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1 / 3)

管理者麵對存在的問題,無論是戰略問題、管理問題、生產問題、技術問題、質量問題、市場問題還是人才問題,如果沒有被及時有效地加以解決而日積月累達到一定程度,將會擾亂企業正常的運作程序,破壞企業的盈利模式,進而縮短整個企業的壽命。所以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具備認知危機,化解危機的能力。

66.化解分歧,實現雙贏

日常社交活動中,管理者經常要麵對各種分歧,能否圓滿解決分歧是管理者綜合水平的重要表現。那麼,作為一個現代管理者,究竟應該如何麵對社交場景中的分歧呢?

交際過程中,人與人的意見不一致,觀點不統一的情況經常發生,這是無法回避的。矛盾普遍存在,而協調總是相對的。由於外界情況的變化,各種策略、辦事程序、規定等等,都要根據工作性質、條件、技術要求和外部需求等進行調整,以往的工作方式及習慣需要發生變化。各種人對各種問題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看法,看問題的角度都有所差異,而且組織成員越精幹,這種分歧也會越多。當人際互動一再陷入彼此的對峙時,就會擴散敵意性與離心力,造成贏輸的局麵。所以,兩個都贏絕不能流於口號,它必須是管理者人際關係成熟的具體表征。

有了分歧就要分辯,在分辯中可以明確對問題的認識和處理意見。在組織中,不同的意見分歧可以使決策工作少犯錯誤,在民主空氣中互相質詢會使決策更符合客觀實際,避免疏忽,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所以美國一些企業喜歡在內部創造一個爭論的環境,定期開會,各抒己見,不在乎方式,大喊大叫是平常事。並且由最高層撐腰,鼓勵職工跟頂頭上司頂嘴。精明的管理者往往對對立的意見更重視,避免自己在一片讚同聲中昏了頭。而意見的分歧,也往往會導致有價值的想法出現。

當然,當意見分歧始終不能協調統一時,就會給工作帶來困難,勢必影響整體計劃的實施,無法順利達到整個部門的目標。對問題無休止地爭論會使人喪失工作的熱情和能力,成為隻會評頭品足的空談家。高明的管理者在這時就應該成為協調人,權衡利益關係,說服一些人,要他們為了集體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想法。

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麵對分歧時,較理想的結局就是能使雙方都滿意,出現所謂化幹戈為玉帛的局麵。當然,這種局麵也是最難達到的。爭取這種可能性的前提就是雙方的積極溝通,運用傾聽的技巧和應答的技巧,理解彼此的需求,分析矛盾的原因,尋求解決的方式。

通常情況下,麵對分歧時,人們首先應判斷它是不是真正的分歧,看一看表麵現象說明了什麼實質問題,有時它們之間的聯係並不十分清楚,需要通過交談和傾聽,去了解對方的真實要求。當我們仔細傾聽時,會發現有一部分問題隻是思想情緒問題。因此,通過傾聽可以排除一部分非原則性分歧,同時還可以削弱一些與實際問題無關和無益的情緒。

具體來看,須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麵。

一是尋找交集點。21世紀是一個協商的時代,因而雙贏的關鍵是要找出雙方都願意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把協調視為尋找交集點、擴展思維的過程,而不是製造敵人的時候。與此同時,有必要認清雙方的不同不是敵對,隻是不同而已。因此,切勿心存打倒對方的偏激想法,隻求贏得個人主觀的勝利。不隻如此,協調時應積極地視分歧為拓展人際影響範圍的關鍵時刻,也就是培育個人恢弘氣度,建立人際關係的時候。

二是把握分歧是關係重組的信號。對於一個成熟的管理者而言,分歧就是人際關係需要重組的信號,甚至是調整關係,培養關係的契機。當對方意見、感受、觀點與自己的不同時,一個明智的管理者,可以用誠懇的語氣說:在這一點的看法我們有不同,讓我們一起來想出我們大家都滿意的方法。語辭上,強調的是我們,而不是你、我的對立。

三是人性化的互動。執拗的人自以為擁有看法,其實是看法擁有了他!這句話值得深思。人性化的互動,至少涵括以下五個內容:表達誠意;保持禮貌;維護尊嚴;平等尊重;營造氣氛。

四是掌握基本的協調技巧。如肯定表達法,肯定互動法,澄清法,引導法,同理化,建議法,回應法,安撫法等。總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學會協調技巧彈性運用的藝術,讓每一個技巧自然運作在領導藝術之中。

