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溫州童謠與美術活動相結合
美術活動是一種有形、有色、有情節的藝術活動,能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特別是對促進幼兒觀察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有著獨特的作用。因此,把美術活動與溫州童謠有機地糅合到一起,能收到了獨到的效果。如教學溫州童謠《溫州是個好地方》:溫州是個好地方,有山有水有風光,山嶺爬爬有雁蕩,冷水冰冰楠溪江,近便就有江心寺,洗浴泰順氡泉燙,洞頭度假魚釣爽,南麂六月遊兒忙,恁多的地堂幾略好,你講嬉爽勿嬉爽,池上樓中吟詩聲,籀園書香飄芬芳,甌劇天下第一團,南戲風采登大堂,鼓詞蓮花和道情,民歌對鳥叮叮當,頭街擺起攔街福,河裏航船鑼鼓敲。這首溫州電視台的方言欄目《百曉講新聞》片尾歌曲是近年來由溫州音樂人新創作的溫州童謠,其內容介紹了溫州地區的名勝古跡與民俗文化。有國家級風景區——雁蕩山、楠溪江,溫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開放寺院——江心寺,名人故居——池上樓,溫州特有的地方性傳統節日——攔街福,溫州地區曲藝——鼓詞等等。這些溫州本土的景物很多家長都曾帶自己的孩子去觀光遊玩過。當我們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其形象生動的畫麵、聲音和圖像來進行童謠教學時,孩子們都顯得非常開心。有的幼兒還帶來了自己當時拍攝的照片,津津有味地向同伴介紹起來。而對於一些他們沒接觸過的,我們就讓孩子們通過一些圖片和影像進行初步地了解與認識,這不僅更易於幼兒了解溫州風情,熟悉溫州童謠,同時也符合低幼年齡的認知特點,激起幼兒的說話欲望。幼兒會一邊指著圖片向夥伴介紹那些有趣的地方,一邊照著畫麵念誦童謠。美術圖片這種可視性,對應了兒童有限的知識層麵和他們的接受心理,在孩子們觀圖、識圖、讀圖、解圖的過程中,以最直觀的形式幫助他們消解聽講時可能產生的某些困惑。觀看、傾聽、念誦相互作用,促進了幼兒大腦的活躍。在活動即將結束時,我們讓幼兒把自己最喜歡的、認為最能代表溫州的景物畫出來,再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畫的是什麼,不管畫得怎樣都會采用多種方式對幼兒進行表揚和鼓勵,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把幼兒畫的溫州童謠的插圖、道具在活動區域角布置起來,同時結合不同童謠作品,定期更換牆飾。讓幼兒欣賞,回憶,使幼兒從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感受到溫州童謠的無窮魅力,萌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了美感,產生強烈的內在動力。正是這樣把學說溫州童謠的語言活動與美術活動有機地糅合在一起,抓住美術和童謠的共通點,引導幼兒根據童謠作畫,讓幼兒在充分理解童謠的基礎上通過聯想和想象,把直觀的線條和抽象的思維結合起來,把童謠中的有無、隱顯的空間填補起來,形成一副惟妙惟肖的圖畫。這樣,既能調動幼兒繪畫的積極性,又能加深幼兒對童謠的理解。
4.溫州童謠與遊戲活動相結合
自哲學史上康德起就對遊戲的行為進行了富有個人色彩和時代特點的思考,從而最大限度地賦予了遊戲一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遊戲形態,遊戲精神,無疑應當獲得兒童美學研究的最大關注。的確,遊戲作為童年的一種象征,它是童年生活的具體構成之一。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中,除了正常的教學活動、午餐、午睡等環節外,從早到晚許多時候是處在遊戲情景中,所以遊戲是幼兒學習溫州童謠最有效的活動形式。照皮亞傑的說法,遊戲是完全吸收性活動,“幼兒讓自己的世界適應於自己的行動,而不是讓自己的行動去適應世界的限製,幼兒通過遊戲,便能使世界之難以製服與難以理解的方麵變得可以製服和可以理解”。老師一定要創設良好的遊戲情景,以提高幼兒想學、想說的興趣,讓每位幼兒有勇氣在遊戲中大聲朗誦童謠。如教學溫州童謠《娒娒,你真早》:
