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1 / 3)

活動是人發展的根本動力與方式。兒童的知識與能力很多時候都是在活動中產生、培養的,隻有富有意義的、自然的、新穎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實現人的自主發展。對於兒童而言,單純的理論說教很難達到傳統文化傳承的預期目的,以生動活潑的“童謠教育教學活動”為載體,寓教於活動的快樂之中,傳承溫州童謠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使用溫州童謠優化小學地方課程教學

在前文中我們已說到傳承溫州童謠要開發關於溫州童謠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使對溫州童謠藝術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深入地去學習。新一輪的基礎課程改革實行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而地方課程作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國家規定的主題教育、地方鄉土風情和現代社會公民必備素養的教育目標,同時對提高教學效果,推進新課程實驗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方課程教學具有極強的綜合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等等,但是,在不斷進行探索和更新的教學改革中,也出現了諸多不足,比如:地方課程的某些教材內容過於淺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們的需求;在應試教育大氣候影響下,地方課程隻是作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點點綴,而受不到青睞;與其他學科課程相比,地方課程教學顯然具有很大的優勢,但事實上,教師往往套用“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導致其失去自身迷人的光彩。為了賦予我們溫州地方課程教學更多的活力和靈性,我們應該選擇一些優秀的溫州童謠來輔助教學。這樣既可以充實地方課程的內容,又可以傳承溫州童謠。

1.巧用童謠,激發興趣

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指出學習要由“知之”而“好之”而“樂之”;宋代的朱熹則認為“教人末見意趣,必不樂學”;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也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的興趣愛好。隻有學生傾心於此,才會積極主動的樂於受教,也才能達成高效率的教學。

在我們溫州,千百年來流傳著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溫州童謠,是以少年兒童的視角和幽默風趣的語言來描述對事物的認識,充滿了童趣,深受少年兒童的喜歡。利用學生們的童謠情結,便可嚐試著借用童謠來輔助地方課程的教學。

例如在教學溫州地方課程的教材《古老的碇步》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形象的肢體語言、誇張的動作來即興表演極富童趣的過碇步舞蹈,同時配以妙趣橫生的溫州話吟唱童謠《過碇步》:楠溪江水長又長,出門最怕西坑上,十八條碇步路難走,東皋碇步算最長。乘船撐冇番錢,坐兜抬冇銅錢,一步步慢慢走,跋過船額喜洋洋!哎來喳!頓時,四十幾雙眼睛會聚集在教師的身上,個個興趣高漲,個個躍躍欲試,而且是迫不及待地。於是,全班學生一邊跟著老師念童謠,一邊紛紛載歌載舞,雖然表演並不專業甚至有點滑稽,但那滿口的鄉韻、醉人的鄉情,足以令他們陶醉在童謠極情渲染的情境中了。此時此刻,他們內心油然而生的是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摁捺不住的是要去探究家鄉的“碇步”。我便順勢引出本課主題——《多彩的橋》,並隨機播放一段楠溪江如畫的風光片(VCD),適時再度出現用溫州方言吟唱的童謠《過碇步》。

不難看出,童謠已深深烙在學生們的心中,熟悉的童謠伴隨著他們走進碇步、感悟碇步,最主要的是:輕快詼諧的童謠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情感,使學生們不僅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能力,還有效地升華了他們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的情感,樹立起積極向上的生活觀。有的學生說:碇步是最原始的橋梁,據說最早的碇步就在我們文成縣的百丈漈。我為它感到驕傲!感到自豪!也有的說:是呀,我在網上也曾了解到,不少保存至今的碇步都曆經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飽受滄桑。我愛家鄉的碇步!還有學生說:我現在就很想馬上帶上我心愛的攝像機,去把碇步那獨具一格的美永遠保存下來!周末時,我一定要和爸爸媽媽去楠溪江看一看真正的碇步,並在上麵走一走!更有學生表示:我想用我手中的畫筆,把溫州的山山水水以及最為精致的碇步記錄下來,並留給我們的子子孫孫!