67.勇擔責任,誠摯道歉

管理者在現實交際場景中,有很多情況是需要認真反省並應該表示歉意的。尤其是麵對分歧時,如果認識到自己有錯誤時,要敢於承擔責任,並進而誠懇地道歉。這樣隻能使你丟掉虛榮和謬誤,而得到的是自尊和友誼。傳頌至今的負荊請罪故事,就清楚不過地說明了道歉的無窮作用。

許多開明的管理者都堅持認為:上司承認錯誤是勇敢的表現、誠實的表現,不但能融洽人際關係、創造平和氛圍,而且能提高上司的威望、增進下屬的信任。隻有那些自尊心特別脆弱的管理者,才不敢在犯了錯誤以後向員工認錯,這種管理者是很難得到員工信服的。員工信服的管理者都是敢做敢當,不推卸責任的管理者。

誠摯的道歉,最重要的是爽快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在很多情況下,僅僅承認錯誤是不夠的。因為過失給別人帶來的損失可能無法彌補。所以要通過道歉告訴對方自己認識到有彌補過失的責任。有人往往為自己的過失尋找借口,以衝淡道歉的氣氛,其結果是減弱了道歉的效果,讓人覺得沒有誠意而失掉了被諒解的機會。直截了當的道歉不僅能和解被損壞的關係,而且可以使關係變得更牢固,這正是道歉的目的之所在。在雙方爭執時,誠摯的道歉還會引起另一方接受他應承擔的責任。在大多數情況下,道歉是和解的第一步。不過,有時道歉也會碰釘子,那可能是彼此隔閡太深,或被傷害過重,那就更需要道歉者的誠心與決心了。

道歉應該及時。當在爭論中傷害了別人時,當語言刻薄刺傷了別人時,當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時,都應立刻表示歉意。這樣可以使矛盾的時間縮小到最短範圍內,以免使分歧在推延中變得複雜。有時不能及時道歉也會造成終生的遺憾。

道歉也可以用間接的方式。當人們覺得間接的方式比直截了當地道歉更容易讓雙方接受時。如可以寫封信,送點小禮物,請第三者開始第一步溝通,幫助做事等。

在領導工作中有些場合沒有錯誤也可能需要道歉,以撫慰對方,或者減輕對方的思想負擔。繁忙緊張的工作常使人無暇顧及說話態度,在過於嚴厲的批評後,或怠慢了別人,應及時表示歉意。

道歉是成熟與誠實的表現,不是卑躬屈膝。我們自己明白道歉是勇敢、誠實、有益於雙方關係的表現,我們就會正確對待別人的道歉。應該像自己對別人道歉那樣,認真地接受道歉。當然,道歉不要停留在口頭上,要發自內心。

承認錯誤是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源泉。這是由美國田納西銀行前總經理L?特裏提出的。它的意思是說,正視錯誤,你會得到錯誤以外的東西。在營救駐伊朗的美國大使館人質的作戰計劃失敗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即在電視裏鄭重聲明:一切責任在我。僅僅因為上麵那句話,卡特總統的支持率驟然上升了10%以上。

卡特總統的例子說明:下屬對一個領導的評價決定於領導是否有責任感。勇於承擔責任不僅使下屬有安全感,而且也會使下屬進行反思,反思過後會發現自己的缺陷,從而在大家麵前主動道歉並承擔責任。做下屬最擔心的就是做錯事,特別是花了很多精力又出了錯,而在這個時候,老板來了句一切責任在我,那這個下屬又會是何種心境?

領導這樣做,表麵上看是把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使自己成為受譴責的對象,實質上不過是把下屬的責任提到上級領導身上,從而使問題解決起來容易一些。假如你是個中級領導,你為你的下屬承擔了責任,那麼你的上司是否也會反思,他也有某些責任呢?一旦公司裏上行下效,形成勇於承擔責任的風氣,便會杜絕互相推諉、上下不團結的局麵,使公司有更強的凝聚力,從而更有競爭力。

人不是神,總有自己的缺點,誰都難免會犯一些錯誤。當我們犯錯誤的時候,腦子裏往往會出現想隱瞞自己錯誤的想法,害怕承認之後會很沒麵子。其實,承認錯誤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反之,在某種意義上,它還是一種具有英雄色彩的行為。因為錯誤承認得越及時,就越容易得到改正和補救。而且,由自己主動認錯也比別人提出批評後再認錯更能得到別人的諒解。更何況一次錯誤並不會毀掉你今後的道路,真正會阻礙事業的,是那種不願承擔責任、不願改正錯誤的態度。

