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溜溜,奶兒奶兒:女兒。嫁溫州。溫州人家好,吃來番薯棗。……這是一首在溫州地區廣為流傳的童謠《月光光溜溜》,從童謠中我們了解到當時溫州尋常百姓都以將女兒嫁入溫州城而感驕傲,以能否吃上番薯棗(番薯幹)作為生活水平高低的判斷。時至今日,溫州城、鄉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普遍提高讓溫州人的物質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改善,使得年輕的溫州人不再以吃上番薯棗而自豪,老一輩記憶裏令人向往的溫州城也漸漸被我們的時代所遺忘。人們開始用舊地圖和老照片來懷念逝去的時光以期留下那段曆史依稀存在的痕跡。溫州童謠,這一非物質文化卻以它獨特的方式記載著過去,用本色無華的語言傳遞著歲月的訊息,如黑白電影一般一點一滴地還原著老溫州城曾經的模樣,娓娓講述著曾經發生的故事:一條條街,一道道巷,一座座塔……
老溫州城在光緒《永嘉縣誌》中的記載是“周一十八裏。北據甌江,東西依山,南臨會昌湖,晉明帝太寧元年置郡始城,悉用石甃”,素有“東甌名鎮”的稱號。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設置永嘉郡,在建立初期曾邀請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郭璞卜城。郭璞登臨西郭山(今郭公山)觀地形,見九山環列如北鬥,北鬥的“鬥魁”為華蓋山、鬆台山、海壇山、郭公山,“鬥杓”為積穀山、巽吉山、仁王山,黃土、靈官二山則似輔弼。溫州城位於甌江北岸,根據其北部臨江東部臨海的地勢,郭璞對當地的百姓分析說:“城繞山外,當驟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鬥,可長保安逸。”於是提出“倚江、負山、通水”和“連五山之山,通五行之水”的建設方案。同時,他根據二十八星宿的原理在城內開鑿了二十八口水井來解決城內百姓的生活用水,所謂“下列方位,上應列宿”,郭璞認為“城內五水配於五行,遇潦不溢”。到明朝,據明萬曆年間記載溫州城:城高三丈五尺,闊一丈二尺,周長二千九百七十七丈。城南北以江河為城池,東西人工挖掘護城河。城內有七門:東有鎮海門(今東門),南有瑞安門(今大南門)、永寧門(今小南門),西南有來福門(今三角門),西北有迎恩門(今西郭門)、永清門(今麻行門),北有望江門(今朔門),後人讚歎道:“郡城依山瀕海,控接八閩,統帥五邑,為海疆之重鎮。”溫州城在一千六百多年裏曆經多朝多代,做過多次整修和變動,但“城址位置及範圍始終不變,創我國城建史上罕見的實例”這個讓世代溫州百姓驕傲和向往的地方,這座因白鹿銜杏而得名的城,不僅是溫州地區自古以來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樣,它在溫州童謠裏也始終保持著最核心的地位。無論那些我們現在依然熟悉的建築街坊、名勝古跡,還是那早已消失的尋常巷陌,在溫州童謠裏都有描述。《三直直本是川》對老溫州城的概括就很全麵,如果想要大概地了解溫州地名,不妨讀讀這首童謠。童謠是這麼描述老溫州城的:三直直本是川,朔門一直到大南,大南門外選山塔,眼觀白鹿城一圈,川字翻到本是三,三牌坊直底(直到)信河街,軟風橋直底鼓樓下,大觀亭建造紫薇山。三字加豎本是王,南門頭彎轉花柳塘。西門蛟翔中心造,西山造起十殿王。王字加人本是全,王木旁邊河水潭。鼓樓亭上盔聲大,小南門外河輪船。全字加兩點本是金,麻坊對麵是江心,江心左右二寶塔,開元寺內佛貼金。童謠充滿智慧地用三條直線豎立形成的“川”字和橫放形成的“三”字,“三”字加一豎形成的“王”字,“王”上加“人”組成的“全”字,“全”中加兩點組成的“金”字串聯起許多溫州城裏的名勝古跡。於是在由語言做承載的童謠裏出現了一張小小的城區地圖,地圖由北至南再到西,又由西至北,環溫州城一周,跟著這首童謠可輕而易舉居高臨下地望盡老溫州城。