姆姆你真早,半夜割晚稻;晚稻未開花,我要吃黃瓜;黃瓜味太淡,我要吃橄欖;橄欖太清味,我要吃甘蔗;甘蔗都是崢,我要吃金杏;金杏滿肚子,我要吃糯柿;糯柿都是核,我要吃大蒜;大蒜味太辣,我要吃江蟹,江蟹十隻腳,我要吃喜鵲;喜鵲尾巴長,看見新娘叫啊爺。
這首《娒娒,你真早》是童謠中的連鎖調類型,其特點是交替地使用頂針(押頭尾韻)和押尾韻的修辭方式將句子連綴起來,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結構。交替地押尾韻和押頭尾韻,就從聲音上將所有句子連貫起來,造成一種圓潤流暢、一氣嗬成的感覺,這便是周作人說的:“隨韻結合,意不相貫”。連鎖調的意義不在其“意”中而在其“韻”中。故念唱時兩位小朋友們相互合作,一邊拍手,你一句,我一句,在遊戲者的身體輕微接觸中營造一種輕鬆、歡快的氛圍,在快樂的接龍嬉戲中共同完成一首童謠,達到了傳唱後的愉悅。幼兒念誦兒歌時不管是配合以相應的遊戲動作也好,完全沒做動作也好,這念誦兒歌的本身就是一種遊戲活動。這是一種任何幼兒都想做且會做的遊戲,一種能給他們帶來極大愉悅與快感的遊戲。所以,利用遊戲練誦童謠,在童謠的傳唱中展開遊戲,兩者相輔相成,水到渠成,應有的效果也就達到了。為了讓幼兒在遊戲情景中,自然運用溫州方言,快樂掌握溫州方言,我們還常常會改編一些幼兒最喜歡的遊戲,如:將《老狼幾點鍾》改為《老老幾點鍾》掌握時間類方言;通過《捉迷藏》遊戲,讓幼兒在體驗中學習方位類方言;玩溫州話版本的《頭發、肩膀、膝蓋、腳》音樂遊戲,讓幼兒熟悉身體類方言。方言掌握得越多,學習溫州童謠就順暢自如了。
5.溫州童謠與開展親子活動相結合
民間童謠的傳承需要教育氣氛。德國著名的教育哲學家博爾諾夫說:“教育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生活環境中一定的內部氛圍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態度。我隻是一般的稱之為教育氣氛,並把它理解為情感、情緒狀態及對教育抱有好感或厭惡等關係的總和。”幼兒園請家長參與有關民間童謠的親子活動,讓家長與孩子共同來學習,幫助幼兒理解和表現,給予幼兒一定的指導和建議就極好地造就了教育氣氛。家長的參與能更好地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家長的參與能極大豐富民間童謠資源,家長的參與更能發揮童謠的教育價值,家長的參與讓童謠更具創造性與傳承性。
如溫州童謠《正月燈》通過鋪陳的格式展現了從1月到12月,每月不同的習俗,《送鬆糕》這首童謠對於製作溫州傳統小吃鬆糕及鬆糕用途的習俗來了個全方位的展示,它們極具生活性和表演性。在幼兒園舉辦親子活動前請家長與幼兒一起按童謠的內容做相關的道具,設計表演動作,然後一起參與幼兒園組織的“童謠表演會”,把幾首相關的童謠進行串聯,加上情境、音樂、道具等全方位配合,一個個生動、富有童趣的家庭童謠大聯唱節目,就博得了小觀眾和大觀眾的陣陣掌聲。許多家長看見孩子們玩得高興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童年時代,他們紛紛回憶起小時候學過的童謠,並和小朋友一起一邊念童謠,一邊玩起了遊戲。在孩子與家長的互學互教中加深了對童謠的理解與掌握,也增進了親子感情。
在定期舉辦“童謠小劇場”的表演會上,除了表演一些在幼兒園學會的溫州童謠外,還可以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幫忙,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事情,或者聽到的一些故事用溫州方言編成一首童謠進行表演。許多家長踴躍報名,不但帶領孩子積極朗誦自己創編的童謠,對教師開展的童謠活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並體驗到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的快樂,因此才有了家長和孩子共同表演的活動。由於童謠內容豐富,同一首童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與感受,因此每位家長與孩子表現出來的都不一樣。民間童謠的豐富內容也在此活動中展現了出來,讓我們收集到了許多民間童謠。
