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蛟翔中心造,西山造起十殿王”,我們隨著童謠的介紹來到溫州城的西向角落。“西門”最開始叫“迎恩門”,俗稱西郭門,現指溫州西部翠微山附近,也叫西郭、西廓,主要指上橫街、烈士路、蓮花棣、華裏坦、打索巷、西門新坦、廣化橋路等老街,2005年坐落其中的楊宅被市政府列為市級文保單位。蛟翔巷身處信河街和九山湖之間,環境清幽,明代時被稱為仁濟坊,清代俗稱教場巷,因為當時城守營守備教場在這裏設立,因而得名,後來被諧音雅化為蛟翔巷。文革時期被改為“防修巷”,1982年複稱“蛟翔巷”,改革開放後曾因號稱是溫州女人街而繁華一時。溫州的第一部電視劇《喂!菲亞特》的很多鏡頭都在這裏取景。“西山”以位居城西而得名。南朝宋謝靈運詩寫到“步出西城門,遙望城西岑”中的“城西岑”便是西山,西山自北向南橫亙三裏多,東西蜿蜒長達幾裏。西山陶瓷聞名遐邇,現存十九處唐宋時期窯址,西山窯址分三處,處於山坡和山腰上,西山前的西山河曾作為當年運載瓷器的航道。據考證西山窯大約建於晚唐或五代初,唐至宋甌產縹瓷馳名全國,衰弱於北宋。西山瓷業到近現代更是大有發展,從1939年溫州人吳百亨創辦西山瓷器廠到1943年我國第一塊“西山牌”陶瓷釉麵磚誕生,至今陶瓷業成為了溫州的一大特色產業,新中國成立後西山更是被建設為市區陶瓷工業基地,所產的西山牌釉麵磚、地磚、錦磚等暢銷國內外。如今西山陶瓷業由於各種原因已遠離繁盛時期,但西山陶瓷確實成為了溫州人記憶裏一道不可抹去的光彩。
“麻坊對麵是江心,江心左右二寶塔,開元寺內佛貼金。”又來到了甌江邊上。北宋年間,楊蟠為首的地方官府將溫州城規劃了三十六坊。儒英坊——縣學前;榮成坊——縣前頭東段;五馬坊——五馬街;梯雲坊——大高橋下;雙桂坊——紗帽河;儒誌坊——府學巷;謝池坊——謝池巷;孝睦坊——第一橋;榮親坊——晏公殿巷;雁池坊——乘涼橋;棠陰坊——倉橋街;德政坊——縣後巷;招賢坊——招賢巷;墨池坊——墨池坊;康樂坊——康樂坊;甘泉坊——蟬街;遺愛坊——岑山寺巷;從善坊——慶年坊;揚名坊——揚名巷;晝錦坊——珠冠巷;孝廉坊——黃府巷;百裏坊——百裏東路;竹馬坊——童子殿巷;簡訟巷——大、小簡巷(拆遷為路);問政坊——七楓巷;平市坊——萬歲裏;棣華坊——三官殿巷;世美巷——世美巷(拆遷為路);襲慶坊——樊宅巷一帶;崇仁坊——百裏西路油車巷一帶;繡衣坊——西門大街一帶;噀灑坊——麻行一帶;寶珠坊——朔門殿邊巷一帶;井蓮坊——朔門一帶;遺忠坊(具體位置未明);榮仁坊(具體位置未明)。麻坊便是其中之一,現在泛指麻行碼頭和曾經的麻行僧街附近。麻行僧街長度不過324米左右,最寬也才25米,南起百裏西路,北達甌江南岸,是到江心嶼的必經之路。麻行僧街是一條很著名的老街,很早時便出現商鋪,聚集城內城外眾多買家、賣家,北宋時被稱為“酒坊”,明時改名“廣惠坊”,清時名為“麻行僧街”。麻行僧街的名字分“麻行”和“僧街”兩部分,分別與兩樣事物有關。一與清代時街上設有幾家麻行有關,二與對岸的江心嶼有關。江心嶼上有著名的中川寺,極盛時寺院就有2000多畝田,1000多名僧眾,來往於江心嶼和此街的也多為僧眾,因此人們將這條街合稱為麻行僧街。麻行僧街在民國時期更名永清路,新中國成立後複名,“文革”時期被改名為江心路,1982年複稱麻行僧街。2001年被拆遷,現為溫州市市總工會大樓和信河廣場所在地。江心嶼,一座被稱為“甌江蓬萊”的孤島,是我國四大名勝孤嶼之一,在溫州的曆史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江心嶼位於溫州城北麵甌江之中,北望今永嘉甌北,南見市區。眾多詩人在這裏留下美好的詩句,謝靈運有詩雲:“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橙鮮”,李白有詩雲:“江亭有孤嶼,千載跡猶存”,杜甫有詩雲:“孤嶼亭何處?