“朔門一直到大南,大南門外選山塔。”中的“朔門”在另一首童謠《天上星》中也提及:“……樂清縣彈琴,彈到朔門;朔門擂鼓,擂到茶浦……”“朔門”即當時溫州城的望江門,如今已不存在,唯留下以朔門得名的朔門街。朔門街處望江路路段旁,東起水門頭,西至解放北路,曾被稱為“內橫街”,現為溫州境內最具特色的仿古街,也是溫州市百巷萬戶惠民工程之一。2006年政府有關部門對朔門街進行環境整治和古街修整,街內設有酒吧、茶室、雜貨鋪、服裝店、飯館等,休閑娛樂場所較多,特色商品彙集,個性化特征明顯。童謠裏的“大南門”與後麵提到的“小南門”在溫州家喻戶曉。大南門又稱“瑞安門”,因正朝著瑞安方向而得名。所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水網密集,交通便捷,溫州百姓甚至可以由此坐船通向溫瑞塘河。自清末以來大南門就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南門依舊是最熱鬧的商品交易中心。這裏的商品種類齊全、價格實惠、品質較高,顧客眾多、人來人往、人聲鼎沸,是當時名副其實的人氣大市場。小南門在明代被稱南郭市,因位於舊城永寧門(俗稱小南門)而得名。“溫州城底小南門,到處煮混沌(餛飩)”,童謠《溫州城底小南門》對餛飩攤販的描述便是早期小南門熱鬧繁華的真實寫照。這兩條街都位於人民路,本就熱鬧、充滿生機,現更屬市區繁華路段,是繼市區五馬街連接信河街等街區商業圈之後出現的最大型的綜合商業區。因其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商場林立,大小南門在近年更是鋒芒畢露,承載著人們越來越巨大,也越來越多樣性的不同程度的消費需求。大南門附近的“選山塔”位於溫州城東南的選山(巽山)山頂。選山是溫州九山之一,原名宸暨山,也稱巽吉山。
按溫州府八卦方位,因其地處“巽”位,取義“吉祥”。劉一清有詩雲“海門一點巽山小,五百年間出帝王。”(《錢塘遺事》天目山讖)。選山高43.3米,平麵麵積2萬平方米,是座不高也不大的小山,但站在選山頂上卻可以看到溫州城內的其他小山和附近的河流,果然是“眼觀白鹿城一圈”。相傳宋朝道士白玉蟾(葛長庚)曾控鶴駐此。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圍攻溫州時,也曾在此山紮營。作為名勝的選山塔也叫“雁塔”,屬文峰塔,始建於宋代,重建於明神宗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為六邊七層磚塔。清代郭鍾嶽在《甌江竹枝詞》中道“巽吉山頭塔影尖,疏林斜掛月纖纖。時聞清唳雲中鶴,曾駐飛仙白玉蟾。”五六十年代的人們看著高高聳立著、年久失修而傾斜的選山塔,飽含深情地認為這座塔斜倒向哪邊,哪邊的風水就好,生產也會大豐收。1974年5月19日深夜選山塔因備戰需要挖防空洞時受震而轟然倒塌,僅剩塔基。秀美的選山塔消失了,成為了人們記憶中的選山塔。2004年溫州市重建選山塔,現在的選山塔塔高35.35米,共七層,塔身白色,出簷和隱出磚柱為灰色,樓閣仿明式磚塔。塔內中空,設有樓梯可攀爬。底層有可進出的塔門。而塔外則豎一石碑,刻有《溫州重修巽山塔記》。“三牌坊直底信河街,軟風橋直底鼓樓下,大觀亭建造紫薇山”中的“三牌坊”為明代嘉靖年間宰相張璁大學士府第的大門,因為門前大道上樹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因此得名“三牌坊”,也曾稱“三八巷”。從三牌坊可以直走到位於城西的“信河街”。
溫州城街巷密集,大小街巷共有1400多條,而信河街則是擁有最多巷弄的街,人稱“七十二條半巷”。“信河街”南起人民西路,北至百裏西路,曆史悠久,變化也較多。據記載信河街東側曾有一條大河,河自五代時開鑿,後因管理不善而廢止。宋淳熙四年,溫州百姓募工開浚,重新疏通河流,由此人們稱其“新河”。據傳明代時信國公湯和來溫巡視海防,查看溫州地勢後,發現溫州是海防要地,需加強防患。於是下令重浚河道,接通大小支流,並且拓寬河麵以作戰備。這次對新河的疏浚大大改善了溫州人民的生活飲水問題。當地百姓為感謝信國公,特意在河岸上建立了一塊石碑,同時將“新河”改為“信河”。“信河街”由此得名。到民國時期,信河街改稱“新民路”,新中國成立後複名“信河街”,十年“文革”期間改稱“興無路”,到1982年後複稱“信河街”,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溫州城河道眾多,縱橫交錯,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可謂“樓台俯舟楫,水巷小橋多”。據記載明嘉靖至萬曆年間(1522-1620年),溫州古城共有橋梁75座,清光緒八年(1882年)共有橋梁185座。更多的人將“軟風橋”稱為“元豐橋”、“漁豐橋”,據光緒《永嘉縣誌》記載元豐橋“在府治東南元豐坊”。現在的鼓樓街在明代曾由“元豐坊”、“仁美坊”、“壽安坊”三個坊組成。到了清和民國時期分為東、西兩段,東段的就叫“漁豐橋”。相傳當時的“漁豐橋”,每天都有人用船將一些新鮮水產送到這裏叫賣,因此得名。