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初,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應書商之邀,為了迎合市場,但也不完全是這樣,我之所以會選擇寫於成龍是因為他是一位清官,受百姓擁戴,是希望將他的這種廉政思想發揚光大,傳承下去,從而影響後人,造福於世人。
這古往今來,為我所熟知並有一定影響和名聲的清官有包拯、海瑞、於成龍以及施世綸 等人,但是,唯有包公和於公的故事更讓我耳熟能詳。包公雖清廉,但不如於公;海瑞、施公亦不能比。包公素來以鐵麵無私、公正廉潔聞名,海瑞、施公也重在斷案公正,不懼權貴,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盡管,幾位都是謙謙君子,斷案如神,也相對清廉,除了朝廷的俸祿之外,從來不多拿百姓一分一毫,更不會收受賄賂。他們為官一天就是為了替百姓做主。清廉之名還是於公稍勝了那麼一籌。 於公雖然大器晚成,但是他依然不怨不恨,一心為民。自入仕以來,為官二十餘載,這二十年來,雖然官是越做越大,從正七品縣令坐到了兩江總督、兵部尚書從一品的位置,但是他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官越做越大,日子卻越來越清貧,甚至一年到頭不知肉味,這二十多年來於公的主食便以粗糠、青菜為食,人稱“於糠粥”、“於青菜”。
做了高官必然會有厚祿,那麼,於公的俸祿都去了哪裏呢,他將朝廷發給他的俸祿絕大多數都捐給了災民,自己留下一小許的酒錢。於公他飽受皇恩,可謂是聲勢滔天,作為漢人能受到康熙皇帝如此恩寵,實屬古今罕見。盡管如此,於公並沒有恃寵如驕,還是一如既往的恪守廉潔之名,為百姓伸張正義、平冤昭雪。於成龍並沒有像其他一品大員那樣,攜家帶口,在哪裏做官,家屬就跟到哪裏,讓家屬跟著自己享福。於公卻沒有那樣做,為官二十幾年來,從來都是孤身一人,一家幾十口人都留在山西永寧老家。他出仕之前,就已說明心誌,此行不以溫飽為誌,以天下蒼生為念。所以,家屬跟著他上任,不但沒有清福可享,還會跟著受累。並且,這二十幾年來,也幾乎沒有給家裏人稍過什麼錢,家人生活也相當的窘迫、清苦,拮據的生活並沒有消磨於家人的意誌,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的支持於公、舉家之力力挺於公。
於公隻是在就任兩江總督之前向康熙皇帝告老還鄉回鄉葬母,回過一趟山西老家,那個時候的於公已近垂暮之年,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他對康熙皇帝說,自古忠孝兩難全,他說他將自己的餘生都給了朝廷、給了皇上,但是,分身乏術,卻沒有辦法盡孝,現在母親已然去世,他希望能夠回鄉葬母,盡到一個為人子應有的本分,康熙皇帝恩準了。於公就那一次回了一趟家,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次,兩年以後,便死在了兩江總督任上,死時還是一個人沒有家人相伴。於公將他的後半生都獻給了百姓,孤注一擲,做出了最後的犧牲。可以說,他的廉潔之名當永垂不朽。於成龍死後,兩江境內街行罷市,康熙皇帝為他更是痛哭流涕,試問,自古以來有幾個清官享受過如此殊榮和待遇。他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康熙皇帝這一空前的評價不知道是出於何意,究竟是康熙朝當朝的天下第一廉吏,還是將古往今來的官吏給一票否決了,於成龍是古往今來的天下第一廉吏。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康熙皇帝把於成龍推到了曆史的至高點,於公此生的功績是康熙皇帝充分肯定的。我覺得我為於公寫傳是值得的,他縱橫官場二十餘年,足以羞煞那些為官一世,卻未能造福於民的官吏。對於一個官吏,無論他是真清廉也好,假清廉也罷,但至少清廉了那麼一回,就算是假清廉,但至少也要做做樣子給別人看,有時候假清廉也能造福於民。
本書著重寫了於成龍四十五歲以後,在官場的這二十幾年,包括他為人處世的原則、恪守本分的天職、為民請命的膽魄,最值得宣揚的是,他的政績,和他對政務的看法。有關他政績方麵的書有《於清端政書》等,上麵記載了他為官多年的經驗,還有他清廉之事跡,都是值得我們後人來學習的,我覺得彪炳青史的不僅僅隻是他這個人,他的事跡、他的清廉值得發揚和傳承下去。
於公的一生是偉大的,為了天下蒼生做出巨大貢獻,他的精神應當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為世人樹立起一個堅實的榜樣,他是百官之楷模,更是千古一吏。希望他能不被世人遺忘,於公的一生應該受到更高的褒揚。謹以此書獻給天下讀者,希望能喚醒那些尚在為惡、欺詐百姓的貪官汙吏,多為百姓做主,為天下人謀福祉,這樣一來,無愧於天地、無憾於自己,更對得起頭頂上的那頂烏紗帽。
代言 2012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