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3 / 3)

除了專門以地名為內容的童謠,其他類型的溫州童謠中也會出現一些至今仍舊常見的地名,這些熟悉的名字帶著淳樸且富有曆史氣息出現在口口相傳的童謠裏,被一代一代溫州人記住。如《百個窟》中提到的百裏坊:百裏坊伯伯板障上有百個窟,拿百個銅錢去買百張粉白紙,糪百裏坊伯伯那板障上百個窟。百裏坊現在叫百裏路,東起解放北路,西至大橋頭,其間以八字橋為界,分為百裏東路和百裏西路。百裏坊的名字傳說與劉基有關,當時明太祖朱元璋攻打溫州,因久攻不下,軍士傷亡慘重,於是大怒,下令:“攻占溫州之日,定要把百裏之內的百姓殺戮淨盡。”朱元璋的軍士劉基是溫州文成縣南田鄉人,為了拯救家鄉百姓,在軍隊進城屠殺了一段路後,劉基急忙派人在城西北部樹立了一塊路牌“百裏坊”,同時奏報朱元璋:“已殺到‘百裏’之地,應立即停止殺戮。”如此便使溫州百姓躲過了一場大屠殺為了紀念劉基,溫州城裏便出現了“百裏坊”且至今沿用。

另有一首耳熟能詳的《字頭歌》:正月初一頭,捉張單個頭;走拉縣前頭,買隻醬菜頭,煮起一鍋一罇頭罇頭:指陶泥做的器皿。……童謠中提到的縣前頭現今已成為溫州城裏各種名小吃的彙集地。縣前頭位於華蓋山下,西至解放北路。明時稱道愛坊,清時因地處舊永嘉縣治前,因而更名為縣前頭,民國時曾分兩段,西段稱縣前頭,而東段稱大宅區,至新中國成立後仍合並稱為縣前頭。縣前頭湯圓店是溫州最早的一家湯圓店,自清鹹豐年間開業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第一家叫“鄭德大”湯圓店,後又辦起“黃新發”、“知味圓”兩家湯圓店,至1958年三家並為一家,改名縣前頭湯圓店。縣前頭湯圓店不僅有知名的甜芝麻湯圓和豬肉湯圓(溫州人到冬至這一天是必吃湯圓的),還有溫州口味的餛飩、米麵等各類麵食小吃。

“茶浦吹班,吹到大街”和“第五五馬街”中的五馬街,是溫州城裏的古街之一,東晉時稱“五馬坊”,明時改稱街,東與解放街、公園路相接,西與蟬街、府前街相交。五馬街的由來說法很多,明嘉靖《溫州府誌》記載:“王羲之,山陰人,為永嘉郡守,出乘五馬,老幼仰慕,為立五馬坊”,清光緒《永嘉縣誌》記載:“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馬,繡鞍金勒,出則控之,故今有五馬坊”。此外《永嘉聞見錄》中還記載了一個故事:五馬街夙有某老媼者,門鋪石板五塊。一日,有客路過其處,注視良久,往問媼者曰“此石為媼所有歟?”媼曰:“然。”曰:“吾欲以十萬兩金易之。”媼聆以為奇貨可居,其值當不止十萬也,乃故昂其值。其人以媼黠,憤而去。媼以石置門外深恐遇客覬覦,乃雇人移入家中。翌日其人又至,見石已起去,疑媼已售,急問媼,媼示以石。其人頓足曰:“噫!不值一錢矣。此石有五馬形,晚間飲露得活,今置之高閣而馬死矣,石安用哉。”不顧而去。媼亦為之懊喪不止雲。《甌江竹枝詞》中有雲:“五馬街頭達廣衢,門前五馬立踟躕;烏衣弟子正年少,郎是兼兼頗有須。”現在的五馬街則是溫州最著名的商業大街,1984年4月被確定為溫州市標誌性購物步行街,2006年在保留原來風貌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翻新。街上既坐落著曾是溫州規模最大的第一百貨公司、曆史悠久的三益綢布門市部、五味和副食品商店、老香山藥店等老商鋪,也出現了如奧康、康奈、美特斯邦威等這些具有鮮明的溫州特色和時尚感的品牌專賣店。

《後生娶個大姑娘》中阿郎“騎到溫州東門下,招來兵馬打天下”的東門現在主要指的是漲橋頭、陡門頭、行前街、環城東路這一帶,古稱東門外,因東門(溫州城內七門之一)而得名,為城內外的交通要道,人流眾多,因而商貿也非常繁榮。東門地勢低,以前漲潮時常有滿水的現象,因此有了“漲潮頭”的稱呼,但是“潮”字和“橋”字在溫州話裏發音一樣,溫州也多橋,到後來也就沒人計較到底是應該喚“漲橋頭”為“漲潮頭”,還是應該就叫“漲橋頭”。東門一帶也多美食,陡門頭的燈盞糕、漲潮頭的炒粉幹和魚丸、行前街的燒鵝和幹貨海鮮等都作為一個時代的美味留到今天。今天的東門變化很大,高樓林立,但海產品批發生意卻依然景氣。