從軟風橋直走即可到達鼓樓。鼓樓即譙樓,也叫更鼓樓,這座曆史古樓印證著溫州城2000多年的悠悠曆史。鼓樓現處鼓樓街與公安路交叉處,是溫州古代城防設置,現今僅存鼓樓主體(共二層)及其拱門,拱門則用大青磚卷砌而成。樓東邊尚存一段城牆,長35米,寬4.7米,高4米,南北寬14米,高約13米。鼓樓始於漢,盛於晉,“東晉太寧元年(323年),永嘉立郡建城,郡城周長十八裏。”至唐時重建修繕,五代後梁開平(公元907-911年)初,吳越王鏐之子錢元瓘增設內城,稱為“錢氏子城”。宋淳熙、元延祐時曾重修,元至正十三年(1353)廢子城,存譙樓。清朝順治間毀於兵禍,康熙十二年(1673)複建,之後雍正、乾隆、道光年間又幾經修葺。1925年曾設公立圖書館,1928年為民眾教育館,抗戰時期,日軍入侵溫州,館內大量物品被掠奪。
1946年市民複捐資修繕。上世紀五十年代被改造為二層樓房,1981年被列為溫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溫州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1994年8月修繕完成。2001年10月,鼓樓再次進行修飾並開辦曆史名城圖片展和“東甌名繡精品陳列館”,同時大量關於溫州古城的曆史、溫州民俗風情、溫州現當代優秀藝術文化展覽在這裏舉辦。如今的鼓樓不僅僅記錄文化、傳播文化,更是傳承溫州曆史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與陣地。“大觀亭建造紫薇山”中的“紫薇山”即今天位於中山公園正對麵的“華蓋山”,屬於溫州古城“九鬥山”之一,以“遙似華蓋”(遙望山形如華蓋)得名,現為溫州城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麵積約為9.13公頃,海拔56.8米。“大觀亭”坐落華蓋山山頂,是一座六角形式的古式涼亭,亭柱有內外兩圈,外部磚砌方柱六根,內部青石圓柱五根,其上有對聯曰:“春秋多佳日,風雨此登臨。”清光緒《永嘉縣誌·名勝誌》記載:“山巔就有華蓋樓,其遺址改建為大觀亭;明嘉靖年間(1522-1566)重建,改名‘吸江亭’;萬曆年間(1573-1620)巡道蔡廷臣再次重建,命名‘大觀亭’。”新中國成立後大觀亭也曾經多次修葺。清代詩人潘之彪《大觀亭》詩雲:“鹿城高峙大觀亭,攬袂倏然入畫屏,孤嶼近看僧合掌,列山遙望佛頭青。”足以證明大觀亭的名勝地位,它既是溫州百姓盡收東甌山水景觀於眼底、登臨眺望全城風光的好場所,也是一個納涼的好地方,因此至今仍有許多人習慣在華蓋山山上納涼消暑。
此外,早時的華蓋山山上還建有資福寺、榮成庵(古榮成道院)、清陳丹赤和馬介的雙忠祠、宋胡褒的六檜堂、林靈素的青牛塢、上古榮成子的煉丹井、三生石、五粒鬆,道書十八洞天的太玉洞等等,但由於年久失修等各種原因現今盡已消失。華蓋山西麓有一汪蒙泉,是溫州城內三大名泉之一,俗稱硯觀槽。山西兩麵有華蓋亭和夕照亭,北有臨望亭。華蓋山東南入口處(中山公園正對麵),一座工農兵雕塑像赫然出現在石階處,給人巍峨高大之感。華蓋山本有一防空洞,現被利用為市民休閑避暑之地,而其下隧道也被分兩層利用起來,上層現在是溫州城區小商品零售批發地之一,下層則為交通路線,溝通縣前頭和漲橋頭。
“南門頭彎轉花柳塘”中的“花柳塘”現處人民東路西南處,連接解放南路。一般認為“古老的花柳塘,沿巷之南側為河,其東端為大池塘,裏麵種滿荷花,岸邊種植楊柳,景色清麗,故稱。”但也有人根據“花柳”二字推測出此地曾為“花街柳巷”。另外“花柳塘”還有一則美麗的故事:東門漲橋頭住著一個人叫柳美兒,平日靠賣青鹽橄欖維持生活,勤勞辛苦,到年底卻還是兩手空空,無奈隻好出門避債。當他來到一座土地殿時遇上了另一名避債者,這個避債的人姓花。姓花的人得知柳美兒是為了五十個銀番錢而逃出來時,拿出身邊僅有的銀番錢交給柳美兒。在姓花的人“兩家受苦不如一個人受苦”的說服下,柳美兒拿著錢回家還清了欠款,並用剩餘的銀番錢布置好了酒菜,還買了一條鯉魚準備請姓花的恩人來家裏過年。當他把鯉魚拎到塘邊想剖魚時,魚一下子跳進了塘裏,柳美兒趕緊跳到塘裏去摸魚,誰知竟摸到了許多的銀番錢。於是他叫上姓花的恩人一起摸銀番錢,兩人在塘裏摸了好久,足足摸到了三四籃的銀番錢。柳花二人都將錢推給對方,彼此都不收,柳美兒感激姓花的恩情,最後將錢一分為二,一半給姓花的恩人還債,另一半則用於翻修塘河之用。等塘河修好之後,人們為了讚美二人的高尚品德,故將二人姓氏合為塘水之名,故名“花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