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廉吏於成龍2(1 / 3)

第一章 千古一吏

一、 時勢造英雄

他乃百官之楷模,他就是被清聖祖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清代官員於成龍。他的廉潔之名堪比包公、海瑞,然而,卻很少有人記得他。於成龍自清世祖順治十八年(1661)出仕,為官二十餘載,小至七品縣令,大到封疆大吏、大學士、贈“太子太保”。仕途順暢,一路扶搖直上、平步青雲,實乃古今罕見,他在仕途上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全憑“清廉”二字。

除此之外,與天時、地利、人和密不可分。所謂天時者,大明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到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延襲國祚276年。盡管如此,實際上從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間開始明王朝就已經慢慢走向衰落,國力也大不如從前,尤其是隨著明熹宗朱由校的繼位,也就正式步入了天啟年間。朱由校在位時,宦官魏忠賢專權欺壓黎民,皇權旁落,朝政荒廢,百姓民不聊生,天啟帝朱由校在位的短短七年間,各地起義頻繁爆發,但都未能成氣候,最終被壓下去。直到明朝最後的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時期,大明王朝氣數將盡,已慢慢的從衰敗走向滅亡。加之吳三桂叛國,闖王李自成等人造反起義,最終徹底顛覆了明王朝兩百多年的基業。在吳三桂的裏應外合之下,滿清(女真)順利入關,順天應民替代了明王朝的統治。崇禎皇帝朱由檢不堪背負著亡國的罪名,在紫禁城外的煤山上吊自殺。於成龍也就是在那個時期,明崇禎十二年(1639)舉副員,本來有機會效忠皇帝,為百姓做事,不巧的是明朝卻在這個時候滅亡了。他報效朝廷的心願也就這樣破滅了,更就甭談當官了。殊不知,早已腐朽不堪的明王朝滅亡隻是遲早的事情,就算明朝現在不亡,隻怕也撐不了多久,早已衰敗的明朝朝廷還能滿足那些有心報效國家的仁人誌士嗎?明朝雖然亡了,但是,緊接著會迎來一個全盛的時期。清朝皇族身為滿族,也算是少數民族的一支,縱然再怎麼強大,要想真正入主中原還是少不了漢人的支持,否則也不會太長久。入主中原不光是要靠武力來征服來討伐,更離不開人心的安撫。清朝雖然入關,卻仍然有一小部分餘孽和前朝遺臣拚死頑抗,江山正處於風雨飄搖當中。江山初定,百廢待興,清朝正處於用人之際,但是滿清入關不久,科舉未開,朝廷尚未來得及選拔人才,隻能被迫啟用明朝有功名在身的人為官,正好於成龍也在其中,這樣也就順應了天時。

所謂地利者,每一次改朝換代,生靈塗炭是在所難免的。崇禎末年,天下大亂,諸侯紛爭,軍閥混戰,人人都想取代大明王朝改朝自立,實現自己當皇帝的夢想。由此一來,城池被破,烽煙四起,昏天暗地,百姓對戰亂更是深惡痛覺。經曆一場人為的禍患以後,全國很多州縣均被洗劫、焚毀一空,加之各地自然災害不斷,百姓生活異常艱難,城池從此失去防禦能力,也讓匪盜有了可趁之機。尤其是一些相對偏遠,新朝廷勢力一時半會兒還輻射不到的地方,那些貧困的州縣更是匪盜猖獗。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和影響,前朝那些有功名的秀才、舉子們雖然在清朝做了官,但是,他們畢竟是新娘子出嫁頭一回,說到做官他們真沒有什麼經驗,這當官和讀書到底還是不一樣。一些沒有能力的官員們,上任後沒過多久,就都死的死傷的傷,這朝廷也無處查起。雖然清朝破格啟用前朝的人,這也是無奈之舉,滿清朝廷剛剛入主中原,這各方麵都還未來得及完善,朝廷尚未開設科舉,所以,這才想出這樣一出。於成龍在前朝也算是有功名之人,做官的機會自然少不了。雖然有機會做官,但是,於成龍以及前朝那幫遺臣們必然是漢人,而清朝又是滿族當家。剛開始的時候,就算做官也無非是有些上不了台麵的芝麻小官,要麼是縣令,要麼是知州或是知府。能坐上知州、知府的位置在前朝那起碼也算是小有仕途。做任何事情也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於成龍也是從縣令做起的。他為官的第一站,正是廣西省羅城縣,當時的廣西還是個省級行政區,羅城縣隸屬廣西省,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一個邊界省份。麵向東南亞,西南又與越南毗鄰,屬於邊疆地區。這裏來來往往無數商客,甚至不少走私販毒的,羅城縣經曆改朝換代的洗禮以後,更是城池被毀,百姓生產資料遭到嚴重破壞,匪盜也趁機欺壓民眾、強取豪奪老百姓僅有的財產。針對羅城縣當時的狀況,也給了於成龍建功立業的好機會,當然,這也跟他的為人,為官之道是密切相關的。不然,在於成龍到任的前幾任知縣,要麼無故死亡,要麼無故失蹤,除了匪寇手段殘忍之外,能不能排除前任縣令的無能。於成龍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了二十年之久的仕途之路。從而,順應了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