人人向往的溫州城並不是所有溫州人的家,舊時更多時候到溫州城會像《樟樹解板》中說的那麼艱難:樟樹樟,樟樹解板噴香香;樟樹解板三百粒,叫個老司機造輪船;輪船造起光溜溜,三日三夜到溫州;溫州城底嬉三日,買到玉疏轉回頭。童謠內的人很顯然是城外的百姓,為了能到溫州城裏玩三天,他們要準備三百塊香噴噴的樟樹板子請老師傅來造船,嶄新油亮的船造好了,還要曆經三天三夜才能到達溫州城,在溫州城裏玩個三天,買個玉梳子又要趕回家。其中提到的“三百粒”,“三日三夜”皆指數量多,時間長,而“嬉三日”中的“三日”與前二詞相比意指時間短,漫長的準備和等待隻能換回幾天的玩耍,但與語境中體現出的期待迫切相比,能到溫州城裏玩三天竟是“多”的意思,足見吟唱之人的滿足和欣喜。這樣的感情複雜卻真實,因為當時到溫州城需要太多的條件,更多的人隻能將此作為一個美好的希望。跟隨著童謠由溫州城內走向城外,溫州麵積約11784平方千米,現設三區:鹿城、甌海、龍灣;二市:瑞安、樂清;六縣:永嘉、蒼南、泰順、洞頭、平陽、文成。

《奶阿奶》中說道:奶阿奶奶阿奶:娘啊娘。勿把我囝兒囝兒:女兒。嫁方山,方山九條嶺,條條透天頂。銅嶺腳,銅嶺頭,眼淚密密流,走爿洋,又爿洋,指那指那:怎能。好去望親娘,好好親娘三個卵,沒好親娘三巴掌。這首童謠裏飽含了女孩子不願遠嫁的心聲,字字血,聲聲淚,列舉了方山、銅鈴兩個地方,用“條條透天頂”、“走爿洋,又爿洋”極大地渲染山路水路的崎嶇坎坷,既有不想被遠嫁的心聲表達,也有要“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的心灰意冷,及與家人永別的恐懼。“方山”位於樂清與溫嶺交界處,以山四周石壁高聳而達百米,山頂平如砥,形狀似方盒而得名。屬於雁蕩八大景區之一,有羊角峰、羊角洞和雲霄寺等景點,登上山頂可見溫州、台州兩地。方山山勢險峻,以前都是從羊角洞左側的沿壁小徑攀上南天門,西天門甚至隻有一張簡單的木梯,總體上攀登難度大,不過現在已經鑿了寬些的石級,便於遊客登山。“銅鈴”現在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百丈漈的一部分,森林覆蓋率達到95%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稱,屬於國家森林公園。文成縣城西40公裏的崇山峻嶺將銅鈴淹沒,峽穀縱橫,曲折多變的棧道使得山林更加幽深而僻靜。以前如果從文成縣城到銅鈴,艱難的盤山沙土老公路路況需要忍耐3~4個小時以上,車子持續顛簸,塵土肆意飛揚,即使路上風光無限好,卻是一件極為辛苦的事情。

無論是方山還是銅鈴,兩個地方在今天看來都是難得的自由國度,山林充滿了未知世界的魅力,身處其中會給人絕對的親近自然的感覺。但若轉念一想,以前這樣的兩個地方難道不就是與世隔絕的山區嗎?女孩子要被嫁到這裏,恐怕極少有機會回到娘家,在這樣信息封閉、交通不便、物質資源匱乏的地方生活,似乎真的與親人們永別而獨自過著艱苦的生活。這些山高水遠的地方在溫州瑞安、平陽、永嘉等地都有,類似的童謠還有《喜鵲哥哥》:“喜鵲哥哥尾巴長,囝兒勿給八洋裏;天晴沒水吃,落雨沒路行。”其中的“八洋裏”指的是永嘉鍾山區潘窮明:《永嘉童謠集》,商務印書館溫州亦新印刷所,1930年版。

