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總埋怨學校教育不行,教育代表的是社會整體層次的水平。現在我說一下父母的教育,當初我們小時候,很多父母也沒多少教育意識。我成長的家庭氛圍還好,奶奶的強勢造成了我父親的優柔寡斷,中間隔了一代人,我受到的影響就不是那麼大了。
農村裏很多家庭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他們如果生不出兒子,就覺得沒臉出去見人。越是文化背景低的地方,人越容易愚昧。很多人都是沒有活出自己來,他們沒有自己的夢想,把精力都用在與人的攀比中,將自己的一生都沉寂在別人的看法中生存。
按道理說,生男生女有啥關係?一切都是緣分。有些人不是那麼看的,尤其是在農村。很多人做完B超一看是女孩,就希望流產掉孩子,等著將來懷男孩。甚至有些家庭為了懷上男孩費勁心思,有的開始琢磨著吃某種藥物來促進懷男孩的幾率。
生出女孩的家庭,母親在家裏都成了受氣包,老公和婆婆動不動就給一個臉色。凡是有這種思想的人,都是沒有活明白的。農村裏很多人都是一直在乎著別人的看法,如果自己家生的都是女孩,就覺得輸給了別人。
當你把道理講給這些人,他們也聽不懂,更不會認可,兩種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在碰撞就會發生爭執。真正有人生理想的,會覺得不管孩子還是夫妻,都是自己生命裏的過客,每個人都要進行善待的。
在農村很多父母不是這樣想的,很多人認為你是我的孩子,你的一切就得按照我的期望進行。很多父母對孩子給了無原則的溺愛,也給了無限的控製。
很多孩子的一生根本就沒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全是父母給安排好的。為了實現父母期望的一種人生,一切都按照父母規劃的圖紙發展下去。父母當初能有啥夢想?大多數是希望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們恨不得看著自己的孩子不用幹活光吃也能吃到退休。
大學畢業後,房子父母幫忙買,工作父母幫忙找,有些父母傾家蕩產也要找門子給孩子安排一份穩定工作。當父母說出來的時候,會振振有詞的說,我們的一輩子都是為了孩子。
他們認為這樣就是一個好爸爸。當人的一輩子完全沒有了自己,一代又一代的夢想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穩妥的吃到退休,試問還能和他們談什麼夢想?他們的孩子還怎麼可能被教育出來夢想。
有的人老了,有的人依然年輕著,有的人很年輕,其實他已經老了。你用什麼標準來判斷一個人真的老了?當他說出那一句“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時候,說明他們已經老了。
庸俗之人,其實根本就沒有夢想的。庸俗之人的夢想就是吃飯,沒有別的。即使有更多的錢,也是僅僅局限在衣食住行方麵的改善。夢想是什麼?其實是自我實現,你如果談夢想,庸俗之人會問你,夢想能當飯吃嗎?
就這麼一句話,完全可以把你頂回去。服不服,你再說什麼的話,說不定會有一幫庸俗之人對你群起而攻之。最後人家罵你的話,一定是你不夠現實,沒有活明白,沒有家庭責任等。當你啥時候和他們不談夢想了,張口閉口說,一切都為了孩子,他們才認為你長大了。
相比之下,我的家庭更加明白一些,至少不是那麼目光短淺。大環境使然,我的父母有多麼先進的教育意識那還談不上,至少不是那種隻看衣食住行的家庭。
回想我的童年,有好幾次我都差點成為藝術家。小時候喜歡畫畫,喜歡捏橡皮泥,前兩項都已經說過了,現在說說我的另外一個愛好,那就是喜歡音樂。
在我十來歲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台電子琴。那台電子琴其實就是一台小孩子玩具,不是專業演奏的電子琴。那台電子琴上麵隻有15個琴鍵,能把一首歌彈下來至少需要21個琴鍵,因為高音、中音、低音分別都有七個音符。
三七二十一才能把一首歌彈奏下來,15個琴鍵的電子琴很難完整彈出曲子。那台電子琴是花了15塊錢買下的,那時候算是比較貴的東西了。
我對這台電子琴愛不釋手,這東西沒有外插電源,需要裝四節五號電池。大家都知道,五號電池平時誰用得起?玩兩天就沒電了。我改用四節一號電池進行串聯並把電線和電子琴對接。使用一號電池後,電費節省了很多。
我當初會彈奏“射雕英雄轉”,遇到最低的音節,琴上麵根本沒有,我就按15個琴鍵裏麵最低音來代替,盡管音調不是多準確,勉強能彈奏下來一首曲子。
那一陣子放學回家,我第一件事就去摸那台電子琴。那種癡迷的愛好父母當初如果有覺察,就會送我去相關的學校,人的成功就怕“癡迷”二字。
人一旦找到興趣點,再加上很用心,再有一定天賦的話,此人必無敵。社會上很多從事本專業的人,都是僅僅把工作當作糊口,所以很多人做不出彩。
十來歲的我,那段時間懷揣著一顆音樂夢,沒有人有這方麵的意識去培養。父母一直認為,學好數理化才是正兒八經的專業。
有一天,爸爸的一個朋友,到我家串門,看到我的電子琴,就好奇地拿過去按著玩。我回家後發現琴不響了,我了解情況後很生氣,嘟嘟囔囔的抱怨,這台琴幾乎是我精力的全部。