道殿前村)人。生於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少時聰穎,學習刻苦,曾就讀於雙嶴書院和溫城開元寺僧舍。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中舉人,次年春列殿試一甲二名(即榜眼),因而人稱“榜眼王”、“王榜眼”。弘治十年(1497年)初授翰林院編修,奉聖旨修《大明會典》,司教內書堂。弘治十五年(1502年)編纂弘治《溫州府誌》,弘治十六年(1503年)纂修《通鑒纂要》、《對類》等書。王瓚兩任國子祭酒,撰修國史,侍講經筵,著作眾多,著有《正教篇》、《弘治溫州府誌》、《甌濱集》、《千裏馬》、《東廂漫錄》、《二妙集》、《五經見》等書,在理學上頗有造詣,被譽為“學冠一時,四海師模”。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因支持張璁上疏議禮尊嘉靖皇帝朱厚熜生父興獻王為皇考而與大學士楊廷和等不合,後被貶為南京禮部管事。嘉靖三年(1524年),背瘡發,在家中病逝,時年63歲。王瓚死後被追贈禮部尚書,賜諡文定,葬於瑤溪皇嶴缽盂山,墳墓建設較有規格,墓前有石馬、石將軍,墓道上則立有石牌坊。

王瓚是溫州大名鼎鼎的人物,為官清廉、心胸坦蕩、剛正不阿,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敬仰的品行。王瓚家廟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位於今龍灣區永中街道殿前村李浦路12號,即李浦王氏家廟,家廟坐西朝東,磚木結構,門口置有兩尊站立式石豹雕,家廟牌坊上刻有“王氏家廟”,另一麵則是“三槐世裔”四字,入門處有石碑,上刻《重建家廟記》。正廳懸掛明嘉靖三年禦敕的“曆朝寵命”牌匾。王瓚家廟內還保存著有一本《李浦王氏宗譜》,記載二十一世至六十七世(總計46世)家族內所發生的事情,內容有序跋列傳、行狀、銘誌等,另有祖先遺像26幅。此外,永昌鎮殿前村中路河上有座為紀念王瓚而建的榜眼橋。此橋始建於明弘治戊午年(1498年),曾重建於1981年冬。榜眼橋為東西走向,有二孔,長18米,寬2米,橋上雕花刻龍,保存完整。橋的西麵新建一坊名為:榜眼及第。橋的南麵新建二坊名為:經元及第、會魁及第。位於永中街道豐台村的王瓚書院是王瓚中舉前讀書的地方,也是今“白岩宮”的舊址。2007年10月王瓚書院開工建設,建成二層三間,共500多平方米的院舍。書院內還放置著王瓚學習生活的工具、著作、各種線裝書籍和王氏譜牒等。

張璁,字秉用,號羅峰,卒諡文忠,浙江永嘉永強三都(今溫州市甌海區)人,後因“璁”字和明世宗嘉靖朱厚熜的“熜”同音,世宗特為其改名孚敬,賜字茂恭。張璁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家中有兄弟四人,張璁最小,少時好讀書且胸懷大誌,13能賦詩,以臥龍自居。20歲考取秀才,23歲考中舉人,但之後連續七次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為獲得進士頭銜考了整整24年,其間曾在姚溪創辦羅峰書院,專攻禮學並開堂講學。47歲時終於高中進士,之後用四年的時間成為位高權重的文淵閣大學士,人稱“張閣老”。

在這四年時間裏,張璁能從刑部見習的觀政走上內閣首輔一職,最大的原因在於張璁在“大禮議事件”中的表現。“大禮議事件”表麵上來看是明世宗朱厚熜為其父正名而進行的一次震動全朝的行動,但“實質上是前朝權臣與新繼位的年輕皇帝的權力之爭”。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第二年改元嘉靖,朱厚熜即位6天,即詔追其父興獻王為皇考,但此詔立即遭到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權臣的抵製,從典故為例否決嘉靖的決定,而當時官小位卑的張璁則給嘉靖皇帝上了一封《正典禮疏》,奏疏中引經據典,力主尊嘉靖生父為皇考。這對當時的局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還不足以震動大環境,張璁也因此遭到權臣排擠,被逐出京城。但當三年後嘉靖的勢力穩固時,時任南京刑部主事的張璁舊事重提,立即得到了嘉靖的認可,獲奉召赴京,得以重用。嘉靖三年六月,朝廷群臣因為嘉靖皇帝的這次“大禮議”而群體激憤,229名官員跪伏在左順門外以死諫的方式希望嘉靖皇帝收回成命,嘉靖命司禮宦官勸他們離開,但群臣依然跪地不起。嘉靖一怒之下派錦衣衛將帶頭者拘捕,當場被權責而死者有17人,下獄者190人,發配邊疆者8人。九月,在張璁等人的考據下,大禮定,追嘉靖父興獻王為皇考,生母為皇太後。至此之後,張璁便深受嘉靖恩寵和賞識,嘉靖四年,張璁入閣成為輔臣,後又升任首輔大學士。《明史》本傳讚其政績:“剛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時進讜言。”

此外,張璁為官清廉也是嘉靖賞識他的重要原因。當時朝廷上下賄賂成風,貪贓枉法屢禁不止,張璁初入閣時便上了一道名為《禁革貪風》的疏,請求嚴懲貪贓官員,並竭力推行廉政,在朝九年,張璁不進一內臣,不容以私謁,不濫用一子侄,真正是身正為範。擔任首輔期間,張璁促成了兩件大事:一是清理了皇室勳戚莊田,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二是將皇帝派往各地擔任鎮守大臣的太監盡數召回,裁減錦衣衛及其他部門的冗官冗兵,罷黜不稱職官員,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基礎。《明史·本傳》讚張璁“他若清勳戚莊田,罷天下鎮守內臣,先後殆盡,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惡贓吏,一時苞苴路絕。”張居正推崇張璁曰:“江陵於《世宗實錄》,極推許永嘉(張璁),蓋其才術相似,故心儀而癱之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