在即將下課時,學生們又興致勃勃地玩起了童謠遊戲(拍手)——《第一第一橋》,再次將本課推向一個高潮,教室裏猶如一場別開生麵的交響音樂會。就這樣,借助溫州童謠獨特的魅力,似磁鐵般一下子將學生們的注意力聚斂,使濃厚的學習興趣充滿課堂,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都達到最高點,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自身各方麵能力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去感受家鄉民間文化的魅力,產生新的審美追求。

2.泛用童謠,拓展內容

地方課程既是對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又能充分體現地方教育特色,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去挖掘、利用各類課程資源,來輔助地方課程的教學。同時本著“因地製宜、因人而異”的原則,增添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從而彌補教材中暴露的不足,拉近與教材知識的距離,進一步完善現行地方課程的教材,以便更好地拓展地方課程的內容。

地方課程教材《地方節日》一課中,講到了“二月攔街福、六月六曬黴日”等民俗風情,這些漸漸淡去的記憶,一下子勾起了學生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這時播放一段多媒體課件,出示溫州人們十分熟悉的民俗童謠《十二月令》,組織學生用方言進行朗誦:男:正月燈,二月鳶;女:三月麥稈作吹簫;

男:四月四,做做戲;女:五月五,過重五;

男:六月六,洗垢蹉;女:七月七,巧食喜鵲啄;

男:八月八,月餅餡芝麻;女:九月九,登高送娘舅;

男:十月末,水冰骨;女:十一月,吃湯圓;

合:十二月,糖糕印狀元,糖糕印狀元。隨後,和學生們一起去探討這短短不到百字的童謠,去了解一年四時八節的時節輪換,去感受家鄉文化遺產的密碼,也去體驗充滿傳統生活情趣的民俗風情。同時,為了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家鄉的習俗和豐富他們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們將課前收集到的童謠進行展示,看看誰的童謠與溫州的風俗有關,這些收集到的相關的童謠有:《正月燈》、《正月初一頭》、《拜年》、《三月三》、《端午謠》、《八月十五有月光》、《十二月謠》等。在此基礎上,再讓每個學生任選一首童謠,聯係現在的生活習俗進行說話練習。通過討論、對比,學生們的話匣子大開:甲說:“童謠《拜年》令我更懷念以前過年的美好時光,不像現在春節最多的就是天天去酒店吃飯,沒勁透了。”乙說:“才不呢,現在拜年更時尚更方便,親戚朋友間打個電話或發個信息問候一下就可以了,不像以前要拎著大包小包走來走去的。”丙說:“《端午謠》這首童謠我很喜歡,特有我們溫州的風味,像今年的端午節更多了點‘粽文化’呢!”在重溫古老的文化記憶和展望現代的快節奏生活中,學生們一致認為:以前更注重過節的形式,文化氣氛濃厚;現在則更在乎節日的實質,更具現代的氣息。

總之,廣泛采用學生們感興趣的教學素材——溫州童謠,似一座橋梁將現實生活與地方課程教學緊緊相連,使地方課程教學展現出迷人的光彩;同時,也賦予地方課程教學更多的活力和靈性,使學生們獲得了更好的體驗教育;更主要的是體現了溫州地方課程教材的設計具有極強的、特有的、有待挖掘的課程資源潛力,從而進一步優化了中小學地方課程的教學。

3.善用童謠,陶冶性情

現代教育觀認為,教育教學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體驗來認識和感悟人生、創造美好人生。然而,這恰恰也正是地方課程教學的真正目的。