6.溫州童謠與園區環境建設相結合
我們不能把溫州童謠傳承看成是一個活動、幾節課就可以解決,而是應該多方位拓展其傳承方式和途徑。創設良好的童謠教育環境將對幼兒熟知溫州童謠有著重要的影響,隻有把溫州童謠和幼兒實際生活及周圍環境緊密聯係起來才,童謠傳承教育才會充滿生命和活力。
幼兒園園區環境建設是幼兒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園區建設中以傳統文化為主線,精心構思,整體布局。園區的圍牆上有孩子們喜歡的溫州童謠的書法作品,牆壁上是朗朗上口的溫州童謠《十二月令》的解說圖,每個樓道、教室都彰顯著溫州傳統文化的特色。晨間、課間的廣播播放優美動聽溫州童謠VCD,欄杆、櫥窗、甚至垃圾桶、洗手間都烙上溫州童謠的印跡。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利用晨間活動、飯後散步時間和戶外活動時間,和孩子們一起來看一看、說一說、聽一聽溫州童謠。麵對醒目的童謠,幼兒也會好奇的詢問這個童謠怎麼說?不僅激發了幼兒學習方言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幼兒學習溫州童謠的主動性。放學了,孩子也會拉著家長的手來欣賞這些漂亮的圖畫,也得意地告訴家長他知道的溫州童謠。無論是誰隻要一走進幼兒園,就會被濃鬱的地方文化氛圍感染,孩子們耳濡目染,享受著這一傳統文化的精神。利用環境對幼兒進行溫州特色熏陶,使幼兒在看、聽、說的環境中,感受溫州童謠的美。在班級的主題牆上張貼溫州的名勝古跡以及民俗民風;早上入園師生用溫州話問好,進行簡單的交流;用溫州話來講幼兒熟悉的童話故事;中午吃飯用溫州話介紹今天的菜肴,請小朋友指一指、學一學;課前、課後可以用溫州童謠來組織,戶外遊戲也可以玩、唱溫州童謠。幼兒在班級日常環境的滲透中,對溫州方言有了進一步了解,增強主動學習意識以後,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傳授的知識和經驗,學好溫州童謠就水到渠成了。
再則,在幼兒園、班級中,可以經常開展溫州童謠知識競賽活動,每逢傳統佳節,可以開展主題集會活動、文藝彙演活動等讓幼兒充分了解了各大傳統節日、民間風俗、名勝古跡等知識,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童謠的理解。開展溫州童謠誦讀分享會,以此來提高幼兒課後學習家鄉童謠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家鄉文化的深厚,從而熱愛家鄉文化。
民間童謠藝術教育作為幼兒園園本教研還需進一步的積累和完善。雖然我們通過不斷地收集、梳理與創新,製定出針對不同年齡幼兒開展活動的目標、內容與組織過程,整理了一些的優秀課例資源,但由於民間童謠失傳較多,可參考的有關方言和民間童謠教育教學資料的缺乏,對更切實有效地開展民間童謠的藝術教育教學帶來了困難,故教師選擇教材、改變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還得努力提升。再則民間童謠隨意性強、俗語較多,這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查找大量材料,翻閱各種書籍,谘詢當地老人,將這些難以理解的俗語,以淺顯易懂、符合幼兒語言學習特點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幼兒理解與掌握,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民間童謠藝術教學實施得到了廣大家長們的積極支持,家庭方言教育氛圍也應跟上。不能讓幼兒園開展的本土文化的教育出現斷層現象。