天涯水氣中”,孟浩然、韓愈、陸遊、文天祥等名家都曾相繼留跡江心嶼。江心嶼於2003年從曆代文人墨客為江心嶼所作的詩詞中選擇了158首彙編成《江心嶼詩選》,奠定了江心嶼“中國詩之島”的地位。相傳江心嶼有“十景”:春城煙雨、海澱朝霞、甌江月色、羅浮雪影、孟樓潮韻、翠微殘照、遠浦歸帆、沙汀漁火、塔院筠風、海眼泉香。島內還有著名的浩然樓、澄鮮閣、謝公亭、來雪亭、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英國駐溫州領事館舊址等名勝古跡。此外還有始建於宋紹興七年(1137年)的江心寺,又名中川寺,現江心寺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建,是島上最大建築群,被稱為“宋禪林十刹”之一。
相傳王十朋在此留下著名的對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文天祥抗元時寫下:“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興第二碑”。“江心左右二寶塔”指的是江心嶼上東西兩座塔,東塔建於唐鹹通十年(869年),西塔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兩座古塔風格古樸,造型迥異,卻相得益彰,佇立天地。“開元寺”,今溫州公園路東南大廈址,太寧三年(325年)李整舍宅建崇安寺,唐改稱開元寺,是溫州城最早的寺院。
另一首溫州人都會念的童謠《第一第一橋》用一到十這種傳統而簡單的方法直白又巧妙地串聯了溫州城裏的街道建築。第一第一橋。第二第二橋。第三三宮殿。第四四營堂。第五五棚殿。第六六塘殿。第七七星殿。第八八仙樓。第九九星殿。第十十字街頭買醬油。童謠充滿智慧,化繁為簡地將溫州常見的街道建築套用其中。這首童謠還有一個“橋”的版本,同樣用數字趣聯:“第一第一橋,第二第二橋,第三三板橋,第四四顧橋,第五五馬街,第六六峰橋,第七七佛橋,第八八字橋,第九九山橋。”人們樂此不疲地創作和吟唱著這樣的童謠,體會著簡單的快樂。
第一橋作為橋的本體存在過,曾經是溫州城瑞安門即大南門內的一座古橋,而今仍存在且沿用此名的是一條古橋附近的巷子,毗鄰解放南路,古稱孝睦坊,清代改稱第一橋。宋哲宗時,戴述和其弟戴迅一起居住在這裏,兩人對待父母極其孝敬,兄弟之間和睦相處,所以當時的知州楊蟠就在這裏立坊,謂之孝睦坊來表彰獎勵這兩兄弟。現在的第一橋屬商業繁華區,連接著人民路和紗帽河、五馬街,街上設有各式店鋪,銷售流行服飾鞋類為主,小小的路麵上往往擠滿了行人和車輛,這裏儼然已經成為溫州目前成熟女性購物的潮地,最具活力的時尚街區之一。至於第二橋,據光緒《永嘉縣誌》記載“在小九曲巷寨橋之東”處於溫州古城東南隅,今第一橋和紗帽河附近。東晉起稱“第二橋”,以地處大南門內序列為第二座橋梁而得名,也可以理解為旁邊有座“第一橋”,故而稱為“第二橋”。“第二橋”橫跨當時的紗帽河之上,河兩端沿岸到處是民宅與商鋪。由於水網密布,塘河在此形成好幾道彎,猶如官員的烏紗帽,因而在清代,紗帽河也曾一度被分稱大九曲和小九曲。“民國24年(1935年)將大街第二橋和紗帽河條石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現今我們已經無法再看到當時的第二橋,也無法再站在第二橋上看九曲連環的紗帽河了,站在這條街上迎麵而來的除了人流還是人流。三宮殿巷則位於今信河街附近,宋稱棣華坊。因為元大德年間在這裏建設三元宮,也稱三宮殿,由此得名。四營堂東起萬歲裏,西至八仙樓。傳說巷名由來有二:一、因清代時候巷子對麵有四麵營營盤而得名;二、此巷原建有“思永堂”,諧音四營堂,因此得名被稱為“朱自清舊居”的紀念館就位於溫州市四營堂巷22號,是將當年四營堂巷34號的“王宅屋”拆遷且東移100多米後根據原貌重建的,較完整地保留了晚清民國時期的模樣。舊居內分四大部分:朱自清先生的起居室、一生介紹、在溫州的蹤跡和著作,是溫州比較重要的曆史文化建築。