在課堂上,善於選用適當的溫州童謠,既可以讓學生們愉快地學到知識,了解溫州地方民間文化的特點,又有助於他們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地方課程教材《數學家之鄉》時,針對個別學生貪玩偷懶、不思進取的惰性,來播放溫州童謠《懶漢歌》,並指導學生吟唱:“天光露水白洋洋,寧可日晝曬太陽。晝曬太陽上曬落,寧可黃昏夾暗摸。黃昏蚊蟲叫‘標標’,寧可明朝天光起五更。”通過用詼諧幽默的方言反複吟唱,再加以形象生動的畫麵,一個憨態十足的懶漢形象躍然而出。學生邊欣賞邊跟著吟唱,有的還隨著節奏興奮地拍打桌子或文具盒。唱罷就讓學生們討論學習這首童謠後的感想,有些學生會不好意思地檢討:“老師,我才是真正的懶漢。”有些學生表決心今後一定改掉懶惰的毛病,從今往後改掉惡習、好好學習的。更有學生佩服這些敢於自我批評的同學,紛紛表白心跡與他共進步的。一時間,這個“懶漢”的現身說法無疑讓大家都明白了一個千古恒今的道理:少小不努力,老大徒悲傷。隨即,進一步滲透,滿懷深情地給學生們吟誦一首《月光光》:“月光光,光亮亮,讀書囡兒望親娘;娘也好,爹也好,擔擔麻糍請阿嫂……”而後,語重心長地問道:“童謠采用了頂真的手法,由生活點滴說起,俏皮地轉個大彎子,最後表達了什麼呢?”大家各抒己見,但最後的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在教學的延伸環節“我說我說我說說說”中,學生們也列舉了許多有趣而又具教育意義的童謠,如《火螢光光》、《靠自己》、《吃餛飩》、《學習解放軍》、《人吃五穀做事幹》等等,學生們不僅完整地傾聽別人的觀點,同時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使整個學習過程顯得既輕鬆又富有個性、既隨意又飽含寓意。

由此可見,耐人尋味的地方童謠十分吻合學生們的心理特點,突出了地方課程極強的特色性和針對性,使地方課程的說教不再是填鴨式的滿堂灌,而是有著無限的精彩,同時也切實發揮了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使其真正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4.活用童謠,再度創新

“創新”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主打曲。實踐證明,學校必須從各校的實際出發,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體係,形成國家、地方、校本三大課程互相補充的課程格局,並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著力點,才能更好地把素質教育推向深入。

對溫州童謠時行教學時,可以利用畫一畫這一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感知童謠的內蘊。低年齡的兒童最喜歡圖畫書,圖畫書是利用繪畫和文字語言兩種媒介相互補充,由圖與文相結合而產生完整而有意味的故事的特殊的兒童文學門類。圖畫書被當作兒童書來看待,那是因為它麵對我們孩童般的特性在言說,這一特性就是年輕、單純、有活力。而這一特性是以兒童生命固有的品性為客觀來源。圖畫書的圖畫比文字形象,比較容易理解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圖畫書的文本內容讓兒童讀起來親切、易懂、有趣味,圖畫書中的圖畫不但能夠完整地表達故事的內容,而且圖畫書更具有一種獨特的傳達性,用繪畫來表達、描繪事物的特征的同時又融涵著獨特的內在的文字性。對兒童而言,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逐步意識到圖畫書是獲得主體性體驗的、愉快的情緒和知識的源泉,有助於幫助兒童培養文字興趣和愛好。基於圖畫書的這種美感與深邃意義,我們可以利用製作圖畫書讓兒童進行溫州童謠的再創作。如學習溫州童謠《十二月令》,當老師帶著學生誦讀這首童謠時,也許學生因不理解其中的內容會表現出一臉茫然;當老師講解了童謠的內容,讓學生觀看了有著童謠內容的音像資料和具體實物圖片後,他們會有所感悟。這時,讓學生根據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精心製作一本《十二月令》的圖畫書,用具體可感的圖畫再現《十二月令》中的情景,這不僅發掘和滋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也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熟記了這道童謠。