總之,民間童謠藝術教育的實踐研究不會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而失去光彩的,我們將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引領,充分挖掘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教育資源,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幼兒園內構建起包括民間童謠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最終會研究出更多的民間童謠傳承的幼兒藝術教育策略,以此增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讓中華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溫州童謠將麵臨失傳,也許是因為其“小”而沒有引起更多文學工作和音樂工作者的關注。其實小的、短的到簡單的,從藝術上來講,並非是重要條件,大曲未必是大藝術,所謂短小的、簡單的,如果能整體具備藝術的形態,並且能帶給人們深深的印象與感動,那麼,比之徒然具備大形,反而使人們易起倦怠的音樂,比較地可以說這是藝術的成功。童謠也是如此。首先溫州兒童學習溫州童謠,對孩子接受家鄉的傳統文化和了解家鄉近代曆史都很有幫助,並能增強兒童的家鄉意識,增進對家鄉熱愛的情感和樹立正確的主人翁態度。再者,由於溫州童謠大部分由溫州方言來念誦,所以對溫州兒童地方方言的傳承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溫州兒童在溫州傳統童謠中了解到的家鄉習俗,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習得的溫州方言,對兒童更好地與長輩交流、與社會接觸給予一定正麵的影響,從而授予兒童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兒童的成長和學習有不少幫助。本研究從調查了解溫州兒童對溫州童謠的理解和接受的現狀入手,分析造成如此現狀的原因,並根據原因找到一些合理可行的對策與建議以緩解當下讓人堪憂的溫州傳統文化遺失現象,引起讀者對童謠文學的重視,從而幫助溫州兒童更好地接受,更廣泛學習傳統文化。使得當代溫州兒童在掌握普通話和英語的同時,能有更多機會接觸溫州方言,傳承溫州方言,並通過溫州方言來傳承溫州童謠,發揚光大我們的傳統文化。隻要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相互配合,共同承擔傳統文化傳承的任務,實現我們孩子的發展和我們的傳統民族文化傳承的光榮任務!
三、溫州童謠教學活動設計
(一)溫州小學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課案5.1]溫州童謠《十二月令》教學設計
(吳純純)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背誦《十二月令》。
2.在童謠的誦讀中感受溫州方言的魅力,了解溫州人在一年十二個月中主要的民俗活動。
3.培養學生誦讀童謠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地背誦《十二月令》。
2.在童謠的誦讀中感受溫州方言的魅力,培養學生誦讀童謠的興趣。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誦讀童謠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一年有幾個月嗎?你們知道我們溫州人在這十二個月中都要做什麼事嗎?(出示十二張十二月令的明信片,請學生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一張,說說圖上畫的內容)。
師:原來溫州每個月都會發生那麼多有趣的事。有人還它們編進了一首童謠裏,想不想學?