童謠《扇扇涼》裏也提到不少地方:扇扇涼,透高梁。高粱擂鼓,擂拉茶浦。茶浦推豬,擂拉楠溪。楠溪推鴨,擂拉白塔。白塔洗菜,擂拉潮埭。潮埭成親,擂拉江心,江心礱米,擂拉城底。城底細兒城底細兒:城裏小孩。栽花,看到白沙。白沙曬穀,看著臨福。臨福洗菜頭,擂拉菇溪橋頭。菇溪橋頭買扇,擂拉穀宅店。穀宅店黃草雞兒生卵,擂拉下近。下近下近鄒,煮粥煎桐油。飯槳高高掛,銅杓打秋千。鑊蓋推到門台頭,捉捉牢,蓋在飯鑊頭。其中的“楠溪江”、“白沙”、“臨福”、“菇溪橋頭”、“穀宅店”、“下近”皆位於永嘉,景區麵積約625平方公裏,被譽為“中國山水畫搖籃”,號稱“三百裏秀水”,也是溫州境內甌江最大的支流。在古時因江兩岸盛產楠木而得名,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人傑地靈”的獨有特色而遠近馳名,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中唯一一個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1988年8月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楠溪江共800多處景點,共七大景區:楠溪江及沿江農村文化景區(楠溪江岩頭中心景區)、大若岩景區、陡門景區、石桅岩景區、北坑景區、四海山景區、水岩景區,主要景點有:百丈瀑,藤溪潭瀑,十二峰,陶公洞,崖下庫,石門台,芙蓉三崖,芙蓉古村,獅子岩,石桅岩,太平岩,蒼坡村等。

“菇溪橋頭”指的就是永嘉縣的橋頭鎮,鎮子地處永嘉西部,南與鹿城區臨江鎮隔江相望,西與青田相連,由古至今便一直是方圓百裏地區商品的集散地,如今更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中國紐扣之都”、“中國拉鏈之鄉”,曾被費孝通先生譽之為“百工之鄉,千品萬象”。菇溪則是橋頭最重要的一條河,發源於青田縣峰山,經過石洞村、黃坦村、梨村、橋頭鎮平原,貫穿橋頭鎮,最後流入甌江,但近年來這條橋頭人民的母親河卻出現了被嚴重汙染的現象。菇溪橋頭地區有一首很著名的民謠《菇溪經》,通過用地名串聯的方式來反映當地的生活:店埠媛主靠樓窗,眼看街頭少年郎。橋頭觀燈來相會,穀宅店內會風光。嶼頭再會郎君你,離村(梨村)心頭永不拋。夏園千園重相會,我把金釵(金村)贈你郎。又把銀錢(壬田)送給你,大綢(坦頭)衣衫打包囊。叫你定走大路過,何必走東灣小地方?八角井頭失落水,靠你殿前有同胞。今日惦你前樁(前莊)苦,想去東山問問郎。路過連嶴冷清地,白雲庵裏燒香忙。良頭求簽來拜佛,簽出大(沸)下心中慌。郎君若從周嶴過,隻悉飛橋來行凶。出廟來於東行地,帶你暫住前堡藏。懷孕十月走岩頭,欲到鍾坑生兒郎。兄長放下坑古臉,無奈窯底落間房。黃堡媽媽得知曉,底新外新走忙忙。外洋頭取來靈芝草,溪西扶養好兒郎。石埠頭人講聊笑,石馬(嶴)將軍生令郎。那郎龍頭聞得子。喜比將山紅日出東方。新庫籠中辦行李,離開詹嶴轉回堂。斜陽腦公(山)天又晚,投宿潘羅飯店坊。次日溪心水一渡,目看前下自家房。包袱入在鍾山下,暗中店埠走一趟。母子三人下近議,取獨子叫馬林(芝麻林)。馬林龍根來求師,送到沈降上學堂(荷塘)。珠圖(朱塗)一幅菇溪景,菰浦處處好地方。“白沙”和“下近”是永嘉縣橋頭鎮的兩個下屬行政村。在白沙村西前山坡處現有白沙古墓葬群,1982年當地村民建房挖基時發現墓葬,之後又多次發現類似墓葬。古墓葬群屬土坑墓,口大底小,墓壁斜狀。

除此之外,樂清地區也出現過兩首地名童謠。一則:唔宕唔宕:哪裏。有橋橋不高?唔宕有窯窯不燒?唔宕有官不審事?唔宕有馬不抽毛?高橋有橋橋不高,平窯有窯窯不燒,官塘有官不審事,石馬有馬不抽毛。另一則:吤呣吤呣:什麼,哪個。地方有門門不關?吤呣地方有馬不放山?吤呣地方有牛不耕田?吤呣地方有鑊不煮飯?石門有門門不關,石馬有馬不放山,烏牛有牛不耕田,石鑊有鑊不煮飯。這兩首童謠皆以問答的方式,通過地名和當地事物特征的結合來引出高橋、平窯、官塘、石馬、石門、烏牛和石鑊等地方名。同樣泰順童謠裏也有《名物謠》:“排前竹,筱村曲。烏岩木,司前屋。翁山燦筍糖,南喬栗子王。下洪大祠堂,莒江大粉王。藹洋好魚塘,羅陽大警堂。”

溫州童謠是溫州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一代代溫州人的記憶中延續和傳承,而童謠裏溫州城內外的眾多老地名更是一份特殊的曆史文化遺產,它們經久不衰,富有深意,沉澱著人文情懷和動人傳說,旗幟鮮明地維係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