勇於承認錯誤和失敗也是企業生存的法則。從特裏法則的角度講,市場不是兩軍對壘的戰場,企業不是軍隊。承認失敗,企業可以避免更大的市場損失,可以重新調整自己的市場策略,也就可以重新取得市場機會。

68.和稀泥,打圓場領導打太極

做領導受人歡迎其實就是深諳人際交往中的方圓之術。在需要圓的時候圓通一些,便能在複雜的人情關係中,取得順暢生活的通行證。這種做領導的技巧就是善於圓場,它的功能可用十六個字來概括:調解糾紛,化解矛盾,避免尷尬,打破僵局。從主動的角度說,是別人出乖露醜了主動打打圓場;他人陷入窘境,主動解圍,去給他找個台階讓他下得了台。從被動的方麵講,自己造成失誤時,要善於撲救,自圓其說;不幸落入社交僵局,通權達變,打破冷場堅冰;與人很有可能產生不快時,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讓對方少丟些麵子,保持體麵,從而把事情擺平,甚至變壞事為好事。

需要打圓場的事總是很多,有時要為自己的過失打圓場,有時要為別人的爭執吵鬧當裁判,如果弄得不好,隻會火上澆油,不僅不會息事寧人,還會擴大事態。

(1)勸架的原則

沒有矛盾與糾紛,人際交往中就沒什麼場可圓,少了尷尬和僵局,也無須講什麼調解和說和。反之,隻要有這些事,就免不了勞駕和事佬們來顯顯身手。事實上,隻要圓場有術,世上沒有勸不開的架,沒有解不開的死疙瘩。兩個朋友爭執,非要你裁決不可,如果逃避,反而會同時得罪兩個人。那麼在勸架時,怎樣做才有效呢?有三條原則:

原則一:不盲目勸架。講不到點子上,非但無效,還會引起當事人的反感。要從正麵、側麵盡可能詳盡地把情況摸清,力求把勸架的話講到當事人的心坎上。

原則二:要分清主次。吵架雙方有主次之分,勸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對措辭激烈、吵得過分的一方要重點做工作,這樣才比較容易平息糾紛。

原則三:要客觀公正。勸架要分清是非,不能無原則的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籠統地對雙方都作批評,這不能使人心服。

(2)和稀泥的技巧

一般來說,不能和稀泥,但對無關大是大非的小爭執,作為第三者,就應該和稀泥。和稀泥有三種技巧:

技巧一:支離拆分。如果雙方火氣正旺,大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這時,第三者即可當機立斷,借口有什麼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電),把其中一人調走支開,讓他們脫離接觸,等他們消了火氣,頭腦冷靜下來了,爭端也就趨於平息了。

技巧二:欺騙蒙混。太真了,反而誤事,碰到這種情況,第三者就應隨機應變,以假掩真,然後順水推舟,變難堪的場合為活躍、融洽的場麵。

一次,解縉陪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整整一個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十分懊喪,便命解縉寫詩記之。沒釣到魚已是夠掃興了,這詩怎麼寫?解縉不愧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數尺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鉤龍。朱元璋一聽,龍顏大悅。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釣魚,垂釣半天沒有任何收獲,心中不免惆悵。王景見狀便說:這實在是因為釣魚人太清廉了,所以釣不著貪圖誘餌的魚。一句話說得宋文帝拿起空桶高興地回宮了。

技巧三:情以致勝。第三者可以拿雙方過去的情分來打動他們,使他們主動退卻。或者以自己與他們每個人之間的情誼作籌碼,說:你們都是我的好朋友,你們鬧僵了,讓我也很難過,就看在我的麵子上,握手言和吧。一般說來,雙方都會給第三者的這個麵子的,順梯就下了。

(3)怎樣為別人打圓場

有時雙方處於尷尬的境地時,第三者若是以巧妙的角度為雙方打個圓場,可以變凝滯的氣氛為輕鬆活潑。

中國的一位老詩人嚴陣和一位青年女作家訪問美國,在一所博物館廣場上散步時,恰巧有兩位美國老人在旁休息,看見中國人來,他們很熱情地迎上來交談。其中一位老人為表達對中國人的感情,熱烈地擁抱那位女作家,並親吻了一下。女作家十分尷尬,不知所措。另一位老人也抱怨那老人說,中國人不習慣這樣。那擁抱過女作家的老人,像犯了錯誤似的呆立一旁。老詩人趕忙上前微笑著說:嗬,尊敬的老先生,你剛才吻的不是這位女士,而是中國,對吧?那老人馬上笑道:對,對!我吻的既是這位女士,也是中國!尷尬氣氛在笑聲中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