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2 / 3)

(1)避難就易。

所謂避難就易,就是迅速巧妙地回避,躲開難題,尋找容易回答的內容談起。當然,這些內容還是圍繞著問題本身的。這樣,你在應答時,便會變得從容自如了。

1984年5月5日下午3點多,美國前總統裏根正由謝希德校長陪同,給正在課的一百多位複旦大學學生作即興發言:

其實,我和你們學校有密切的關係。謝校長同我的夫人南希,都是美國史 斯學院的校友呢!一句回憶大學生活的話,使課堂氣氛更為活躍。

一位學生站起來用流暢的英語向裏根總統提問:您在大學讀書時,是否期有一天能成為美國總統?

裏根聳聳肩,顯然對這問題沒有準備,一時難以正麵回答。隻見他神態自若略一沉思,就接口答道:我學的是經濟學,我也是個球迷,可是我畢時,美國的大學生大約有1/4要失業,所以我隻想先有個工作。於是當了體育新聞廣播員,後來又到好萊塢當了演員,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今天我當上美國總統,我認為早先學的專業幫了我的忙,體育鍛煉幫了我的忙。當然一個演員的素質也幫了我的忙。

(2)曲折應答。

曲折應答,亦即不作正麵回答,而是另找一種與正麵答案相同,但內容更明白更易讓人領會的答複。

有人問作家秦牧:為什麼文藝要幹預生活?秦牧先把問題撇在一邊從另一個話題談起:比如這裏有位母親,腿上生了一個毒瘡。大兒子置若罔聞老是念叨’母親啊,您多偉大,多慈祥‘之類的頌詞;而小兒子顧不得說那些甜言蜜語,一心要根除媽媽身上的隱患,請來一個醫生,一刀切去母親的毒瘡。你們看哪個兒子好?

作家正是通過恰當的比喻,采用了曲折應答的手法。

(3)和盤托出。

對話,有時要適可而止,有時卻要和盤托出。這要看不同的場合、對象、內霍和表達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和盤托出常被用來比喻說話中毫無保留地說出真情,顯示出說話人坦然自若的寬闊胸襟。

紅軍時期,一位剛入伍的年青戰士問胡耀邦同誌:參加共產黨有什麼好處?胡耀邦說:參加共產黨九十九條都是’壞處‘: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衝鋒在前,退卻在後;危險的工作搶著去幹;如果軍裝不夠,要讓給別人穿;飯少人多,要讓群眾先吃……胡耀邦先一口氣列舉了參加共產黨的許多壞處,然後說:要講好處,隻有一條:那就是人民擁護你。

這番答話幹脆利落,旗幟鮮明,實事求是,真誠坦然。用的就是和盤托出。

(4)借近喻遠。

引導別人認識、理解某一道理,不從遠的、抽象的事物談起,而從眼前的、具體的事物入手,常能很快把道理說得相當透徹。這就是借近喻遠。

與人說理時,借近喻遠,常能事半功倍。毛澤東就很善於這樣做。在講到做工作抓而不緊等於不抓時,他就說:伸著巴掌,當然什麼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來,樣子像抓,還是抓不住東西。有人談到人的才能各有大小時,就說:這就像五個手指各有長短麼!有人談到對兩方麵都要十分關心體貼時,就說:對你們,就像我這手,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麼,我一樣心疼哪!為什麼人們講話時,常常以手打比方呢?因為雙手近在眼前,以近喻遠,特別親切,特別具體。

(5)巧妙回避。

一般來說,對於很難用一兩句話回答清楚的問題,如果使用了回避的技巧,三言兩句就能回答得幹脆利落。如下麵一段對話:

問:實行廠長負責製以後,在你們廠裏是廠長大還是書記大?

答:你最好回家問問,在你們家裏是你的爸爸大,還是你的媽媽大?

問:有人說留長發、留胡子是一種精神汙染,你也這樣看嗎?

答: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頭發長,胡子也長,可他們是共產黨的老祖宗。毛主席和周總理頭發不長,胡子也沒留,他們同樣是我們尊敬和熱愛的導師。

可見,在答問一些棘手的難題時,便要在巧妙回避上下功夫。這種回避絕不是籠統地以無可奉告來回絕作答,而是以各種巧妙的方法,提示對方自求解答。

當然,除了以上的常用技巧外,還有含笑對話,詞語別解,對答如流等方法。這些方法應靈活運用,適時運用。

91.探望病人的語言藝術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福禍,誰都會有生病住院的時候。當上級或下屬生病的時候,作為單位或部門的管理者,肯定不能裝聾作啞,而必須抓緊時機向其示愛。這樣對於病人保持良好心態、早日康複很有好處,同時也有利於管理者團結同誌,順利開展以後的工作。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過多談論病情,談話不要觸到病人最難受的症狀,以免病人心煩。如果對方本來就背著病的精神包袱,你再過多地談病情,勢必包袱加重。當你看到病人臉色憔悴時,不能大吃一驚地問:您的臉色怎麼這樣難看?而要說:這兒醫療條件好,您的病一定會很快好轉的。

探望時較好的談話方式是:先簡要問問病情,然後多談一談社會上生動有趣的新聞,以轉移對方的注意力,減輕精神負擔。久居病室,這種新消息正是他渴望知道的。如能盡量多談點與對方有關的喜事、好消息,使他精神愉快、心寬體胖,更有利於早日康複。