六塘殿、七星殿(七聖殿巷)、九星殿皆因廟宇得名,七聖殿巷是信河街“七十二條半巷”之一,曾改名“清潔巷”。而六塘殿、九星殿具體位置不詳。八仙樓現位於百裏坊附近,長64米。明時稱信義坊,清時名八仙樓,以宋代官辦酒樓——八仙樓而得名。至於八仙樓名字的來曆則相傳與“八仙”之一的藍采和有關。
《叮叮當》是至今流傳最廣的溫州童謠,它非常清晰明確地記錄了溫州諸多現存地名:叮叮當囉哩,叮叮當囉哩,山腳門外囉哩,囉囉哩,孤老堂,鬆台山下仙人井哪囉哩。妙果寺裏豬頭鍾哪,嗬咋。其中“山腳門”為“三腳門”,又名三角門,古稱生薑門,《東甌掌錄》中記載“晉郭景純築城時,以三溪水彙會昌湖,煞氣未消,因於城門築三突兀處以當之,後人不知,遂呼為三角門,或呼為山腳門。”亦即今溫州城區來福門,1681年前營造的白鹿城七大門之一。其中“孤老堂”其舊址便是曾經熱鬧的妙果寺商場。早在明末年間,溫州遭受水災,百姓紛紛舉家動遷,唯獨無依無靠的“空巢老人”隻得流浪街頭,乞討活命。當地一位胡姓的員外,不忍目睹,發起興建孤老堂的倡議,後在眾人的支持下建造成功。此一善舉,使生活不能自救的孤寡老人有了安身之棲,這便是“孤老堂”的由來。其中“鬆台山”坐落在溫州古城的西隅,山高36.6米,占地麵積達9萬平方米,為古跡“九鬥山”之一。稱作鬆台,是因該山的山巔頗平如戲台,過去山間遍栽鬆木,故名。在鬆台山上,有一口古井,為溫州“二十八宿井”之一,水源充沛,清冽可口。相傳在唐玄宗開元二年(713)時,宿覺大師在鬆台山上修身造化,其間所飲用的便是該口井水,百姓謂和尚造化便是成仙,故俗稱此井為仙人井。這也就是《叮叮當》裏的那口仙人井。而“妙果寺裏豬頭鍾”裏的妙果寺則坐落在鬆台山南麓,它創建於唐神龍至景雲年間,迄今已有1000多年了。寺名妙果,其意謂能獲得特別美好的結果。曆史上的妙果寺鬆林疊翠,境界清幽,朝聽淨光鳥語,暮看潭影落霞,被佛教徒視為“朝聖之地”。在妙果寺裏至今還保存著一口“豬頭鍾”。它高6市尺,重達400多公斤,體質非銅非鐵,又像青石,音響相當鏗鏘。由於其鍾鈕像豬頭,故俗稱“豬頭鍾”。
還有一首童謠《沙巷》:沙巷裏老嬣客老嬣客:指已婚婦女。橫井巷蚊蟲藥,戲台下荸薺白,高盈裏烏麥麥。這裏則將地方名稱和該地人或物聯係在一起,流露出一些隨性的調侃味道,三個地方都在華蓋山附近。其中的沙巷裏指的是容成坊。榮成坊位於縣前頭東,東起華蓋山麓,西至高盈裏,因華蓋山西麵的“容成沒”而得名,相傳容成子曾在此洞入神得道,因而留下了容成廟、煉丹井、三生石等古跡。有《甌江竹枝詞》雲:“海上蓬萊路幾千,我來暫學小遊仙。容成未必居塵世,華蓋山前有洞天。”明末清初,容成坊改稱“容成巷”。民國初期,因狹窄的街坊道路和所處地(華蓋山腳)造成沙塵滿天的惡劣環境,故與另一條華蓋裏的巷子分別稱為“大沙巷”和“小沙巷”。新中國成立後,“大沙巷”被並入縣前頭,成為一條322米的現代城區道路和居民住宅區。橫井巷位於瓦市殿巷末端,通向康樂坊,巷子短而寬。橫井巷以“橫井”出名,而處在橫井巷的中段橫井則是溫州城二十八宿古井之一。橫井始鑿於晉,井內東麵一塊石麵上橫刻有“天宿”二字,井欄呈六角形,由六塊青石板砌成,內壁為圓筒狀,井內徑大1.46米,深10米左右,在明、清、民國時期曾進行多次修建。高盈裏曾叫“高盈頭”、“紅專巷”,由於位於華蓋山山麓而地勢較高,因而民間有“水漫城頭齒,高盈滿腳趾”諺語。位於高盈裏11號的穀宅建於19世紀40年代,占地778.4平方米,為七開間四合院式木構建築,古宅擁有著160多年的曆史,2000年4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