另外,還可以通過“說一說、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書一書、剪一剪、評一評、玩一玩、用一用”等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在“童謠”的傳唱中感知美。說一說:說溫州童謠,說一說自己喜歡的童謠,說一說自己創作的童謠。唱一唱:唱溫州童謠,用自己喜歡的曲調重新填詞,換上自己喜歡的溫州童謠唱一唱,也可自己學著給溫州童謠譜上曲子唱一唱。跳一跳:跳溫州童謠,讓溫州童謠成為花樣皮筋(跳繩)的伴唱,邊說邊跳,其樂無窮。演一演:演溫州童謠,以溫州童謠為素材,創編、排演童話劇、校園劇或歌舞,讓兒童童謠走上校園舞台。書一書:書溫州童謠,以書法作品的形式展示溫州童謠作品。畫一畫:畫溫州童謠,以繪畫的形式展示溫州童謠作品。剪一剪:剪溫州童謠,學生以剪紙的形式展示溫州童謠,別有一番民俗民風。評一評:評溫州童謠,是整個活動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溫州童謠指導創作的延續和提高。因此,開展自評、互評、點評,建立良好的評價機製,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創作溫州童謠的興趣。玩一玩:玩溫州童謠,遊戲類溫州童謠是兒童盡情體驗玩中學,學中玩樂趣的獨特載體。用一用:用溫州童謠,知識類溫州童謠開闊眼界;規範類溫州童謠形象導行,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才更好。

實踐證明,將溫州童謠引入地方課程教學,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對地方課程的熱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體現了教學的生活化;同時,在課程實施中,處處以學生發展為本,進而對兒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養、行為習慣的養成、中華民族語言美感的熏陶乃至孩子們開朗樂觀的人格塑造,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借此契機,傳承溫州童謠,把溫州童謠融進教育教學,努力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優化宏觀課程結構,使地方課程真正成為溝通國家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橋梁,更好地達到地方課程教育教學理想的境界,使其成為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

二、溫州童謠傳承滲透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

2001年國家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教育要貼近生活,善於利用地方資源,引導幼兒參與實際生活。隨著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園本課程的建設正作為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而備受關注。《綱要》對幼兒園教育內容與要求、組織與實施、教育評價等都隻作了原則性規定,並無全國統一的教學用書等具體的課程形式。正因如此園本課程自主開發就成了幼兒園麵臨的共同任務和實際需要。幼兒園具有中小學所不及的廣闊的課程開發空間,不僅可以有獨特的教育理念和課程目標,也可以利用優化的課程資源自由選擇最適合的教育內容,嚐試各自富有特色的組織形式和方法,建立適合本地、本園實際的課程體係。目前,一些幼兒園根據《綱要》的要求開展了園本教研活動,對地方性課程的設置和實施進行了探索。溫州童謠是地方民間文學的一部分,需要通過當地本土方言進行念誦,蘊藏了不少可供開發和利用的教育資源。傳承溫州童謠可以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進行。