二、學念童謠,感受文化
1.師範讀
2.師念,學生跟讀
3.講解童謠
(1)學習前三句
在一張幻燈上出示前三個月的圖片,師邊指著圖邊念:正月燈,二月鷂,三月麥稈作吹簫。(生跟念,指名念)
師相機介紹這三個月的民俗:
正月燈
農曆正月,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喜度春節。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的活動最熱鬧,各式民俗燈藝紛呈輝映。
二月鳶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風箏,溫州人習慣叫鳶。農曆二月,風和日麗,正是孩子們野外放風箏的好時光。
師:二月份,溫州話怎麼說?在這首童謠裏怎麼說?(“二”發音有點像“ng”,但是聲調更像是陰平)咱們溫州話可是很豐富的,你看,“二月份”,既可以讀成“兩月份”,又可以讀成“ng月”。你們在平時生化中還有類似的發現嗎?(預設:家中排行老二的稱“老ng”……)
三月麥稈作吹簫
農曆三月,正是農家麥子收成時節。孩子們憑著自己靈巧的小手,將曬在路旁的麥稈芯折成一段,放在嘴裏當簫吹,居然能吹出悠揚的聲音來。(師可以現場示範)
全班齊讀,試著背誦。
(2)學習“四月四,做做戲,五月五,過重午”
在一張幻燈上出示四、五月的圖片,師邊指著圖邊念:“四月四,做做戲,五月五,過重午”(生跟念,指名念)
師相機介紹這兩個月的民俗:
四月四做做戲
農家最閑是四月。所以在這個時節,劇團都紛紛下鄉演出。孩子們也最喜歡跟隨大人去看戲,湊熱鬧。
五月五過重五
農曆五月初五是民間傳統的端午節,溫州人俗稱“重五”。民間過重五節,不僅要吃粽子、吃雞蛋、插菖蒲,還有一項非常熱鬧的活動,就是劃龍舟比賽。
師:知道為什麼溫州人把端午節稱為“重五”嗎?(預設:五月初五,兩個五,重疊在一起。)是啊,你瞧,溫州話多有趣,給節日取名字都那麼合適恰當。
全班齊讀,試著背誦。
(3)學習“六月六,曬黴臭,七月七,巧食喜鵲啄”
在一張幻燈上出示六、七月的圖片,師邊指著圖邊念:
“六月六,曬黴臭,七月七,巧食喜鵲啄”(生跟念,指名念)
師相機介紹這兩個月的民俗:
六月六,曬黴臭
意謂在這一天是人們洗頭、洗浴的最好時光。又因為農曆六月份日照時間最長,老百姓紛紛把去年底過冬的棉被拿出來曬太陽,防止發黴。
七月七巧食喜鵲啄
農曆七月初七,是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這一天,溫州家家戶戶都有吃巧食的習俗,而且把巧食放在屋脊上,讓喜鵲來吃,以此來紀念鵲橋會。
師:“喜鵲啄”是什麼意思。(預設:喜鵲吃。)那為什麼不叫“喜鵲吃”?誰來做做“啄”的動作?(生做)(預設:啄更能表現出喜鵲吃東西的樣子。)是啊,而且這個“啄”(dai)發音比“吃”(ci)更響亮有力,讀著讀著,就仿佛看見一隻小喜鵲正吃得歡呢!
全班齊讀,試著背誦。
(4)學習“八月八,月餅餡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
在一張幻燈上出示八、九月的圖片,師邊指著圖邊念:
“八月八,月餅餡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生跟念,指名念)
師相機介紹這兩個月的民俗:
八月八月餅餡芝麻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在外的親人都千方百計回家過節,而家人都要早一個星期把芝麻月餅做好,等待合家團聚,邊吃月餅邊賞月。
九月九登高送娘舅
九月九是重陽節,是象征老人幸福、長壽、安康的節日。過去每當重陽節,孩子們有送“登高”敬獻娘舅的習俗。“登高”似“九層糕”,是用糯米粉製成的糕點。(老師,娘舅好像是上海那一帶的方言吧,怎麼會出現在溫州童謠裏?)
全班齊讀,試著背誦。
(5)學習“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湯圓”
在一張幻燈上出示十、十一月的圖片,師邊指著圖邊念:
“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湯圓”(生跟念,指名念)
師相機介紹這兩個月的民俗:
十月末水冰骨
農曆十月底,手伸到水裏已經有刺骨的感覺了。這段時間多為陰天,感覺冷颼颼的,一年中最冷的時節開始了。
十一月吃湯圓
農曆十一月迎來冬至,溫州人又叫“冬節”,溫州人曆來有吃湯圓、吃麻糍的習慣。湯圓吃過又大一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