盡量多談一些使病人感到愉快、寬慰的話語和事情。安慰病人,目的是為了讓他精神寬鬆,早日恢複健康,所以,決不能把有可能增加其憂慮和不安的消息帶去,還要避免談論可能刺激對方或對方忌諱的話題。然而一般來說,病人總要對探病者講講自己的病情和感覺,這時,應該認真聆聽,並從中發現一些對病人有利的因素,以便接過話題,對病人進行安慰。例如,病人說過胃口不錯的話,探望者就可以借題發揮,多講些胃口好對戰勝疾病的重要意義,使病人認同這是個有利條件,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病人生病後,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等都被迫中斷,自己不得不暫時與外界隔離,過上與病痛為伴的索然無味的生活,換了任何一個人,恐怕都會為此而感到煩躁、焦慮,特別是一些性子急的人,巴不得馬上康複,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對於這樣的病人,講個故事或打個比方,讓其意識到一心不得二用的道理是非常必要的。隻有明白了這個道理,病人才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焦慮是非但無益、反而有害的,從而安心養病。下麵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某校的高中生劉明,因班內學習競爭比較激烈,又麵臨期末考試,結果一下子把身體累垮了,住進了醫院,體重銳減了十幾斤。住院期間,他一方麵病痛纏身,一方麵又總惦著自己的學習,生怕因為耽誤了功課而落到後麵去,結果反而加重了病情。他的朋友王東來探望他,知道了劉明的這種情況,對他說:我希望你把你的生活想象成一個沙漏。你知道嗎?在沙漏的上一半,有成千上萬粒沙子。然而,永遠也沒有辦法讓兩粒以上的沙子同時從一個窄細的漏管中流下去。我們每個人都像這個沙漏。每一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如果我們一件一件地做,就像沙子一粒一粒地通過沙漏一樣,那麼我們就既能把事情做好,又能保證身體不受損害。相反,如果像你這樣一麵養病,一麵還想著去背課文、做習題,那你就既沒法搞好成績,又養不好病,隻有壞處沒有好處,是不是?

劉明聽了王東的話,終於慢慢地把心放平靜了。他記住了王東說的一次隻流過一粒流子,一次隻做一件事情的忠告,很快恢複了健康。

王東以沙漏作比方,向劉明講述了一心不得二用的道理,形象生動,頗給人啟發。劉明明白了這個道理,意識到隻有現在安心養病,才能把失去的功課補回來、真正搞好學習,也就不再焦躁了。

同時,探望病人時,有些話是千萬不能說的。管理者一定要注意這方麵的語言忌諱,以免踏進雷區。

例如,對一個有癌症之嫌的病人,你當不會一見麵就對他說:據說你患了癌症,是不是真的?雖然不至於如此說,然而,卻有很多人采取相近的說法。那就是:當獲知了對方的病名以及病態之時,如此地說:聽說你心髒不好,真是難搞的疾病呢!或者:喲!你的熱度好高,聽說這是危險的信號哩!千萬要小心啊!等等。

隻要你探望過病人,你就不難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病人四周的人,並不一定向他訴及實情。因為病人的感情是脆弱的,心誌已不夠堅強了。這時,如果你是處處為病人著想的話,那就不該把實情全部告訴他,你應該把病名及病情稍微改變一下麵目,然後輕輕鬆鬆地告訴他,切勿把聽自醫生或別人的消息,原原本本地告訴他。

有時,病人會勉強打起精神來招呼你。這時,你切勿表錯情地說:哎!你看起來比我想象中更有精神麼!這實在是最沒有心肝的說法。

這麼一想之後,前往探病時,隻要對方不講話,你還是不要多說話較好。充其量,你隻要說說:你感覺如何?身體的狀況如何?或者:請多多保重……就可以了,不必說一大堆多餘的話。

又如歲暮天寒,請多多保重……等的說法,亦會惹起某些人的不快。尤其是年老的人,有很多人是不喜歡聽到歲暮兩個字的。這一點要多多注意。

92.管理者接打電話的藝術

在當今社會,電話已經進入了千家萬戶,人們越來越頻繁地利用電話進行交際,電話成為人們須臾不可離的工具了。因此,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不懂得電話交談的禮節和口才,就會直接影響人際關係的建立。而作為一個管理者,就更應該熟練掌握電話交談的技巧,從而有效地與人溝通,給自己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

使用電話交談,聲音是溝通雙方信息和感情聯係的唯一使者。正確地運用電話語言交談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樣是一種語言表達藝術,而且電話交談與麵對麵的直接交談相比較,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要求。

(1)時間性

電話通訊是有償服務,根據使用的時間和距離,需交付一定費用。所以電話交談比麵談在時間上要求更為嚴格。它要求通話雙方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遞最多的信息,提高通話的效率。

(2)空間性

電話交談的雙方於同一時間處在不同的空間位置,不可能麵對麵地交談。即使是電視電話普及了,雙方可以通過電視屏幕看到對方,但與直接交談相比,其距離感仍然是明顯的。所以,電話交談在現有條件下,很難借助體態語等無聲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隻能完全依靠口語表達,這也就對口語表達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3)準確性

電話交談的語言要求表達意思準確無誤。這一點在麵對麵的交談中雖然也有要求,但麵談雙方即使表達不夠嚴密或者不夠準確,一般也可以借助表情、手勢等體態語言使對方理解。而電話交談則完全依靠聲音傳遞信息,主要是根據一定的邏輯,合理地組織、安排句子以及選用恰當的詞語來做到表達上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