1.溫州童謠與語言課程相結合

幼兒期是語言能力發展最關鍵的時期,是人一生中詞彙量增長最快的時期。幼兒語言發

展與認知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因此我們開展語言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每一個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認知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以溫州童謠為橋梁,聯係相關的領域,使幼兒在語言、認知能力方麵都得到發展。如教學溫州童謠《吃餛飩》:娒娒,你顯能,阿媽教你吃餛飩。餛飩湯,喝眼光。餛飩肉,配白粥。餛飩皮,配番薯。餛飩碗,吃爻倒端轉。這是一首以溫州民俗文化中的飲食為內容的童謠。在教授這首童謠時,可以整合科學領域與語言領域的活動,讓幼兒在多元化的學習途徑中更好地掌握童謠的內容和念誦。《吃餛飩》的內容很適合幼兒學說,但由於是初次接觸溫州童謠,很多幼兒又不會說溫州話,如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關鍵在激發他們學習溫州話與溫州童謠的興趣。為此,在活動前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為了讓幼兒能夠了解餛飩的有關知識,就從它的曆史與由來入手,通過故事讓幼兒了解溫州餛飩有著悠久的曆史,它是溫州民間的著名的小吃。逐個講解其中的方言詞語:“顯能”是“乖”的意思,“配”在溫州方言裏是“作為……的菜”的意思,“吃爻倒端轉”即“吃完端回來”。接著準備好一些製作餛飩的各種材料,如餛飩皮、餛飩肉(餡)。在觀察實物的同時,一邊幫助幼兒學說這些材料的溫州話,一邊給孩子們演示餛飩的製作方法。孩子們在看完包餛飩的具體步驟後,對製作餛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讓他們親自動手包一包餛飩。在包餛飩的過程中結合實際落實了童謠中相關的重點詞語,幼兒再去念誦起溫州童謠《吃餛飩》就顯得輕鬆、自在。正如皮亞傑說所說:“語言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一種凝縮的符號,又是一種社會的調節。語言在這種雙重意義中便成為思維精密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由於學習童謠《吃餛飩》的過程充滿了趣味,一邊認知一邊念唱,孩子們不僅很快就把握了童謠的含義,了解了溫州地方的民間風情,而且溫州方言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溫州童謠與音樂表演相結合

新的時代,呼喚新的充滿活力的教育。由此可見,幼兒語言教學必須以靈活的方式激活語言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他們的學習能力。溫州童謠它的語言精練、節奏感強、音韻流暢,這就使得童謠與音樂的結合有著天然的紐帶。我們可以將音樂課中增添童謠吟唱的內容,在打擊樂教學中,通過念童謠時變換的不同節奏,打出不同的節奏,以此來培養和發展幼兒的節奏感。在音樂律動教學中,童謠能幫助幼兒盡快掌握律動的做法,同時有助於韻律感的培養。為了讓童謠中的音韻美更充分地展示出來,映射到幼兒的心裏,變成他們自身的一種生活的、生命的體驗,童謠與音樂的融合不能不說是一種有益的嚐試。如教學溫州童謠《叮叮當》:叮叮當囉哩,叮叮當囉哩,山腳門外囉哩,囉囉哩,孤老堂,鬆台山裏仙人井哪囉哩,妙果寺裏豬頭鍾,嗬咋。在收集溫州童謠資料的過程中,家長為我們提供了一盒VCD,裏麵收錄了十幾首溫州童謠,每一首童謠都有非常好聽的伴奏音樂,通過音樂與童謠的結合,每一首童謠更加朗朗上口,更富有節奏,也更具有表演性。如童謠《叮叮當》配上一段旋律優美、節奏明快的音樂,既可念又可唱,很受小朋友們的喜愛。經過老師對童謠中各地名和物名的解釋後,幼兒能較熟練地說出這些地名和物名。每當音樂響起時就和夥伴們邊唱邊表演,百玩不厭。我們還把溫州童謠搬上了舞台,把幾首相關的童謠進行串聯,加上情境、音樂、道具等的全方位配合,一個個生動、富有童趣的童謠大聯唱節目,博得了小觀眾和大觀眾的陣陣掌聲。音樂的加盟,譜寫了童謠教學別樣的篇章;音樂的融入,奏響了童謠教學的和諧樂章。讓童謠走進音樂,讓音樂走進童謠教學,教學將會是另一番天地,能讓幼兒興趣高漲,幼兒的情感也會在愉悅的情境中得以升華。因為有了童謠與音樂的有效融合,使語言的美更加清晰地凸顯出來,才使我們的教學變得多姿多彩、妙不可言。

每個月還可定期舉辦“溫州童謠小劇場”的表演會,讓幼兒自行組成團隊表演一些在幼兒園學會的溫州童謠外,不但積極朗誦自己學會的童謠,同時還給它配上了好看的動作,邊念邊做動作的形式,增加了表演的觀賞性。這些活動給幼兒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既讓幼兒的誦讀溫州童謠的能力得到培養,同時也挖掘出幼兒巨大的表演、創作潛力,使溫州童謠得到更加廣泛地推動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